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明星肖像談古典大師的用光法

上世紀的專業攝影行業謹守經典的用光法則,對每一支燈的位置、作用,都有嚴格的要求.

老師傅最常掛在嘴邊的準則之最:就是「只有一個太陽」!——意思是主光只能有一個.就算多燈拍攝,輔助燈必須隱藏,絕對不能鮮明突出遮掩主燈.

其各自光效如下:

主光:畫面上起主要作用的光就是主光。布光時,最先考慮主光,其位置與作用基本決定了畫面的整體效果:high key/low key;順光or逆光。

輔光:畫面上起輔助作用的光被稱為輔助光或輔光,畫面上人像的各部分的細節層次的多少是通過輔光來控制的。

陽輔光與陰輔光:輔光又分為陽輔光和陰輔光。陽輔光的作用是在亮部和暗部之間明暗交界線之間增加過渡層次;陰輔光的作用是給暗部增加層次細節。

光比:主光與輔助光間之光強度的比例,就是光比,畫面的總體反差通常是由光比來決定的。

拍暗調人像,如想減光,只能減少陰輔光而不能減去陽輔光。

在實際拍攝時,陰輔光也常用反光板代替。

攝影史最厲害的肖像大師yousuf karsh拍亨佛利鮑嘉肖像的佈光法,可說乃暗調肖像的經典級示範.

karsh用的主光是位置較高的側光,主光打亮了額頭、鼻翼的側面,並且在眼窩、鼻下形成了大面積的陰影。

karsh慣用鎢絲燈硬光,這張照片的主光便是以鎢絲燈由上側方直射,以取得銳部鮮明的光效。

陽輔光處於人物左側的前側光位,它適當沖淡了主光留下的陰影。

該照片反差比較大,陽輔光與主光的光比應為1 ∶ 4。

陰輔光位於人物右側的前側光的位置,它給人物面部最暗的部分和手部增添了部分細節層次。陰輔光與主光光比為1 ∶ 8 或1 ∶ 16。

輪廓光是來自人物右後方的側逆光,它打亮了頭髮、耳部的輪廓,也給臉頰和額角增添了突出的亮色。輪廓光與主光光比為1 ∶ 2。

最後,由一盞與陰輔光角度接近但更高更遠的點光源,給人物帶來了突出的眼神光。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Most Beautiful Woman To Grace Our Screens好萊塢明星照簡史:由其技術特徵及拍法談起》
好萊塢明星照攝影師是一群罕異的族群.
身處以“活動影像”為事業核心的片廠,其人卻以“定照”為生.
而且不同於其他工作團隊的群體作業;他們皆是個體行動/單打獨鬥,好萊塢影史也罕直接與之聯結.

究實而言,在八大片廠淪為陳跡之後,他們本有可能如米高梅廠拆屋時被尋得的那幾十萬張底片一般,堆集著厚厚塵灰/遺落在歷史的無名角落邊....
但幸好七○年代後,終於有學者追蹤調查,才建立了一份劇照大師的四十三人史冊.

從而才能於半世紀後,新影迷於目睹garbo/audrey/bergman/taylor等銀幕女神驚心動魄之美照/歎為觀止的同時...,還能牽著歷史的脈絡,找到那拍照的源頭.

這其中,於上世紀末聲名越顯顯赫的一個名字正是george hurrel,以拍joan crawford和norma shearer成名.
略次的,則有拍garbo的clarence sinclair bull以及唯一一名女流ruth harriet louise等等

這些劇照師工作的共同特徵,雖然都是致力於肖像照,但卻是窮首皓經於製造最特別的品種:

第一.這類肖像照,意不在呈現真實,而是反過來:無所不用其極地製造幻像.

第二.他們不是拍人;而是拍一群戴著炫目光環,極力散播:愛、誘惑、魅力、奢華及完美的神祇.

第三.在照片中你絕找不出任何凡人的痕跡----肌膚上沒有斑點、瘤疣、皺紋及傷疤.
       更看不到禿頭、缺牙、近視、老花等歲月的遺跡---那平滑無瑕的程度,有時連毛細孔都無以探見.....

