◎ 珠光寶氣配可頌餐:談"第凡內早餐"諸事
經典電影總會有幾個美好畫面,讓你不僅從此一輩子難忘,而且會時時迴念,不經意間記憶之盒大開,像珠寶金玉灑落一身.....
最近大買dvd,因此重看了一堆六○七○年代的老電影,感覺特別強烈,畢竟觀影的當年是那麼般純如白紙的學生歲月──感觸豐富得
一時間難以收拾....
譬如『國王與我』.
尤勃連納與黛博拉寇兒伴著"shall we dance"的鏗鏘樂韻翩翩起舞的鏡頭,就特別會令我憶起古都七○年代那悠長/陽光亮晃晃的暑
天....
以及那次期末考後和滿場南女中女生在南臺戲院同堂共歡的情景.....
那是標志著一個景物全非的城市,與已逝去記憶所聯結的....某種意會著:萬般消逝/好事再也回不來的心情......
譬如『第凡內早餐』.
一開場,在亨利曼西尼遼遠清雅的"moon river"樂聲中,奧黛麗赫本那夢幻般的出場....
1976年冬,我是高一生,剛考完寒假前最後一堂期末考,立即跳上火車馳赴台鐵南端,在據聞乃二二八激戰點的文藝復興式驛站下了
車....
雄中再過去些的大華僑戲院距此不遠;時日湮遠,不太記得當時是專為電影而來,還是在信步路經時,為這座古老的戲院所吸引......
總之,是在這兒第一次見識了迷人的老戲院舞台,在一部動人電影播映前後所能附麗出的動人氛圍;以及那從來只活在傳說中而果然不
同凡響之世紀巨星,那令人心醉神迷的無窮魅力!
那是我第一次與赫本的邂逅;"第凡內早餐"一片,因此成了所有難忘電影中最不可動搖的存在。
(事實上,縱然在以後看過無數的電影──若要叫我挑出心目中第一的名片夢景:赫本在"第"片頭,坐著taxi由第五大道尾端逐漸駛來
,下了車,於moon river的輕奏聲中漫步信覽那tiffany珠寶窗的悠閒意態,大概仍是首選。)
和赫本合作過『龍鳳配』的名導比利懷德曾開頑笑地說:
『全世界的女人只有兩種:一個叫瑪麗蓮夢露;另一個就是奧黛麗赫本。』
這意思或許是指豐滿或輕盈之不同。
但意在言外地──更或許是直指肉慾與性靈之兩種不同感受之對比吧。
挺有意思的是:"第凡內早餐"小說原著者柯波帝在電影開拍前屬意的女主角,卻是一代性感尤物瑪麗蓮夢露。
同一部電影,主角人選由慾而靈之兩種極端/一百八十度地擺盪,說得上是影史奇景...
但持平而論,這本小說有可能真是以夢露為藍本。
畢竟這原著裡:那叫荷莉的交際花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而猶天真爛漫的特質,是活脫脫夢露的化身!
當初是怎麼樣捨夢露而改就赫本──據說是後者剛好與派拉蒙有個未盡的尾約,而導演遲遲底定後,剛好是與赫本相熟的布萊克愛德
華。
愛德華的老婆就是因MY fair lady過招,而與赫本有好交情的茱麗安德魯斯──他積極遊說赫本接下這角色。
並大幅改動這交際花性格裡的粗鄙與敗德;也就是說讓荷莉這角色,由赫本甜美純真的本色為基底,揉入繽紛複雜的成份,令其透著某
種不可捉摸的作態與世故...
於是乎,柯波帝筆下這個由鄉下闖入紐約/不得不靠賣淫維生的粗鄙又貪婪的拜金女──居然因赫本的介入,而翻身成紐約優雅生活代
言人的永恆圖騰。
則又是好萊塢改編文學作品翻雲覆雨的又一實證。
不過反過來說這也是赫本的魔力所在──自她於上世紀八○年去世再跨入新世紀後,世人對她的懷念可說與日俱增即足以為證.....
曾擔綱過三部赫本名作(謎中謎、儷人行及第凡內早餐)的作曲家亨利曼西尼說過的話即是明證。
他說:『赫本是他的幸運符──他最好的曲子都是來自她拍的電影....。』
曼西尼這話其實挺富玄機,完全說明了赫本旋風歷久不衰,而與她同期同級巨星則逐漸失色/淡去之底蘊....
(譬如當年乃好萊塢頭牌──更差點曾演出『第』片的珍西蒙絲於今安在?當年片酬與派頭俱乃舉世第一的伊麗莎白泰勒有誰還追
熱?)
不世之星如赫本這般,不但本身光芒萬丈──還會惠及與其聯結的美好事物,隨之流傳百代/歷久彌新。
譬如:
紀梵希的衣,
費洛加莫的鞋,
第凡內的珠寶,
曼西尼的歌,
亞斯坦的舞,
阿維東的照片,
以及在赫本片中如夢似幻的羅馬及巴黎等等.....
(更不消說赫本在流行時裝史上所帶動的:赫本頭、平底鞋、大墨鏡、無領無袖洋裝、男衣女穿白襯衫、七分褲、黑高領毛衣、小圓
裙等諸多時尚。)
之所以如此,赫本那超凡脫俗的品味與直覺;該得說是遠超她的好萊塢同儕不下百里之遙!
她和紀梵希的知遇就是一樁眾所周知的傳奇,這且按下不表,先聊聊他和曼西尼的若干軼事。
◎ 月河與亨利.曼西尼
話說『第凡內早餐』主題曲"MOON RIVER"今日如此之有名(影響力甚且高過影片本尊。)
殊不知當初試片時,這歌──差點就出師未捷的!
據曼西尼本人回述:
派拉蒙製片總管看片後一切稱心滿意,唯獨就對這歌特別不對頭,破口大罵說:
『那首爛透了("fuck")的歌給我拿掉!!』
這令人錯愕的惡評當然馬上像顆炸彈爆開──
包括該勇於辯護的當事人曼西尼──及頗得意此曲詞陣容的導演都愣在當場....
卻沒想──一向溫柔婉約的赫本───立即由座位彈起──強烈反射式地亢聲抗議....(據說連她夫婿都得用力按著她的手臂才勉強
壓住她的激動!)
曼西尼這麼形容:『那是我看過她情緒最失控的一次!』
赫本情急抗駁的最激用辭之一是:『除非我死了(Over My Dead Body)!!』
赫本賣力硬挺這首歌,倒也不是她這歌唱得有多好──唱歌一向非其強項,她自己心知肚明。
(以後若有機會聊『窈窕淑女』一片,就可談談她因此吃了多少苦頭)
而是她高人一等的鑑賞力,令赫本剔透洞察此歌之精雅雋永絕對是百年方得一現的珍品,
而片廠居然豬頭/爛暴/庸俗至如斯不識貨,而還以一句髒話來落井下石.....
孰可忍抑不可忍?!
曼西尼寫這歌可不易,他花了足足一個月苦想不休──既要遷就赫本較窄的音域,也得考慮角色的調性和情境....
(曼西尼一直想不通:一名忙東忙西的交際花,那來興緻去唱啥歌?何況又是在逃生梯忘形大唱!)
後來靈光一現──就定調在:一首"旋律清幽而骨子底徹底世故的鄉村歌曲"。
因為女主角Holly雖然迷失在都會的五光十色中,但終不過是個誤闖都市叢林的鄉下姑娘,
心中仍殘存童年純真的幻想──嚮往曠野星空那無邊無際的廣寰與自由.....
曼西尼於是一揮而就,半小時內就完工了。
MOON RIVER這曲子固乃絕品,而歌詞也不遑多讓。
這寫詞人乃曼西尼的黃金搭檔JOHNY MERCER.MERCER才華洋溢,可說是美國流行音樂史拔尖兒的名家。
他成名已久──年紀足足大上曼西尼一輪(十五歲)。
正所謂英雄識英雄,他倆結識之由是MERCER在某回開車途中,由電台聽到曼西尼的曲子的那一刻有了交集....
MERCER聽歌後立即停車,趕緊向電台相熟人問到作曲者的來歷及聯絡方式──自此彼此成了至死方休的莫逆之交。
這歌自問世後即成了美國中學生畢業舞會的標準曲;中生代美國導演如史蒂夫史匹柏等,無不視之為其成長過程中最刻骨銘心的夢幻
曲。
因而自然而然會在其作品中回饋式地引用──譬如『關鍵報告』就是。
筆者則是於看了電影後,拿這歌在通學途中(一小時車程,協成客運來回佳里新營)日唱夜唱───
毫不誇張地說:如今勉強能讀些原文書,全拜此歌引發我學英文的樂趣...
說來也好玩,當初拿這歌詞請教英文老師,他居然大半不知所云,其原因不太能苛責其英文不夠高明,最主要是此歌用了些文學典故,對
非美人仕有所隔閡所故...
基於對此歌的喜愛在此一併將中英文列出,但望筆者的翻譯還能傳情達意不掩此歌風華....
MOON RIVER 月河
MOON RIVER, WIDER THAN A MILE 泓闊數哩的月河呀
I AM CROSSING YOU IN STYLE SOMEDAY 總有一天我要華采麗裝 迤邐而過
OR!DREAM MAKER,YOU HEART BREAKER 哦!那引人遐思 令人心碎的河呀!
WHEREVER YOU'RE GOING 無論你流向何方
I'M GOING YOUR WAY 我一定緊緊相隨
TWO DRIFTERS OFF TO SEE THE WORLD 兩個流浪者要一起闖盪世界
THERE'S SUCH A LOT OF WORLD TO SEE 這世上有無窮事物任人探索
WE'RE AFTER THE SAME RAINBOW'S END 我倆追逐的正是同一道彩虹
WAITING ROUND THE BEND 就在河灣處相候
MY HUCKLEBERRY FRIEND 我的不渝老友
MOON RIVER AND ME 月河與我
月河這歌詞基本上是依馬克吐溫名著『湯姆歷險記』及『頑童流浪記』之典故開展....
這小說,前者是講:主人翁HUCKLEBERRY FINN在流浪過程中,結交黑人少年JIM一起於密斯西比河流域四處游蕩的故事。
後者則落力於另一主角TOM SAWYER───故而這歌詞中兩個較難解的用典『MY HUCKLEBERRY FRIEND』和『TWO DRIFTERS』
若了解小説的梗概即迎刃而解....
