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森《追捕》
吳宇森重拍四十年前的日本老片《追捕》,前幾日也帶了班底隨片宣傳.
老片追捕的男主角高倉健大家還算熟悉,但那部老片'追捕'根本沒在台灣放映過,這和四十年前有如炸鍋般席捲中國的觀片熱潮,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據日人在1999年的一個調查,80%的中國人看了這部電影,按照當時10億人口來計算,至少有8億人次影眾。這是日片於中國映演的最高紀錄。)
所以這片若在台灣能賣,恐還得靠吳宇森以往槍戰片'英雄本色"的餘威,不太能靠"追捕"的歷史情懷增色了.
追捕為何能於四十年前於中國掀起那番大轟動?
事情得由1972年說起,那年,中(共)日恢復邦交;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1978年10月,鄧小平首次訪日,中日友好進入了蜜月期。
引為文化交流的一環,10年荒蕪的中國電影界,順勢引進了日本電影,《追捕》趕上了第一波.
《追捕》於引入的兩年前在日本上映,據西村壽行的暢銷小說改編,日文原名為《涉過憤怒之河》。
原著小說由德間書店出版,旗下的大映電影公司改編成為電影,德間向來拿手於這類一魚雙吃式的綑綁行銷。
當時導演佐藤純彌剛剛脫離東映電影公司,手下沒人手,他拍攝《追捕》時,從製片到副導演借用的都是山本薩夫的老搭檔。
山本薩夫剛剛跟大映合作過《金環蝕》(1975),原定擔任《追捕》的導演,因檔期沖突就推薦了佐藤純彌。
事實證明,山本的搭檔十分給力,影片中出現的私人飛機、賽馬等“奢侈”道具都是製片自己的傢俬。
而此片最醒目的一場大戲:群馬馳騁於東京人車倥傯之新宿車站的鏡頭,堪稱前所未有的奇景!即乃製片通過自己在警局的人脈搞到了許可證;這在日本史無前例,之後也再也沒人能複製。
那時,高倉健也剛退出東映。身為東映俠義動作片的臺柱,他曾主演《日本俠客傳》系列、《昭和殘俠傳》系列、《網走番外地》系列等大量黑幫類型電影。
打殺多了心生疲倦,自立門戶後他立意轉型。《追捕》是他離開東映後的首部作品,飾演為了洗清犯罪嫌疑而走上逃亡之路的檢察官杜丘。
飾演女主角“真由美”的中野良子,也厭倦了東映一貫設定的戲路,於是乎由小家碧玉翩然變身成片中颯爽獨立的豪門千金.
真由美熱情勇敢,她以矯捷身手宛如俠女之姿,驅策群馬在鬧區眾警圍捕群中險救愛侶,然後熱火炙烈地在野外向愛人獻身;在當時日本銀幕上,這樣的果決女性形象十分罕見。
因此對於三位主創而言,《追捕》都是一次求新求變的大膽嘗試。
當時,十年文革浩劫結束沒幾年,整個社會還沈浸在傷痕的愈療和反思中。《追捕》的出現,打開了一扇天窗,讓中國影迷忽然發現久違的東瀛真實的面貌竟與印象所知大大有別...
而對於經歷過文革之苦的人來說,《追捕》所講述的故事更直擊人心。這有三重要素:
其一,「文革」隱喻剛好擊中特殊受眾:
《追捕》是部純為東瀛觀眾而拍的警匪電影,根本不可能有針對文革的意圖,但當電影來到了中國,受眾是經歷過文革浩劫的十億人群時,故事夾藏的拷問與反思卻意外嵌合了人們陰影重重的心理預期.
電影情節中,高倉健飾演的杜丘檢察官莫名其妙地遭指控為有罪,此後一直處於一種風聲鶴唳的逃亡境地。
而片中歹角(醫院院長)研發的抑制中樞神經的藥物,可以讓正常人完全喪失自我,成了被洗腦/唯命是從的「機器人」;這無疑陰差陽錯地成了對文革的一次絕妙影射。
文革中無論是受害或加害人,多半是喪失自覺地拜伏於黨國絕對權威下,受害者既麻痺於一己的決絕處境,而施害者就猶如服過那種抑制中樞神經的藥物般,更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成了幫凶。
觀眾便是在看片時不時找到文革情境的對位,因而有大共鳴.
其二,敘事模式恰合公子佳人的中國古典章回小說愛情公式(甚且是「落魄書生+富家千金」的加料版)
話說逃亡途中的杜丘巧遇田中良子飾演的真由美,於是富家千金一見鍾情,死心塌地且不顧一切地追隨了一名被全國通緝的逃犯...
這無疑又暗合了書生落魄,幸好得富家千金垂青,而一路相助直至書生金榜題名,於是命運翻轉/兩人圓滿結局的章回小說敘事套版。
數千年封建傳統的中國影眾無疑甚欣賞這類富千金拯救落魄書生的中國式童話的東洋變體;而更妙的是,此佳人不僅癡情,更是一位文武兼資的英雌,於是乎,當全片最壯觀的一幕,杜丘於新宿車站遭警方重重圍困
真由美居然於鬧區的車潮中驅馳了數十批駿馬前來勇救情郎,不免更是令得廣大影迷鼓譟歡呼/感動不已了.
其三,「篝火+茅屋」:硬漢遊俠的羈旅之思
《追捕》有大量的逃亡片段,杜丘和真由美在充滿田園風情的大自然中餐風露宿。在山洞裡燃起篝火,在野熊出沒的森林裡棲息茅屋。
於是一部上世紀七O年代的現代警匪片,卻彷彿不時在某些片段蒙上一層美妙的古典的面紗;硬漢杜丘便此化身成古代俠客,帶著紅顏知己浪跡天涯.
這又油生一番甜美氣息的懷古魅力....
總之,《追捕》的成功,第一個層次正是影片於無意中暗合了對中國文革的心理指涉,第二個層次則是這對主角以現代英雄的形象又加披上「古典俠侶」的美麗想像與成功置換。
《追捕》在當年的中國引發巨大轟動的底蘊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