由於神祇乃永生不朽的,所以他們的肌膚理所當然,該像大理石;或是透著光澤的石膏像.
也就是說這些明星照,即似活生生地這相紙上蘊釀了一團美國夢.
讓它像是聖像或圖騰:是被用來歌頌、膜拜,及當作寶物,珍而藏之的.

而驗證於好萊塢的片廠史,這類明星照的魅力的確也在好萊塢推向全球時的行銷戰中,發揮了摧枯拉朽的無比威力.
故而於今日不管純欣賞,或以之當作與電影文本相存參的附件,稍加研究其來源去脈,亦屬有興味的課題了.

Most Beautiful Woman To Grace Our Screens(2)
    【好萊塢明星照發展史:george hurrel】
在1920年代,好萊塢剛建制其明星照影棚時,大部份照片就跟鄉下小相館拍的少女與小男生的紀念照沒啥兩樣:同樣的柔焦/同樣的擺姿....

只除了放大了的佈景以及更醒目的臉孔(如史璜生/范倫鐵諾),概無差異,攝影師掌控品質及氛圍的程度幾乎為零!

一直到三○年代,當若干非科班出身的攝影師,如 george hurrel等,由東部現身於好萊塢交際圈,才有了不一樣的改變.

這其中,hurrel的崛起--尤其是個傳奇.

他本是畫師,買來攝影機的動機,本只為他自己及周圍之藝術家的作品,拍照存檔之用.
未料後來發現他靠相機卻比畫筆賺更多,就決意改了行.

hurrel最大的長處:就是懂得將油畫那或者微妙/或者強烈的光影對比運用在肖像照上.

而不是像當時的一般做法,只求曝光正確/不晃動不失焦就交差了事.

於是乎hurrel那些風格特出的作品,很快地流傳於加州藝術圈,又輾轉散佈到好萊塢影人手中.
於是(拍賓漢默片版的)墨裔明星ramon novarro就此成了他的常客,並引薦他拍了norma shearer.
如此契機,也就令hurrel一夕間奇蹟般進駐好萊塢第一大廠的米高梅影棚--也造就他成為影史上拍明星照的第一傳奇.

Most Beautiful Woman To Grace Our Screens(3)
【好萊塢明星照發展史:好萊塢明星照第一把手george hurrel】hurrell技術特徵是活用了燈光的靈活性,並強調照片對比與陰影的份量,因之張力特強.他也引進頭頂的後方逆光燈,令照片立體感大增....
要之,上世紀上半葉用的仍是木製大座架相機,移動彈性極小,燈也是幾千瓦的聚光燈很笨重,所以攝影師也幾乎不動;hurrel之與眾不同,便是發揮其活躍之動能,竄東竄西/奔上奔下,尋找器材及角度變化之可能;這就是他在米高梅影棚啟動的最大變革.
嘉寶被他拍過一次後,氣得牙癢癢,說他簡直像瘋子一樣,發誓再也不與之合作....蓋,她於米高梅廠內被慣得捧得如天后,,哪曾這般被個渾小子翻來覆去/窮擺姿!
當然識貨者大有人在;小老闆娘norma shears及繼嘉寶竄起的另一名天后瓊克勞馥便是,餘話後敘....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音樂與音響相關雜誌系譜
1955 『音樂月刊』
1957.10.15. 『音樂雜誌』
1966.3愛樂月刊
1972.1『全音音樂文摘月刊』
1973.7.1『音樂與音響』
1975.9.音響雜誌
1976.1.1 音響技術
1979.8『音樂生活』
1982.6月『罐頭音樂』
1983.8 音響雜誌
1985.10.樂典
1986.4. 音響春秋
1988.3—1988.9 音響與唱片
1989.8 音響論壇
1989.12. 發燒音響TAS中文版

1990 AV PEOPLE 視聽族
1991.7. tas改版更名 發燒音響Stereophile中文版
1992.3.古典音樂
1994.5.新世紀音響雜誌
1994.12. - 2000.1. 音樂時代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克信醫師】
蔡克信前輩於1986年創刊的揭櫫TAS(THE ABSOLUTE SOUND)音場美學的音響春秋季刊,算是敝人音響哲學的啟蒙書之一.