HUCKLEBERRY FRIEND一語經MERCER定調以後,倒沒普及擴用。不過赫本於1993年1月12日逝世時,全球第凡內所有店面櫥窗立刻放了她
的照片;也在報紙登了啟事向赫本告別。
櫥窗與報紙的告別辭挺簡潔,就由月河歌中截了一句:
" AUDREY HEPBURN ── MY HUCKLEBERRY FRIEND 1929─1993 "
短捷有力──卻蘊涵無比深情與眷懷;允稱電影與時尚揉合的一頁佳話。
在拍『第』片前,第凡內珠寶店周日是休息的。
它在1959年入秋的那個周日特為赫本破了例──甚至動員全體員工加入演員工會充當那一日的臨時演員兼活道具。
但卻受益宏大──知名度綿延近半世紀....
而從那天擁入成百上千的圍觀人潮後───觀光來客周日激增數倍,第凡內索性從善如流/從此全年無休。
目前分類:電影賞析 (143)
- Jul 28 Tue 2015 15:59
◎ 珠光寶氣配可頌餐:談"第凡內早餐"諸事
- May 09 Sat 2015 21:26
《夢露香消玉殞五十三年一誌:由2012年坎城海報說起.....》
《夢露香消玉殞五十三年一誌:由2012年坎城海報說起.....》
2015年68屆坎城影展用褒曼作主視覺,說實話,照片選得差,設計也挺遜,算是歷年來最失色的一次.
由此不由回想65屆那回,用夢露當主題便很搶眼了.
不得不說,好萊塢繁星滿天,但一經歲月掏洗,還是際遇曲折/個性極其強烈的,最足令人懷念了.
b78c40a6-358e-430a-bbab-5ed577d9e4a0 by aubrey9, on Flickr
『天下女人只有兩種:一是赫本,另一就是夢露....』
以非小說“冷血”成名的作家卡波提在談到他的小說第凡內早餐中的女角荷莉時,曾這麼形容.
06ce86e6-a29b-4b62-bf29-de0b7d302e42 by aubrey9, on Flickr
卡波提與夢露時有往還,因而荷莉的原型固然是糅合了紐約交際花carol grace的形跡與作者姨母的性格而成.
;但他亦坦承在創作時不時閃掠的卻是夢露的身形心影;認為夢露成長中的生活創傷與之相類,故而在派拉蒙即將開拍此片時積極主張須找夢露來擔綱.....
不消說,在聽聞片廠居然簽了赫本時,當然耳暴跳如雷地大罵: 派拉蒙騙了我的劇本!
這話不假,不僅赫本的形象與性格與荷莉南轅北轍;廠方還特地為赫本而大改特改小說的佈局與主角性格.
總之,一部帶了悲愴結尾的好戲,被硬裁成洋溢輕快調子的輕喜劇;調性相差之大,正如赫本與夢露生涯千里之別!
有趣的是,此二姝可能也是舉世辨識度最高的二十世紀巨星;無它,形象太鮮明崢嶸了.
( 記得幾月前我曾在此處貼了莎莉賽隆拍的CD香水廣告;裡頭出現的葛莉絲凱利瑪琳黛德麗等大牌紅星,居然無人識得;倒是夢露一眼可辨).
手頭有幾張夢露饒具意義之照,頗能說明其戲劇一生.
b85c6b99-1b0c-4a59-a08c-bc5c5592a346 by aubrey9, on Flickr
一.夢露為出席甘迺迪總統生日大慶而特地訂製的這襲真絲貼身禮服;可真是一樁傳奇了!
DISCOVERY曾拿此服與賈桂琳於甘迺迪遇刺時穿的另一套禮服合拍了一部紀錄片;
故事真是精采,一件衣服可以勾出甘迺迪兄弟/鼠幫/法蘭克辛那屈/歐納西斯/黑手黨/FBI等一連串線索,簡直融貫了五○年代的中心史事.....
至於這禮服後來由克莉司提拍賣,以七十萬美元賣出.
b4232430-8dfa-4e96-91c0-642ea1b332d2 by aubrey9, on Flickr
二.夢露與甘迺迪的曖昧,光看照片即有蒸騰霞蔚之概....
01265546.jpg by aubrey9, on Flickr
三.據說這是唯一一張兩兄弟同時出現於夢露之旁的三人合照,拍賣價二萬七千美元.
http://youtu.be/k4SLSlSmW74
http://youtu.be/jfQtfw8U06g
- May 08 Fri 2015 20:25
[完美狙擊: 午夜殺手與東洋武打片之聯想]
[完美狙擊: 午夜殺手與東洋武打片之聯想]
完美狙擊在美國出上映時是拿了首周的票房冠軍,但後續如何諒必不樂觀....
定然會大幅下掉吧?----畢竟是那麼一部冷調沉緩/精雕細琢的藝術片.
就如筆者在上頭附貼的片頭所示----許多觀眾諒必是被片商那節奏快速/勇猛衝擊有如Bourne三部曲或即刻救援的驚悚預告片所誤導;
說實話這片不僅不算部驚悚片,甚且也搆不上動作片的資格----
而徹首徹尾是部貫注了濃烈懸疑色彩的心理剖析劇.
究實而言:在完美狙擊(the american)一片中喬治克隆尼飾演的角色,恍如可看到亞蘭德倫於午夜殺手(Le Samourai)般那孤絕的身影:
閉居斗室時是死寂般的緘默與肅殺,而一旦行動時卻又如飆雷般迅疾而果決.
而片子的步調不僅同樣地極緩而沉凝....氛圍更是雷同般既幽邈又暗影重重,簡直有幾分近似空寂的禪味了.....
但兩者截然不同處:則在於午夜殺手的主角為捍衛殺手的信條而奮不顧身地捨身;而此片的殺手卻致命於其唯一的弱點"love"-----正如降旗康男在冬之華所闡釋的高倉健所飾的那個殺手一般
悲涼的下場常肇因其內心偶發的柔軟.....
要言之,這與其說是七O年代梅爾維爾式警匪片的翻版;倒不如說是隔著歐陸與迢遙歲月向這類片型之遠祖-----東洋武打片致意的(近幾十年來)絕無僅有的的一部好片.
[故事概要]
克隆尼是Pavel殺手集團旗下化名為傑克的殺手,但他的撒手鐧卻是為這殺手集團打造特定的暗殺工具.
開場時,傑克匿藏於冰天雪地的瑞典某僻野,卻突如其來遭逢一場針對他的圍殺-----他機警地殲除了來敵,卻不得不當機立斷殺了絲毫不知其來歷的女友以切斷下一波來敵之追跡.
而在忽生恐懼更不知暗殺者來自何方的情況下,他第一個動作即是逃回義大利央求殺手集團主腦Pavel予以庇護;於是pavel安排傑克匿往某山區小鎮暫時棲身.
並允諾會幫傑克解決瑞典的後續麻煩,但冰冷的口吻中仍暗示了傑克口風須緊並一定得停駐於其指定的棲所,等待後續差遣.
這片最得東洋武打片神髓處便是鋪陳傑克"服侍"集團主腦的那種絕對忠誠的心態----即samourai雖對領主意圖生疑仍果敢奉行的武士道精神.
傑克雖對Pavel不無生疑,所以奉命啟程後,仍以殺手的直覺避開了pavel的指定所轉往鄰近的小鎮,也因而遇著了映照其罪惡心結與內心猶存良善之一面的當地神父.
神父將傑克納入其知交圈,並藉機諄誨傑克遷改向善....而與當地某妓女的偶然尋歡竟轉成刻骨銘心的真愛----更徹底翻動了傑克洗手收山的最後覺悟.
(這樣的角色與情境設計,東洋武打片屢成公式,而歐片則罕見---或可窺見導演由浸淫東洋片而得靈感之一證).
Pavel將傑克盯牢在山區小鎮之同時,交付了他另一項新任務-----幫該集團的另一名女殺手量身打造一柄威力無比的狙殺槍....
(於是接下來的幾個片段中,傑克那冷寂的匿居日子裡/於極緩極簡的步調中打造那把狙擊槍的過程遂成了最具興味的焦點:
如何造?會怎麼用?威力何如?女殺手用來做啥?----恕筆者多嘴又插一句;這豈非又令人憶起東洋片中samurai於復仇前夕正賣力打造其驚世寶刀之一幕?)
話又說回來,這個女殺手Mathilde也非等閒人物----於小鎮cafe與傑克初謀面,即以冷若冰霜艷若桃李之姿令觀者大為驚豔----她更出語不凡一開口即是初速若干/消音器減距多少等行話與傑克交鋒
而在試槍時,她央傑克對其近距實擊以測試避音器時更顯膽色過人
於是乎這兩個頂尖高手的較勁與此後互動更成了此後推動劇情進展最引人的主流.
飾這名迷人女殺手的演員是導演Corbijn的荷蘭同鄉Thekla Reuten.
說實話看到這等妙目澄碧/臉部線條宛如雕玉般脆淨的日耳曼系美女,令人不動心也難;但與演妓女的拉丁美女Violante Placido一比不免又遜色三分.
Placido那義大利美女特具的漏斗型身段及凝脂玉肌於全片三場旑旎香豔已極的床戲中畢露無遺----可又比老美一大票庸俗明星賞心悅目的多.
也算是此片看熱鬧不看門道也可一觀的亮點罷.
片尾傑克終於沒能逃脫他那宿命的結局,這和他與Mathilde勢必得翻臉對決有關,但那於幕後苦苦追殺的藏鏡人最終還是現了身,才屬要害關鍵.
留點尾巴讓想看的一觀究竟.
總之,這是讓我連看兩遍猶津津有味的好片,大推薦.
- May 08 Fri 2015 20:23
已逝大導肯羅素詮釋柴可夫斯基鋼協曲
已逝大導肯羅素詮釋柴可夫斯基鋼協曲
https://youtu.be/tM8_NWn1cMA
- Sep 05 Fri 2014 13:39
黑色電影史上最陽光斑爛的美麗電影:『Leave Her to Heaven
黑色電影史上最陽光斑爛的美麗電影:『Leave Her to Heaven』"狂戀"
"Everything is beautiful here."
電影中擔當旁白敘述者的律師,在描述故事發生地之洛山磯依山傍水絕美小鎮時──說:"Everything is beautiful here."
將此形容詞轉套用於賞析『Leave Her to Heaven』這片的感受,倒也傳神無比。
總之,目瞪口呆親睹那七十年前上世紀四○年代,理應老掉牙之Technicolor film老膠卷,居然有如此五彩繽紛/鮮豔無比之仙幻境界的21世紀新影迷,下巴諒必驚異得合不攏了。
但 『Leave Her to Heaven』全片之美並不僅在那五色斑斕的山光水色,或憑此片擒獲當年最佳奧斯卡攝影的Leon Shamroy鋪情寫景的磅礡功力.
而是片中的幾段羅曼史實在是太過如夢似幻;而女主角Gene Tierney 那雙澄若秋水的翡綠眼眸也未免美得不似人間了....
觀影前段──暈眩眩地迷失那瑰麗片景/連綿狂戀的漩渦中,過了中段,美麗湖光山色之深深幽底忽然漾起一股股冷冽的殺意,則更令人不寒而慄。
最不可思議地是:遽然伸出這連環殺人/無比血腥之魔爪的,竟是來自前幾刻前那猶亮著一泓翡綠亮眸/柔語可人的那天仙時,自必更讓觀影者心神俱折了.....
深愛此片的大導馬丁史柯西斯曾讚歎此片為:a "film noir in color."
的確,這是一部影史罕見的:"於明燦燦陽光下堆築一片陰霾世界"的黑色電影,無需大量探照燈營造鬼魅光影。
而是匠心獨運地用Technicolor的絢麗色彩,營造某種鮮明過頭──而忽然混了調的滄桑與驚悚。
畫面一再強調男女主角蜜月山居那繁富的色彩──濃鬱的湖色、飽綠的青樹、(女主人以伺候愛人為樂的)那餐桌紅豔的花卉。
以及用放大了滿格畫面的超近特寫,聚焦於那天仙美眸──平靜而魅惑、但始終深不可測的碧綠眼波,正如她用作兇器的一泓湖水.
此意象:一泓深不可測的碧綠,即乃編導攝一路精心設計/貫穿全局的伏筆。
影片故事是環繞在作家理察和兩位美麗姐妹花愛倫與露絲的三角關係而展開....
理察在赴山鎮度假的火車上邂逅了美豔無匹的愛倫(GENE TIERNEY飾),他起先並不知素眛平生的妙佳人為何對他頻頻側目。
但在應其邀過訪時,方知是因他酷似其新故亡父而對之青睞有加.....
愛倫一家世居此山鎮,而其父則因某不明緣故客死他鄉....理察的到訪,剛好趕及愛倫依其父遺願灑骨灰於洛磯山脈的儀式。
他於這不太尋常的氣氛中,見愛倫一馬當前,蹤高竄低/穿峰越谷的英武狀,不由是既心折又戀慕....遂毫不遲疑地接納愛倫主動襲來的愛的攻勢。
但愛倫此時是早有婚約的,理察睹及她的定情戒欲打退堂鼓──愛倫即果敢誓言永不復戴,一面飛書其任檢察官的未婚夫(這是一伏筆)前來攤牌解約。
於是就在當晚──她蓄意氣走其舊愛;另一方面又在理察毫無預期下當眾宣婚──將之迅雷不及掩耳地套入了婚姻的枷鎖裡。
他倆的蜜月是無比甘甜的(導演john stahl發揮其拍出春風秋雨等大名片的文藝功架──將這個橋段鋪陳得無比精緻幻柔,筆者以為乃屬影史絕品之一)
直到愛倫發現她的獨占慾又再次受挫(她父親之死原已疑雲重重).....
起先是理察必需分神照料他那殘障的弟弟,她惱怒他人橫亙的干擾.....
接著是她自己的受孕──令她憤懣這胎兒剝奪了她的人身自由。
更要命的是,她妹妹暗戀其夫的情愫又於此時爆了開來。
愛倫那病態又冷血的另一面性格,遂隨控制慾極端暴漲而忽由底層翻湧,於是便開展了影片後段一發不可收拾的血腥謀殺。
識者遂稱之謂:黑色電影史上最陽光斑爛的美麗電影,確實當之無愧!
- Jul 19 Sat 2014 12:33
《亨利詹姆士『仕女圖』:我愛讀之小說其一》
《亨利詹姆士『仕女圖』:我愛讀之小說其一》
讀小說有時像是一種智力遊戲;有時更像是某種品味的試金石.
風格出類拔萃,而文字迂迴曲折如十里迷宮,正是詹姆士小說最迷人的魅力;而他的筆下人物個個崢嶸璀璨/品味非凡,俱俱皆是上流社會頂尖者流
(這點很接近帝俄小說)談吐句句珠璣/情思深邃幽迴----- 對最愛高蹈風華之讀者---如我等,更是魅力無匹.
另者,詹姆士雖非尋常的唯美主義者,但高超品味之所向,文中場景之詩情蕩漾/餘韻繚繞,更是作家群中造氛寄情的一流高手.
也因之,詹姆士小說雖是艱澀曲迴(屬最難吞嚥的高難度小說之一類)但一旦著了他迷,就會很戀著那種紛歧、繁複、深掘至極的為文方式,
頓覺一般小說淺白的表達,讀之如白開水----未免味道缺奉矣!
這也正是:我雖極愛他的小說,但也思之再三/慎擇對象----方敢推薦之底蘊.
他的小說,慣常糾葛兩種主題:
一是純真與腐敗的對峙.
二是新生美國與古老歐陸的呈比.
就後者來說,美國是新生兒,具有一種自己也不明所以的糊塗活力,
把純真放到歐洲頹廢環境裡去,會發生什麼變化?正是詹姆士孜研不倦/最具興趣的課題,學界通稱之為“international theme”.
「仕女圖」正是亨利詹姆斯最愛用的“國際主題”題材,交錯了純真與腐敗的對峙的第一個主題,相互並進且將之發揮至登峰造極之顯例.
小說主角伊莎貝爾·阿切爾是一位美貌出眾且求知愛智/渴求自由的美國少艾,喪母後孓然一身,遂被她移居倫敦的豪門姨母帶離家鄉,
前往她嚮往已久的古老歐洲去見識大千世界。
她在倫敦郊外的花園山莊開展其歐洲上流社會的初登場,絕代風華登時令一票貴公子拜倒裙下.....
但她心志非同一般,不僅絕不甘心於早早束縛於傳統婚姻中,甚且野心勃勃對未來前景充滿了好奇與開拓意志,
因而先後推拒了幾樁非貴即富的婚緣,
這其中包括她表兄知交的英貴族伍伯頓,以及癡情追躡/遠由美国尋來的富商高梧德。
表兄拉爾夫對她其實早已暗自垂青,但拉爾夫知道自已已罹不治之症也不敢妄圖婚緣之想,
於是說服病危的父親將原該由他繼承的巨额遺產分出一半给表妹-----冀望能幫"她的風帆加把勁",鼓勵她雲遊四海追求其理想的自由生活.
姨父故世后,伊莎貝爾藉此巨貲之助,遂啟程赴意大利游歷.
在此之前,伊莎貝爾曾在花園山莊结識了才藝超群/出身神秘的梅爾夫人,
对这位樂藝精湛/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的華貴女子十分倾倒。
伊莎貝爾流連於翡冷翠與羅馬之千年風華/迷醉不已的同時,梅爾夫人也尾隨而至....
但她此行,非出於友誼,而是為遂行其算計已久的一樁陰謀而悄然到來.
與她聯手者,則是其已定居羅馬的前情夫-----心計手腕與智識品味更是遠在其上的文化惡痞奧斯蒙.
小說前二十章繞著伊莎貝爾運轉,無非在鋪墊及陳明其性格,於此節開始滲入兩名陰謀家對她的兇猛夾擊,才可說是全書高潮之起
而一派純真卻未免有幾分心高氣傲的她,是否能以其絕頂聰明擋過這道難關呢?------初看此小說,內心最揪緊的無非這環節.
觀畢後,最是歎息的,不用說自是悵然於她聰明反為聰明誤的命運撥弄了.
但書多看幾遍讀通弄懂了,也就釋然-----依伊莎貝爾之性格會行至這般結局勢所必至罷?
詹姆士自與屠格涅夫論交後,由好友學得的小說秘法就是build up charater,再依人物性格開展情節.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人生既是如斯, 小說合當契此,方有其翔實度.....
這也正是我看了澳籍女導珍康萍拍的“伴我一世情”居然改了這與全書題旨息息相關的結局而頓感怒火大起的原因.
自看了她那矯揉造作的the piano後,對她老有些不屑-----覺得此人只是光會畫漂亮書法寫爛文章的那流.
再看此片,直接判出局----看她找了個老女人裝小----以為華裝塗粉/將妮可基曼扮得粉雕玉琢一般就算蒙混過關?
說實話,這裡頭casting問題多多-----找個一臉賊相的約翰馬科維奇扮奧斯蒙,跟以妮可為軸心-----犯蠢程度其實是不相上下了.
電影倒是拍得美輪美奐,攝影美術及配樂都是頂尖兒的好----文末附幾段影片可資證明;可惜無非是些細微末節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qot...player_embedded
- Jul 19 Sat 2014 12:31
◎松本清張《砂之器》的小說與電影
◎松本清張《砂之器》的小說與電影
在年年大量產出的東洋推理片中,1974年野村芳太郎版《砂之器》,毋庸置疑---絕對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部;不僅格局宏大/有史詩般的氣派.
涵蓋的意旨與情感浸染的力度也遠遠超越尋常的推理電影----無怪乎,日本電影旬報 (キネマ旬報)將之納為20世紀最佳一百部日本片之二十六位.
松竹映畫更視之為該廠成立百年來的第一驕人之作了.
此電影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歷久彌新,當然得先歸功於松本清張的原著.
松本乃東洋社會派推理小說的一代巨擘(封他武林盟主也說得通).
他出身貧困,一路由學徒掙扎上爬,最後憑其操持印刷工的餘暇苦學,終自修成當代學識最淵博的一代文豪.
故而他對掙扎於底層的弱勢族群特表同情,更深信犯罪之起必有其背後的底蘊....
即此之故,他的小說與其說是在敘述某種罪行的發生經過;倒不如說這一路儘在探討其動機之起/犯罪之因.....
也就是說,松本小說獨步東瀛的勝處,即在對罪犯心理鋪陳之歷歷如繪,而佈構罪行背景架構之嚴絲密縫令其可信度無懈可擊)的這特質
更可說是東洋大家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砂之器》小說結構緊密, 人物龐雜, 牽涉的時地橫跨日本本州兩端/長達數十年, 本來概屬高難度的終極任務.
但由於松竹傾全廠之力大肆運作,更抱著將之拍為扛鼎之作的決心網羅了一個編導演跡近空前的黃金陣容.
尤其坐鎮籌劃核心的橋本忍掌握製片與編劇全權猶不足----更找來了以柔情見長的山田洋次聯手,兩人一剛一柔/巧工打造了一本精鍊已極的完美劇本,
可說乃令全片未拍即已先立不敗之地的關鍵.
劇本之最巧妙處,當屬更動了小說由老警官主述之設計,改由音樂主導,由場面調度來契合多重時空以推動故事之進展.
而兇手之身份由前衛電子音樂家改為兼作曲與鋼琴兩者之長的指揮家更是神來一筆.
影片後段尤其精采-----隨著警方的逐步追索/謎團漸掀....而此片主題曲的《宿命》交響曲也一節節奏出高潮,
將故事的宿命感與悲劇性催至極高點.....
(說實話,看完全片而無動容者幾稀....).
小說是由東京國鐵調度場發現的毀容棄屍案開展序幕.
命案現場遍尋不著案子蛛絲馬跡,但警方查出受害人曾於當晚與一名男子至附近酒吧對談.
女侍側聽到兩人提到「龜田」一語,為此刑警四處奔尋名喚龜田之關係人,但一無所獲。
在被害人是誰?為何被殺?一團迷霧猶未散去之際,連環謀殺案卻接踵而至----似乎不相干的前衛劇團辨事員成瀨利惠子、演員宮田、吧女三浦惠美子一連串死於非命。
承辦刑警憑其直覺聯想這一串歹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遂下了番死功夫/奔波本州兩端終於查出真兇。
兇手,出乎意料地,竟是叱吒美日音樂圈/更高攀巨室千金的頂尖指揮家和賀英良.
他雖躋身東京上流層,儼若名流雅士,但真實出身卻是於戰前隨罹麻瘋的父親浪跡天涯的小乞兒;後趁大阪轟炸而篡改戶籍的冒名者----有個難以告人的陰霾過往...
而他,年方五六歲就飽嘗遭社會離棄/乞討求生的千般風霜淒楚....因而性格扭曲/認定他的人生註定了絕無幸福的宿命枷鎖,活著的目的就是不擇手段地掙扎上爬.
於是乎,當他感應到其陰暗的過往有遭人掀開之危時,某種獸性本能便起而自保---便忿然殺害了偶然認出其身份的昔日恩人!
- Jul 03 Thu 2014 22:09
【片場一瞬間/說不盡的影史綿綿情】
【片場一瞬間/說不盡的影史綿綿情
【片場一瞬間/說不盡的影史綿綿情】
毫無疑問,復古是2011/2012年過渡中的當紅話題。從時尚界一古腦地往50年代回眸,到法影人向舊好萊塢致敬的默片《艺术家》、
史柯西斯缅懷電影之父梅里爱的《雨果》,到追憶夢露的my week with marylin.....在在提醒眾影迷:
歌舞昇平的好萊塢黃金時期是如此夢幻而華美,令人縈迴不已。
筆者有懷古癖,尤其特愛三O年代歐美大都會的過往影像;由amazon的書中蒐羅了不少,但拜網路發達之賜收穫更尤其多,筆者打算就收藏中
間或批露若干供諸君共賞.
就先由夾藏濃厚故事性的圖片說起,有時一張小照片可真是意蘊深遠的.....
《羅馬假期》(1953)羅馬市區
入鏡者:奥黛麗·赫本和葛萊哥雷畢克
羅馬假期中的赫本與畢克配對,堪稱是影史上最可愛/最惹人縈懷的一對.
威廉惠勒原本動念想找泰勒或珍西蒙絲出演,幾經波折,最後終採用亂世佳人的方式,試鏡用新人瓜代,於是赫本脫穎而出,
不僅因此造就了一代傳奇,也可說令二十世紀中葉的電影史由此改寫.
這片對赫本是如此舉足輕重,但對畢克又何嘗不然?
他日後曾多次感嘆:如果羅馬假期是他第一部片子,那麼他的一生將徹底不同.
畢克此話意涵有些曖昧難解;畢竟拍片當年他已是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巨星;究其實,這片對他的重大意義在於:因此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名女子
因而現身於他生命中.
首先,是他在巴黎邂逅了陪他後半生的的第二任妻子:法國記者薇羅妮克.
畢克於拍羅馬假期前,為上部片子去法國宣傳時,接受她的專訪,當堂煞到這慧黠可人的女子,但共餐續攤的提議卻屢被婉拒,令畢克大是困窘!
畢克後來回憶:『我問她說: 費了老大功夫,妳才答應與我共餐,為何擱那麼久呢?是不是妳另有男友?還是工作太忙?或者是妳壓根兒不愛電影演員?
她答道:倒也不是這樣,這幾天我正忙另一位艾伯特史威茲的專訪.
於是,我才當堂釋懷,笑著對她說:“good choice,dear!』”
薇羅妮克此後陪了他四十八年,直到他死前一刻仍緊握其手.
她事後簡短概述:“他很平靜,我握著他手,然後就睡著走了”.
另一位,不消說, 自是赫本.
和赫本共演,令畢克發出“羅馬假期是赫本的電影,我只是配角的評價”,並主動要求於片子title將赫本與他共掛頭牌.
由此拉開兩人一輩子深厚友誼的序幕,但此中是否有摻雜了愛情的成分呢?
沒人知道!
但兩人間那枚蝴蝶胸針的逸事或許隱約透露了某些曲折!
1954年9月,赫本與梅爾法拉的的婚禮上,畢克現身送上一枚蝴蝶胸針,用來慶賀由他拉線的兩位好友的甜密婚禮.
1992年畢克伉儷陪伴臨危的赫本身畔直到givency的專機將之接返瑞士;幾個月後,兩人又飛到瑞士參與她的喪禮.
2003年4月24日,87歲的派克顫巍巍地現身克麗斯蒂拍賣會,特地買回了那枚胸針,
一個多月後的6月12日,他也告别了這個一生完好的世界。
附圖:
片中真理口這幕,畢克先和導演串通好要這麼演出手被吃掉的情景,所以赫本的驚嚇全是真的.
劇照師很傳神地補捉到畢克攬著赫本,既疼又愛的歉疚神情;可見傳聞中的畢克全力提攜她的傳聞絲毫不假.
- Jul 03 Thu 2014 21:50
“人可以埋名隱姓、遷地遁居,甚至改容換面----,但他的一生至好卻無論如何也戒不了!" 談阿根"廷電影《謎樣的雙眼》”
“人可以埋名隱姓、遷地遁居,甚至改容換面----,但他的一生至好卻無論如何也戒不了!"
談阿根"廷電影《謎樣的雙眼》”
阿根廷電影〈謎樣的雙眼〉是那種看完後餘韻遒勁/令你於數月後仍一再迴思的好片.
它處理的主題龐雜而深邃,既有對政治的控訴/對法律的抨擊/對正義的質疑/對善惡之辯證.....更有(杜也夫妥也斯基式)的對"罪與罰"之反思.....
而森嚴的主題之外,片中亦不乏對生活實況細膩的刻劃與鋪陳,從而於故事的主線下也流淌著一條溫情的潛流;頓時使全片剛中有柔/瞹瞹含光,因而氣韻生動了起來...
當然,這片子最精采好看處,仍是那樁兇殺案環環相扣的追緝過程(尤其是足球場逮兇那扣人心弦的場面調度)....直至最終那令人惋歎良久的結局揭曉.
影片是藉著一個刑事兇殺案,來浮雕七O年代之阿根廷於右翼軍事政權下,法律淪為政客工具/正義難以伸張/司法人員遭箝制於刁民與奸官勾結的恐懼陰影之中,
於是乎,於污濁的政法體系上下勾串下,已緝獲的兇手居然得以逍遙法外....,受害人遺屬終不得不訴諸私刑來討回公道的一段歷程.
片名"The Secret in Their Eyes"就頗有破題之妙。
助理檢察官是在一張陳年同學會照片裡面,看到一雙透著詭異曖昧的眼神而鎖定了嫌犯;而同樣那雙明察秋毫的銳眼則在在該案遭上級吃案即將不了了之之際,
由受害人之未婚夫眼眸讀到深刻的憂傷與真情,於是重啟了雖空耗數年亦無悔/決心破案的堅執.
主任女檢察官則是幾度迷惑於嫌疑人的逼真演技/難以委決,最終由嫌犯的眼神看出端倪,而施計突破其心防。
至於助理與主任兩人曖昧的情愫,儘管彼此公私之間傳遞過無數心照不宣/深情款款的眼神,卻始終跨越不了兩人間位階/學歷/權力關係及社會觀感的鴻溝,
蹉跎間,二三十年的光陰就此一晃即逝/情斷緣絕.....
(片頭那場霧雰蒸騰的車站送別景不僅拍得既神秘又浪漫,更不啻畫龍點睛地下了個帶動全片主軸的好伏筆.)
幸而編導對人生之美好始終未失去信心,正如阿根廷的政局也終於雲破日現/復歸清明一般....
當助理檢察官目睹了本案悲慘的結局,領悟到這世間居然有人可為一腔深情寧毀一生時, 他終於放膽一試!
既要跨越鴻溝追求以往時勢限制下之不可能;也同時滌清了這數十年間胸臆間積存的猶豫與抑鬱.
此片之對白寫得尤其精鍊-----就如開題所引的片中助理檢察官所說的對白"人可以埋名隱姓、遷地遁居甚至易容換面----但他的一生至好好卻無論如何也戒不了!"即是其一.
這是他在追緝疑兇多年未獲,只好依線報由此人之生活習性下手,遂鎖定疑兇必難捨他對足球的狂熱喜好,
而在他所挺球隊主場佈置大批埋伏員警,終於守株待兔地逮到了疑兇 .
又,七O年代拉丁美洲政變不斷. 其中最惡名昭彰的,一是智利的左派阿葉德總統被軍事強人皮諾契特幹掉的一樁.
另一,則是1976年阿根廷政變,三軍軍委會逼伊莎貝爾.裴隆總統下台後連續七年的高壓統治.
後者,歌劇及電影evita就是在說這段裴隆伉儷的曠古傳奇.
而智利的政變,則有法國名導科斯達高維加所拍的"missing(失蹤)"記敘其事;將CIA策動國外政變的恐怖與詭譎拍得栩栩如生.....
- Nov 06 Wed 2013 19:08
今天是費雯麗百歲冥誕,po其照以誌之!
今天是費雯麗百歲冥誕,po幾張其照以誌之!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aubrey-image/10705440846/][img]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428/10705440846_b49c4714b8_c.jpg[/img][/url]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aubrey-image/10705440846/]825a5b8a-fec1-49c0-a786-f9dd690b2566[/url] by [url=http://www.flickr.com/people/aubrey-image/]aubrey9[/url], on Flickr
她的名作有:亂世佳人/魂斷藍橋/慾望街車/漢彌爾頓夫人/羅馬之春等多部.
自以"亂"一片最聞名遐邇,但據說本人最偏愛魂斷藍橋!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aubrey-image/10705442116/][img]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740/10705442116_180e8887f3_z.jpg[/img][/url]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aubrey-image/10705442116/]60f6181c-d352-44cb-a9a6-d9b2a1cf9b31[/url] by [url=http://www.flickr.com/people/aubrey-image/]aubrey9[/url], on Flickr
她的影藝生涯由"火燒英倫上空"等幾部喜劇開場,而後半段泰半是悲劇,且一部比一部陰慘,真實生活很不幸地即乃戲劇之反映:晚年一直活在精神分裂的強大陰影與懼怕與愛夫勞倫斯奧立佛生離的威脅下(結果兩端齊發,她都沒能躲過).
最後死因,則是她於拍亂世佳人時染上的肺結核.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aubrey-image/10705351535/][img]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718/10705351535_d5de6df0c2_c.jpg[/img][/url]
[url=http://www.flickr.com/photos/aubrey-image/10705351535/]Vivien Leigh - by Laszlo Willinger[/url] by [url=http://www.flickr.com/people/aubrey-image/]aubrey9[/url], on Flickr
亂世佳人曾保持數十年之久的紀錄是:它乃好萊塢耗資最鉅的電影,但票房則是天文數字的豐收;(以通貨指數來算)至今仍是影史第一.
有可能也是重映次數最多,影眾最普遍的歷史之最.
天王製片柴納克於籌備時試鏡所有好萊塢巨星,無一中選.
最終竟選上了來美探丈夫班/玩票一試的英國舞台劇名伶,當然因此抗議信如雪片般飛來,負評如翻天波濤......
但歷史證明,睿智掌舵人的犀利眼光永遠勝過群愚,此又一證.
(順便一提,1939年拍的亂世佳人開拍時就是彩色片,非後代加工的;我就曾聽過某myav玩家咬死不認此史實.)
費雯麗未成年就嫁了個律師丈夫.
她邂逅勞倫斯奧立佛是在哈姆雷特舞台劇中,瘋狂著迷於他的舞台風采;於是當晚就闖進後台倒追,絲毫不顧兩人都有婚約在身......
所以, 這對星海愛侶是長達數年背負出軌惡名的;費雯麗因此演繹起托翁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不免是更移情於同類處境的女角,該片評價未如預期高,對她又是一大打擊.....
- Jul 25 Thu 2013 02:57
【ONLY GOD FORGIVES】落日拳霸(唯神能恕):一部風格驚人/極端殘暴的CULT新作!
【ONLY GOD FORGIVES】落日拳霸(唯神能恕):一部風格驚人/極端殘暴的CULT新作!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detailpage&v=Q9ziAWl9AEA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detailpage&v=Q9ziAWl9AEA&t=13
<iframe width="640" height="36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Q9ziAWl9AEA?feature=player_detailpage"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看過NICHALAS WINDING REFN前作落日車神而深覺意猶未盡的影迷,大可期待暑期末檔片ONLY GOD FORGIVES的上檔了.
此片風格更冷更淒厲而且血腥撲鼻;但美學風格比前作更詭迷更突梯更徘徊不去某種奇幻異國風味.....
看得我目不轉睛-----不能不說,這片夠怪,但也好看得緊.
簡言之,這片像煞TAXI DRIVER+花樣年華+三輪車夫的綜合版;片中出現的兩幕泰式卡拉OK的唱歌景我尤其著迷;某些台語歌中內類既旖旎又帶幾分萎靡的情調原來竟是脫胎於此,
長眼界了!
- Jul 10 Wed 2013 16:07
◎山本五十六與"海軍左派三羽烏",由東洋新片談起....
◎山本五十六與"海軍左派三羽烏",由東洋新片談起....
最近看了一部成島出執導,多國聯資的日本片: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
有些驚訝-----於當今右翼勢力高張/民氣又走回崇古的東瀛,居然會產出這麼一部很持衡地刻劃二戰氛圍的好片.
特別是第一次於電影中看到這於近代影劇中跡近被消音的"海軍左派三羽烏"這當年反戰鐵三角:
海軍部長米內光政,海軍次長山本五十六及軍務局長井上成美的隆重出場
於當年舉國一致的開戰聲勢中,此三人可能是極少數腦袋清醒的軍部當權人士,其一貫的主張有兩重點:
一.反對出兵支那.二.堅拒加入軸心陣營.
這其中,井上是留德軍校生,是德國通;卻也是海軍部中反軸心理論的架構者,更是最早看透希特勒野心及動向的先知.
山本,則眾所皆知是駐美多年的外交武官,曾驅車橫貫美國東西兩端,對其國情瞭若指掌的親美派.
米內,則堅毅卓絕地抗拒陸軍及輿論壓力,一面力檔主戰風潮;另一面則壓抑海軍少壯右翼.
不能不說,日本的急速潰敗正是始於這鐵三角的相繼丟官;讓海軍立場翻右,方始悲劇上場,一連串翻天覆地的變故....
看電影,有時稍可彌補知識觸角探知不足之憾;比如前幾年看了黑澤明的我於青春無悔;才知東瀛於戰前竟有如此血淚斑斑的反右翼拒開戰浪潮.
也才明白,原來京都帝大比東京帝大尤受尊崇的底故.
而去年看了連續劇坂上之雲,才恍然意會當年明治維新是如何上下一心鍛造其嶄新軍制的.
(雖說事後去查中日海軍史,這片中主人翁的事績未免仍被過度誇大了).
片中有幾幕拍得甚醒神:
比如,史實中,二二六事件海軍下令所有艦艇離港,並派艦隊砲口威慑叛軍大本營-----孰信此乃226政變失敗主因.
而陸軍鷹派遂遷怒,也派部隊前往海軍省本部舉槍示威.
於這對峙混亂中,有海軍主戰派前往質問山口與井上二人並趁機威逼兩人改變反軸心主張.
這時,井上不慌不忙由櫃中抽出希特勒我的奮鬥原文本,稀哩嘩拉唸了一串德文;原來這是十一章中希魔蔑視倭國所講的一段欲利用東洋人崇德心理驅為戰犬的真心話.
而這群盲目崇拜希魔已極的少壯軍官聽得狼狽不堪,原來日文譯本則是遭檢定特意漏了這章.
山本愛吃甜食,片中也用了好幾幕,用這些小細節來襯托其人格高潔之一面,不能不說用得真好.
可惜,片中的兩幕武戲,珍珠港及中途島皆成了過場沒拍好,倒是這片有一新觀點,認為珍珠港之未能擴張戰果,乃至中途島之大潰敗,不僅均為(與山口嚴重不和之)南雲司令臨陣調度之責,
甚且起於軍部為牽制山本,而另授南雲密令之過.....
演山本的役所廣司入知命之年後,演技越發爐火純青,看著看著,發現他不僅已接下老前輩三船敏郎等人的棒子接演這類他们早詮釋過的角色;而且發揮得更飽滿而圓融;可惜他就缺了點好萊塢的機運了.
- Jun 12 Wed 2013 14:39
ava gardner
- Jun 12 Wed 2013 00:04
經典巨星.絕代風華:maureen ohara
- May 31 Fri 2013 00:08
《藤澤周平電影展,廣邀同好!》
《藤澤周平電影展,廣邀同好!》
好久沒在此開版談片了----最近是聽說華山的光點影院會上映藤澤周平的電影專號;如沒猜錯應至少會播武士三部曲(黃昏清兵衛隱劍鬼爪及武士的一份)及花痕/蟬時雨等片.
我很愛藤澤小說,改編的八部電影中也只缺一部未看;興奮之餘,不由想邀同好齊聚----只不知在這板上,藤澤知音不知多否?
上映期或會在六月中,先貼個告示,並附一小文推介一番,有意去看者請留意檔期!
《藤澤周平小說的影視改編》
【電視劇】
小ぬか雨(1980年 TBS系 出演:吉永小百合、三浦友和)
悪党狩り(1980年 テレビ东京系 出演:尾上菊五郎、鹤田浩二、菅原文太)
爱の旅路(1981年 よみうりテレビ 出演:大原丽子、夏八木勲)
思い违い(1981年 TBS系 出演:竹脇无我)
江戸の用心棒(原作:用心棒日月抄 1981年 フジテレビ系 出演:古谷一行、夏八木勲)
宿命剣鬼走り(1981年 フジテレビ系 出演:万屋锦之介)
立花登・青春手控え(1982年 NHK 出演:中井贵一、篠田三郎)
雕师伊之助捕物覚え 消えた女(1982年 フジテレビ系 出演:中村梅之助、野川由美子)
神谷玄次郎捕物控(原作:雾の果て-神谷玄次郎捕物控- 1990年 フジテレビ系 出演:古谷一行、藤真利子)
腕におぼえあり(原作:用心棒日月抄 1992年、1993年 NHK 出演:村上弘明、渡辺彻)
清左卫门残日录(原作:三屋清左卫门残日录 1993年、1995年 NHK 出演:仲代达矢、南果歩、かたせ梨乃、财津一郎)
命捧げ候(1996年 NHK 出演:绪形拳、南野阳子)
风光る剣(原作:闇の傀儡师 1997年 NHK 出演:中井贵一、高冈早纪)
藤沢周平の用心棒日月抄(1997年 テレビ朝日系 出演:小林稔侍、寺尾聪)
新・腕におぼえあり(原作:よろずや平四郎活人剣 1998年 NHK 出演:高嶋政伸、村田雄浩)
藤沢周平の人情しぐれ町(原作:本所しぐれ町物语 2000年 NHK 语り:小林桂树、出演:萩原健一、石田ひかり)
《蟬時雨》(蝉しぐれ)(2002年 NHK 出演:内野圣阳、水野真纪)
秘太刀马の骨(2005年 NHK 出演:内野圣阳、段田安则)
よろずや平四郎活人剣(2007年 テレビ东京 出演:中村俊介)
风の果て(2007年 NHK 出演:佐藤浩市)
【舞台剧】
若き日の呗は忘れじ-「蝉しぐれ」より(1994年 宝冢歌剧団)
きょうの雨あしたの风 -[骤り雨]より「うしろ姿」、[时雨みち]より「おばさん」、
冬の终わりに-「竹光始末」より (2002年 剧団俳优座)
春秋山伏记(2003年 - 2004年 わらび座)
三屋清左卫门残日录~夕映えの人~ (2004年 剧団俳优座)
《蟬時雨》(蝉しぐれ 2007年 大阪松竹座)
《蟬時雨》(蝉しぐれ 2008年 明治座)
如上表,藤澤作品以往拍過不少電視劇,但唯有2002年山田洋次帶頭,開拍了黃昏清兵衛,才掀起一波大銀幕電影熱潮.
目前共拍了八部:
黃昏清兵衛2002真田廣之 宮澤理惠
隱劍鬼爪2004永瀨正敏 松隆子
武士的一分 2006 木村拓哉 檀麗
蟬時雨 2005 市川染五郎 木村佳乃
山櫻 東山紀之 田中麗柰
必死劍鳥刺 豐川悅司
花痕 北川景子 田本雅裕
小川之邊 東山紀之 菊池凜子
2011開拍的小川之邊仍未於中港台現身;前七部我倒看全了.
詮釋成績最好的,我個人是首推黃昏清兵衛與必死劍這兩部,其餘雖略遜,但至少都頗具韻致 ----大概是藤澤的作品特具的氛圍和一股輕愁感十足引人罷?
其餘幾部談的人多,且留以後細敘,先說一部我由對岸看到的新作:花痕.
2010年由中西健二執導的【花痕】改編自藤澤短篇,故事架構極好,可惜,編導演均弱,糟蹋了一個好題材.
藤澤小說的幾個異質性:女劍客、壓抑的宿命感及有幾分丑感的男主角紛紛登場/精彩畢至,故事的結構完整更甚於山田洋次據以改編的隱劍孤影抄短篇.
可惜選角差,導演功力弱----好片的質感未免零落,找來北川景子尤其是大敗筆!
我從不覺得北川漂亮,於時裝片已覺得此姝氣質欠佳,而在此片中扮古裝,頂個包頭造型尤其不配她的臉型-----簡單一句,她不是那類傳統古典氣質的女星,更演不來藤澤作品中那內斂堅忍的女性角色.
鬥劍場面尤其可見此女演戲之漫不經心---柔弱粗疏/功架生嫩,更別談一流劍士之架勢與氣場矣...
《花痕》劇情概述:
在樱花競豔之四月,少女以登於賞櫻人潮中偶一瞥及某武士負手遙望櫻舞的挺拔身影,不由怦然心動.
他,名喚江口孫四郎,雖然是個身家不豐/門第寒酸的下级武士,却以高超劍技夙負盛名,據云全藩勇稱第一.眾人難敵其纓。
以登也是個高超劍士,其父別無子裔,遂以調教男兒的心情從小傳授劍藝;此女倒也無負其望----及長後挑遍鄉里各道場從未落敗.
以登因而雄心萬丈-----聽聞孫四郎乃藩內首席高手早有挑戰之意-----而賞櫻時親睹其風姿,不免更是情思陡生/躍躍欲試了.
以登之父,是個心思細膩的好父親----知道女兒開不得口的熱念,便出面約了孫四郎前來比武.
於是在竹刀的激烈交鋒中,以登剎那間洞明了孫四郎不僅劍藝遠超乎其上,而其磊落人品更令以登心折.
攸乎之間,於落敗那一刻,以登攀著那將她扶起的強壯臂膀,不免幽幽乎將一縷情思纏上了這令她輸得心服口服的對手身上......
以登之父,於旁充當劍證,心酸而諒解地將這一切都收入眼底
(藤澤筆下這類的慈父似乎比誰都多----這不也是他令人油生溫厚感的源頭.)
於是坦告其女須斷念的底故 :蓋兩人都各有歸宿.
以登早已與某高第藩士訂親有年;而孫四郎為振興家業也正談及某高官女的入贅中.
必須捨離自己心儀的對象/默待陌生人來迎娶------以登對這樣的命運無力對抗,更何由去翻轉...
於是,她只能默默吞下慈父的告誡,轉而由絕緣人的心情於遠方傾予關注來聊以撫慰了.....
不幸的是,幾個月後,在深雪飄落的嚴冬卻傳來厄耗-----孫四郎因奸人所害/耽誤藩中要務,被逼得不得不切腹自殺了.
禍因之起,正是他為振興家業而勉強自己入贅的那場婚事有所蹊蹺.
孫四郎明知此婚約攀得詭異,也知其新婦之聲名狼藉必有後患,但為振興家業,仍不得不捨己勇行...
原先想:最壞打算,不過是扛個一輩子不幸福的婚姻,
卻沒想短短幾月內連性命都丟了....
更慘的是,既蒙大罪又毀官聲,卻無人可代之伸冤!
藤澤這小說佈局之曲折好看處,正是由以登這既是一介女流,又一無因緣的外人幫孫四郎報了仇.
情節我就不挑破,待諸君一探究竟了.
向來是連續劇稱職綠葉,長得有幾分猥瑣的甲本雅裕這回在本片有較重的戲份.
並以其造型的特色一出場就先聲奪人,其效應且持續至終場;堪稱他乃全片唯一的好選角.
他演以登的未婚夫片桐才助;乃以登父親深為賞識的乘龍快婿.
優點據說是見聞廣闊/朋眾脈深,而且長年留駐江戶,好學博知;但這些都屬傳聞,以登從未一睹其面.
也真巧,才助於片中的初登場,是在以登劍鬥落敗又被告誡須對孫四郎斷念的下一幕.
孫四郎英風颯爽形象猶殘留銀幕,取而代之的正是江戶歸來正把以登家中一大鍋米飯全吃淨光,還沖著以登大喊“補上飯來”的米蟲才助的猥瑣笑容.
還未成親,就大剌剌以主人姿態將以登家變格成其眾友朋聯誼交際所,大吃大喝/喧鬧一番,偶而炫示美妻之餘,忍不住還會偷摸以登臀部一把....
總之,老不正經樣層出不窮,令好脾氣的以登也忍不住當場翻臉,更不消說私下怨懟自個兒的遇人不淑了.
以登忍不住去問老爸為何為幫她挑如此的對象-----得到的囘應卻是老到沉著的一句:
『妳以後就知道了....』
果不其然,隨著映像的推移....
才助那嘻皮笑臉的面龐逐漸翻轉其別有洞天的殊貌,印證了老爸的眼光確有獨到之處了.
首先,當以登拜托才助調查孫四郎死因時,他二話不說隨即一連串將內情查得滴水不漏----於緊要關頭瞬間顯現其深藏不露的老江湖特質.
接著,當以登隻身挑戰首謀,傷重不支頹倒時,也是才助突然冒出施予搶救-----原來才助雖於旁一聲不吭卻已洞悉一切並搞定萬全的支援....
而最令以登(也讓觀眾)大大驚喜的:卻是直到最後才發現原來才助的情趣也非同一般.....
當片尾,畫面又重回片子開頭的賞櫻景,以登斜眼一瞥,卻見前方空曠處顧盼自得/陶醉得幾至忘形的那位賞櫻人,不正是其未來夫婿,
-----那貌不驚人卻屢有非凡之概的才助麼?
以登嘴角一抹輕笑默默地跟了上去,而才助轉頭發現了,開懷至極,那行步的姿態越發誇張,幾乎像是炫示了.....
- Apr 23 Tue 2013 13:20
好萊塢影圈的韓裔影人
- Apr 22 Mon 2013 17:02
一切邂逅都是久別重逢 《before....》三部曲最終章:《午夜之前》
一切邂逅都是久別重逢 《before....》三部曲最終章:《午夜之前》
http://movie.mtime.com/179206/trailer/43969.html
<object width="480" height="410" autoactive="true" classid="clsid: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9,0,0,0" ><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static1.mtime.cn/static/flash/outplayer.swf?vid=43969&mid=179206&refurl=http://movie.mtime.com/179206/trailer/43969.html&title=午夜之前 预告片" /><param name="quality" value="high" /><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true" /><param name="menu" value="false" /><param name="wmode" value="transparent" /><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sameDomain" /><embed wmode="transparent" allowscriptaccess="sameDomain" allowFullScreen="true" play="true" src="http://static1.mtime.cn/static/flash/outplayer.swf?vid=43969&mid=179206&refurl=http://movie.mtime.com/179206/trailer/43969.html&title=午夜之前 预告片" quality="high"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480" height="410"/></object>
http://static1.mtime.cn/static/flash/outplayer.swf?vid=43969&mid=179206
由 richard linklater執導,伊森·霍克、茱麗蝶兒主演的愛情片《午夜之前》預計今年五月於美國上映.
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至before midnight這橫亙十七年的愛情三部曲會說出何等雋永結語當然令不少影迷熱切期待...
可惜,至今為此,好評罕見----英國衛報只給劣片級的兩顆星惡評:『這第三部乏趣且無聊,像是被逼得不得不拍的影片....』
hollywood reporter:『前兩部餘波盪漾/令人多有期待....但看完第三部,只覺這系列也該壽終正寢了!』
- Apr 09 Tue 2013 00:42
roget ebert:黑暗中的二十五年
貼一篇roget ebert的名文,寫得真是入脾入肺/太動人了.
以後還有甚麼好影評可看呢?
roget ebert 罗杰·伊伯特:黑暗中的二十五年
(本文写于1992年4月11日)
很多年以来,我一直都记得自己评论过的第一部电影叫什么名字,可这会儿,我发现已经想不起来了。那是部法国片,仅此而已。我是坐在以前的“世界剧场”里一个靠中间的位子上看的这部电影,不知怎么忽然意识到自己在“评论”它,于是我回到办公室把它写了下来,我称之为法国新浪潮的差不多最后一口气,这浪潮就快要上岸了。
那时候的我比现在要来得缺乏热情。当时我觉得花五年时间在电影上应该足够了。我的雄心壮志还是要成为报纸专栏作家,当然,最终还是想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受人尊敬的小说家。某天,森林深处的小木屋里,我将自己深埋在一把有年月的沙发椅中,靠着炉火,大狗在打呼,我沉浸在狄更斯的小说里。那一刻,我的小说家之梦结束了。
如今,我发现自己已经当了二十五年影评人。我没成为专栏作家,也没写过小说。我其实没养狗,不过确实有间小木屋,还有一整套狄更斯的作品。我仍以去电影院看电影为谋生伎俩。“罗杰呢?他还只是……去去电影院吗?”面对朋友们的这个问题,我母亲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听上去那不像是份真正的工作。
只是……去去电影院,这里头有些地方并不符合自然规律。人类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重复,学会了某种时间感。早晨起床后,时间就开始按照那古老的规律流逝,直至天色再次变暗,然后又回到床上。而对于影评人来说,早晨起床后,过了两个小时,天就又变黑了,时间的流逝由剪辑、淡入淡出、闪回和跳切来区隔。有时我一天要看两三部电影,绝大多数都是在“白母鸡”便利店楼上那个放映室里看的。中午时分,我下楼吃个三明治,阳光刺痛我的眼睛,脑子里填满的还都是追车戏、枪战决斗、笑话和大胸、可爱的小狗和聪明的小孩、歌曲和舞蹈、奇妙的巧合、偶然的邂逅和对人性的深入观察;所有一切电影里出现过的东西。
“过你自己的人生。”他们会这么说。有时候我会觉得,其余所有人的人生,我仿佛都已经经历过了。我有个同事,他称这工作是“报道全国性的梦”。因为,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电影,你就会了解人们藏在最深处的欲望和恐惧是什么。至少,那些优秀的电影会告诉你这些,所以我们会去电影院,希望内心最深埋的东西能被触及。电影从来都不像它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看看那些深受大众喜爱的影片,不论电影看上去是多么的愚蠢,你总会从中发现不少深层次的东西。《反斗智多星》(Waynes World)的真正主题是纯真和友情,那才是你花了七美元后的收获。
过去的二十五年里,我可能已经看了一万部电影,对其中六千部做过评论。其中绝大多数我都已经忘记了,我也希望能这样。不过,那些值得记住的,我都还记得。它们都被放在了我脑海中同一个架子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老电影。《甜蜜生活》在我看来和《本能》一样的新。之所以这么说,还有一层意思在于老电影已经摆脱了时间的牵绊。不久前,保罗·亨瑞德和科特·鲍易斯(Curt Bois)相继去世,这意味着《卡萨布兰卡》的所有主要演员都已去世,这部电影彻底自由了,不再受个体存在的牵绊。它不再和我们有可能在加油站或奥斯卡典礼上遇到的真人有关联。它终于成为了一件虚构的东西。另一边,《本能》却关系到那些还在继续发展着的个体,那些站在大银幕后,从幕布后面偷偷看观众的人。
有时候我也看默片,我不觉得它们是老电影。我觉得自己正在欣赏的是被捕捉住的当下,装在瓶中的时间。最初看默片的时候,演员看上去显得古怪和过时,但到了现在,他们看上去比八十年代的电影里的人更加当代。一部十年前拍的电影,它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它并非是三十年前拍的。当发型和服装过不过时不再是个问题,当它们已经开始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时候我们就能分辨出一部电影是否真的不朽了。
我最喜欢的是怎样的电影呢?如果一定要做个概括的话,我想,我最喜欢的电影里,很多都是关于好人的;结局是喜是悲,没有关系;剧中人赢了还是输了,没有关系。只存在一种真实的结局,那就是死亡,其余电影结尾都是随性的。如果一部电影以接吻作为结尾,那我们就应该感到高兴。然而,如果这时候一架钢琴砸在这对正在亲吻的情侣头上,或是出租车碾过了他们,我们就应该感到悲伤。那又有什么区别呢?最好的电影和人物的结局无关,和人物为我们确立了什么样的榜样有关。
《卡萨布兰卡》里的人做了正确的事。《第三个人》里的两个人做了正确的事,结果却再也没法彼此说话。《沉默的羔羊》的秘密被埋藏得如此之深,所以你必须多想想才行,这秘密就是汉尼拔·莱克特其实是个好人。他被自己那无法言说的堕落所绑架,也是个无助的受害者,但还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与之抗争,他也在努力做正确的事。
并非所有好电影都是关于好人的。我也喜欢那些关于有幽默感的坏人的电影。奥逊·威尔斯在《第三个人》里演的并不是两个好人里的任何一个,但他却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如此机智风趣的台词,有那么一或两场戏,我们几乎都宽恕了他的罪行。《盗亦有道》的主人公亨利·希尔,他也不是个好人,但却胜在够坦白,不隐瞒自己为什么喜欢当坏人。他不是个伪君子。《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的女主角做了一些可怕的事,但因为我们对促使她变成那样的部分原因有所了解,所以能理解她的做法,至少会对她的足智多谋表示佩服。
其他那些我喜欢的电影里,有些纯粹是因为那肢体运动的快乐。当金·凯利(Gene Kelly)在《雨中曲》里一路蹚水时,当朱迪·加兰德(Judy Garland)沿着铺满黄色砖头的小路走过时,当弗雷德·阿斯泰尔在天花板上跳舞时,当约翰·韦恩把缰绳咬在口中,策马飞奔在山间草原时,有一种你无法抗拒的纯粹和快乐。在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彼岸花》里,有这么一个镜头段落: 一间房,前景是把红色的茶壶。从另一个视角看房间。母亲在叠衣服。母亲穿过走廊,然后女儿又从后头穿过。门厅中的反打镜头,父亲回家,受到母亲和女儿的欢迎。父亲从镜头中消失,随后是母亲,最后女儿也消失在镜头中。母亲和父亲走进房间,女儿在背景中拿起红色茶壶,走出镜头。这个运动和剪切都有着精准时间控制的段落,就像是音乐、舞蹈、诗歌一样的完美无缺。
我也喜欢看电影的时候被吓到的感觉,但它们最常使用的那一招,某个人忽然之间蹦出来的方式,让我感到厌倦。这一招也实在太古老了吧,谁现在还在用的话,那真是够丢人的。希区柯克说过,一群人在打牌,桌子底下有颗炸弹,爆炸了,那是恐怖;但他更喜欢的是,桌子底下有颗炸弹,我们等着它爆炸,但它却没炸,那就是悬疑了。这正是我喜欢的那种悬疑。
爱情、浪漫?我不肯定。对爱情故事太一本正经的电影,我通常不太感兴趣。因为我觉得那里面的演员会太拿它当回事,结果只会显得愚蠢。我更喜欢这样的爱情片,爱情只是让剧中人感到非常的愉悦,例如《年轻的心》里多莉丝·黛第一次倾心于弗兰克·辛纳特拉(Frank Sinatra)的时候,或是《春色一箩筐》(Dogfight)里莉莉·泰勒(Lili Taylor)觉得里弗·菲尼克斯(River Phoenix)真的喜欢自己的那一刻。
当我在1967年开始成为影评人时,影史绝大多数的伟大导演都早已名满天下。在过去,年轻人很拿这当一回事:去电影院补习伟大导演的最佳作品,但随着电影社团和那种只放旧电影的影院的逐渐消亡,这也成为了过去。对如今的年轻观众来说,这些名字不再如雷贯耳:布努艾尔、费里尼、伯格曼、福特、黑泽明、雷、雷诺阿、里恩、布列松、怀德、威尔斯。我猜,绝大多数人仍旧还知道希区柯克是谁。
在我入行后才开始拍电影的那批导演里,马丁·斯科塞斯是最优秀的。他的镜头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它并非注视事件的发生,而是参与进来。《盗亦有道》里有个段落,拍的是亨利·希尔被捕前最后一天自由的生活。斯科塞斯在这里用了加速的节奏和妄想症一样的镜头感觉,不断地环顾四周,让我们感受到希尔的感受。想要让观众感受到最基本的感情,这很容易(“把他们当钢琴一样弹,”希区柯克建议说),但是要让观众分享某种心境,这就很难了。斯科塞斯能做到。
今天的演员里,有谁能够不朽?不会有很多,尼科尔森和德尼罗会。女性的话不会太多,因为好莱坞不再有好的角色提供给她们。相比过去年代的杰出影星,现在的演员受制于一个事实:他们的电影是彩色的。从长远来看,绝大多数人因此失去了成为不朽的机会,而在黑白电影时期,甚至是二线明星都能因此而不朽。如今拿着几百万片酬的大明星,相比其中的绝大多数,彼得·洛尔(Peter Lorre)和西德尼·格林斯居特更让人难忘,而且永远都会这样。彩色片太逼真了。太令人分心。投射出浮浅的情感暗示。演员的地位反而被大大削弱。黑白片(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银色和白色)能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梦境,一个由形状和姿态构成的更加简单的世界。
大多数人不赞同我这看法。他们喜欢色彩,觉得黑白片反倒少了点什么。试试看,如果能找到你父母亲的结婚照和你祖父母的结婚照,很可能前者是彩色的,后者是黑白的。把它们放在一起看,你老实说,是不是祖父母的照片看上去显得隽永,而父母亲的看上去则显得滑稽。
下次拍照片买胶卷时,记得买一卷黑白片,挑选黄昏时走出去——那时的光线已经朦胧,站在屋子逆光的一面,为你的朋友拍些自然光的特写照片。照片冲出来后要印得大一点,至少也要5×7。你扪心自问,这个平时在彩色照片上显得普普通通的朋友,这次改拍黑白照是不是一下子多了某种神秘的光晕。电影也是一样。
另一方面,我并非那种相信默片才完美,有声片一无是处的纯粹主义者。要是那样的话,我就得失去唱着“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的玛丽莲·梦露、说着“这账单太过分了!我是你的话,我肯定不付!”的格劳乔·马克斯和问着“你是在跟我说话吗?”的罗伯特·德尼罗了。声音很关键,但对白却并非总是如此。将如今电影中的对白做一番比较,你会发现电影里的人物变得越来越愚蠢了。他们说的话都是为了剧情推进的需要,只能通过骂肮脏话来惹人发笑。好莱坞的对白曾经是那么机智、风趣、挖苦、诗意、悦耳。如今却只剩下平淡,以至于偶尔有那么一部电影出现,剧中人脑子动得快,说话也快的时候,我们都会为之一振,就像是《与安德烈共进晚餐》,或者《白人不会跳》(White Men Cant Jump)的头三十分钟。
家庭录像带的出现,既是我入行以来发生在电影上最好的变化,同时也是最糟的。说它好,因为它能让我们随时随地看自己想看的电影。花大价钱保护、修复的老电影拷贝,也能因此得到经济上的回报。它还把好电影,无论新旧,带到了那些没有好影院的城镇。我曾收到过从偏远乡间寄来的信,寄信的人住得离大城镇很远,但却通过邮递方式租到了最新的外国电影。
说它坏,因为它的出现消灭了那些堪比小型电影圣地的校园电影社团。如果这一边电影社团正在放映黑泽明的《生之欲》,票价一美元;另一边只有正在档上的新片放映,首轮放映的票价,于是你去看了《生之欲》,于是你看到了一部永远不会忘记的伟大作品。可如今,大学生直接租录像带看,通常还都不是什么好片子;哪怕真是部经典作品,那他也是独自一人看的,顶多还有几个好朋友一起看。不再有一种集体观影的感觉,而在学习认识电影的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成为一群懂行的观众中的一分子。
家庭录像带还有一点也是我反对的,它消灭了绝大多数那种只放旧电影的影院。我刚开始在《芝加哥太阳时报》当影评人的时候,有一家名叫“克拉克”的戏院,现在那地方已经成了第一国家银行的一部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它每天都会放映一套不同的双片连映,每天循环放二十二个小时。我第一次看《日落大道》是在那里,还有《彗星美人》也是。另一方面,1967年我刚入行时,还没有那么多电影节,也没有多少艺术博物馆拿电影当回事。如今,每个中型城市都已有了自己的电影节,运气好的话,你能在那里看到以前闻所未闻的好电影。不少博物馆里也设了很棒的电影中心。
不过,我还是想念以前的那种惊奇的感觉。和我年龄相仿的人,都会记得走进以前的电影院是什么感觉,天花板是高高在上的,二楼有夹层的座位伸向前方,淡入黑暗之中。我们还记得两千个人一起大笑的声音。还有像户外广告牌那么大的银幕,和地面距离老高,所以那时候电影院里的所有座位都是好位置。如今的电影院才鞋盒那样大小,看电影的时候前面的脑袋挡住了银幕,这边静下来的时候,还能听到隔壁在放的片子的声音透过墙壁传了过来。宝琳·凯尔说过:“我在电影院里失去了它。”我们都知道她在暗示什么。换作现在,哪怕你一定要送,都没法把“它”给送出去。
不过,希望多少还是有的。斯科塞斯并非1967年后出现的唯一一位杰出导演。还有奥特曼和科波拉、赫尔佐格和法斯宾德、贝杭特·塔维尼耶(Bertrand Tavernier)和奥利弗·斯通、斯派克·李和吉姆·贾木殊。去年我去戛纳,有个才二十三岁的小伙子,名叫约翰·辛格顿(John Singleton),他也拍了部电影。他就像是突然冒出来的,但其才华不容否认。现在机会稍稍多了起来,最近几年我们开始看到来自黑人、西班牙裔、女性以及其他族群的一些重要作品,在我刚入行的时候,这些人基本都不怎么拍电影。
当你坚持每天都看电影时,有时候会感觉电影似乎从来都没像现在那么平庸过,它比任何时候都更怯懦,更加精心打造得只为迎合最低层次的品位,而非教育、引导他们。然后你又会看到某些绝对堪称奇迹的作品,类似《柏林苍穹下》(Wings of Desire)、《不做亏心事》、《迷幻牛郎》(Drugstore Cowboy)、《天堂之门》、《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生活是甜蜜的》(Life is Sweet)这样的作品。然后,你下楼穿过“白母鸡”便利店回家的这一路上,你看上去有点失魂落魄,仿佛刚体验到某种神迹降临一般。
——纪念2013年4月4日逝世的罗杰·伊伯特——
*本文选自罗杰·伊伯特影评集《在黑暗中醒来》。
- Apr 06 Sat 2013 15:12
roger ebert的10 best films
1/20
十佳:《2001太空漫游》(1968)
罗杰·伊伯特称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是“是视觉效果一次伟大的跳跃,是人类历史乃至宇宙历史上无法超于的视觉体验。在今天看来就是人类科技乐观发展的巅峰之作。”。
2/20
十佳:《现代启示录》(1979)
《现代启示录》现在依旧是一部让人脊背发凉的作品,也是才华横溢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最勇敢、最具野心的电影佳作。
3/20
十佳:《阿基尔,上帝的愤怒》(1972)
维尔纳·赫佐格是罗杰·伊伯特最欣赏的电影人之一,他称赫佐格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拥有“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最吸引人的视觉。”
4/20
十佳:《大國民》(1941)
当被问及其最喜欢的电影的时候,罗杰·伊伯特说:“《公民凯恩》当之无愧”。
5/20
十佳:《甜蜜的生活》
他是我人生的试金石:一部关于我梦想中的生活,到描写我真真正正的生活,再到我想逃离的这种生活。现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他就像是我人生的弧度,而电影的结尾就像是对我在沟通方面遇到的无言及困难的怪异的影射。我仍然在渴望和梦想着,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如此难以沟通 - 不是表象,而是比喻的说法。
6/20
十佳:《蠻牛》(1980)
“许多人会觉得《出租车司机》是马丁·斯科塞斯最伟大的电影,但是我觉得《愤怒的公牛》是他最好的、最个人的一部电影,他(马丁)也表示过这部电影拯救了他的人生。”
7/20
十佳:《将军号》(1927)
“这是我最喜欢的默片”8/20
十佳:《东京物语》(1953)
随着年龄渐长,越来越发现年龄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这就是《东京物语》教给我们的。
9/20
十佳:《迷魂记》(1958)
罗杰·伊伯特将希区柯克的《迷魂记》视为自己最喜欢的10部电影之一,他说,《迷魂记》是希区柯克最好的电影作品之一,直抵忏悔主题,透视了希区柯克如何利用,害怕和控制女人。
11/20
十佳:《生命之树》
罗杰·伊伯特认为《生命之树》本质上是一部讲生命诞生和家庭成长的电影。
它也評爛片,而毒語之辛辣更成影評經典:
比方:
十差:《别说你懂得女人》(1985)
他说道:“总的说来,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你会感觉浪费了让放映机运转的电量。”
17/20
十差:《浪子保镖》(1994)
罗杰·伊伯特对《浪子保镖》的恶评是最著名的评价之一:“我讨厌这部电影。讨厌讨厌讨厌讨厌讨厌这部电影。讨厌它。讨厌所有假笑的、愚蠢的、空白的、侮辱观众的时刻。那种认为任何人都会喜欢的感觉很惹人讨厌。我讨厌他愚弄观众是因为它相信可以娱乐观众。”
十差:《双龙一虎闯天关》(1997)
唯一可以拯救这部电影的方法就是“剪掉86分钟”。(注:本片片场86分钟)
14/20
十差:《变身辣妹》(2002)
罗伯·施奈德主演的这部青少年喜剧让我们认识了年轻的瑞秋·麦克亚当斯。 罗杰·伊伯特程:“影片被定级为PG-13,但是它对13岁以下的人来说太粗俗了,对13岁以上的人来说太愚蠢了。”
12/20
十差:《提姆和艾瑞克的十亿美元大电影》(2012)
关注我的读者或许会知道,有些我的粉丝就喜欢看我对烂片写的差评。这些会收集在我的书《我讨厌死讨厌死讨厌死讨厌死这部电影之》或者《你的电影烂透了》中,该片会给你在无法忍受的电影时长里最糟糕的观影体验,这个电影实在太烂了,以至于我没有欲望写出像样的影评,更别说启发我搞本书,我可有自己的底限。
13/20
十差:《神秘村》(2004)
“说它虎头蛇尾(Anticlimaxes)简直是对高潮(climaxes)一词和其前缀(Anti)的侮辱”
10/20
十差:《乌龙兄弟》(1995)
《乌龙兄弟》就像是剧本工厂里发生了爆炸,你甚至可以想象出一个困惑的办公室男孩,满脸灰尘、在废墟里不知所措的随机“拯救”一张一张剧本,很遗憾他们没有把它们(剧本)邮寄到保险公司,而是直接用它们拍成了电影。
- Apr 05 Fri 2013 15:43
资深影评人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逝世 癌症复发享年70岁
资深影评人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逝世 癌症复发享年70岁
据《芝加哥太阳报》消息,美国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因癌症复发,于当地时间4月4日(星期四)在芝加哥去世,享年70岁。2002年初,伊伯特被确认患上了前列腺癌,此后一直在与癌症抗争。4月2日,伊伯特在他的博客上写道:“癌症又复发了。”他不想再在《芝加哥太阳报》担任职务,他还解释这并不是说自己不再写影评了,而是暂时离开一个优秀的团队。他希望接下来做自己一直以来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回顾我想回顾电影”。
罗杰·伊伯特是美国知名影评人和剧作家,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1975年),以他每周的评论专栏(从1967年开始在《芝加哥太阳报》刊登,后来在网络上发布),以及与另一位影评人吉恩·西斯克尔(Gene Siskel)联袂主持的主持电视节目《西斯克尔和伊伯特电影评论》而知名。除了活跃在平面和电视媒体上外,伊伯特还有自己的影评网站,他的Twitter粉丝量过百万。
下則是其妻Chaz在ebert部落格發佈的聲明:
CHICAGO, April 4, 2013 -- Chaz Ebert issued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Thursday about the passing of her husband, Roger Ebert, a day after he celebrated 46 years as a film critic:
“I am devastated by the loss of my love, Roger -- my husband, my friend, my confidante and oh-so-brilliant partner of over 20 years. He fought a courageous fight. I've lost the love of my life and the world has lost a visionary and a creative and generous spirit who touched so man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e had a lovely, lovely life together, more beautiful and epic than a movie. It had its highs and the lows, but was always experienced with good humor, grace and a deep abiding love for each other.
Roger Ebert (1942-2013)
Roger Ebert loved movies.
Except for those he hated.
For a film with a daring director, a talented cast, a captivating plot or, ideally, all three, there could be no better advocate than Roger Ebert, who passionately celebrated and promoted excellence in film while deflating the awful, the derivative, or the merely mediocre with an observant eye, a sharp wit and a depth of knowledge that delighted his millions of readers and vie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