那時,大畢返鄉,回台南待了兩年,地域侷促/工作不甚如意,唯一的消遣就是跑市區逛台南為數不多的幾家音響店...

在開山路與府前路交叉口那家名字已忘(似早已不存)的店家很驚奇地看到小小十六開的音響春秋創刊號,回家拜讀後,簡直每篇都是創世紀般的內容,算是雷霆般開啟了一個美麗新世界.

當時,活躍在音響界檯面的是承襲東洋遺緒的第一代音響發燒友,玩的仍是喇叭貼牆擺只聽音質的傳統聽法,沒人想到將音箱拉出,建構起音場的3D幻覺.
音響春秋的柯老,張典齊及蔡前輩三人組便極力推廣這類新概念.

總之,以後便摸索著學擺位調音場...玩音響於是有了3D立體空間,聆樂之餘還能有視效感受,享受HI-FI真是從來沒這麼好玩過;於是又由家鄉一路玩回台北,一晃就一甲子了.

很榮幸能於隔這麼長的時空後,能置身蔡前輩的自宅與其面對面聽其侃侃而談其音響歷程及音響觀的演進;當然,更重要地,是為其留影.
讓台灣音響史每個有巨大影響力的碩彥能留下活躍的身影...

初次拜訪不敢叨擾太甚,發覺這回只拍人,倒漏了拍物,以致前輩的器材全貌未能全錄....;前輩的能文能畫兼擅攝影的多才多藝風貌也只觸及幾分.

另者,也缺了餘裕沒能坐下來完整領略前輩如今調校的功力及音響美學,希望還能有機會補足.

這篇算是為拍回的照片暫寫個簡短說明,以後再衍為長文深入一談.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重奏」之收視奇慘,因此才成神劇!

高人氣電視劇,譬如上季新垣結衣和星野源主演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收視率撐破20%,臉書一片叫好,還順此飆起了一陣沒完沒了招牌舞的跟風,可說日劇叫好也叫座的成功範例.

但接棒「逃恥」的新作「四重奏」,評價兩極/收視率奇慘,業界普遍的四字眉批,乃:曲高和寡。

有一比:好,也有層次之別,「逃恥」是外家高手,出手狠辣中人必倒,外行一看皆知厲害;而四重奏則是以氣功專擅,點穴於無形,就不是人人都領略到它有多高。

「四重奏」無疑就是出手太高,讓一堆劇迷仰之彌高/難懂其奧秘,肇了敗因。

拿同期來比,木村拓哉的「A Life」徒有竹內結子木村文乃一眾巨星坐鎮,但劇本普普,屬套路正劇,可看可不看,看時差堪有趣/看完淡如散煙(也許幾個月即忘得精光.)
遠遠不如由松隆子、滿島光、松田龍平和高橋一生四人主演的「四重奏」,講萍水相逢的四個陌生客組成樂團一路飄蕩的故事那般滋味豐富/餘韻無窮....
(正如出自同一編劇的東京愛情故事,一晃二十年歷久彌新)

總之,結論是:儘管同道中人好評如潮——甚至是日劇戲精罕見的一致推崇,可惜終歸是尖塔極峰的同溫層幻象。
劇尾一收攏,評價與票房恰好相反,木村拓哉仍能守住二十來%穩居冠軍,「四重奏」卻一直在個位%打轉,首回收視率 9.8%,往後則持續下跌,連二線劇成績也不如。

四位主角都是一線明星,加上各環節無不精緻:主題曲由椎名林檎操刀,花大錢出輕井澤冬景,大明星耗時費神學拉提琴,劇本則出自當年寫過「東京愛情故事」的名編劇坂元裕二之手...

夢幻隊陣容,卻打出墊底成績,也算爆冷門!

原因是「四重奏」的故事設定/表演方式太過另類,而角色關係N度複雜,簡直堪稱愛情戲/推理劇的前所未有大混成.
而情節雖跟「逃恥」一樣以男女同居生活為主題,但故事一開始就表明是四名騙子的大混戰:兩男兩女身世曖昧不明,人物話中有話/騙局幾番翻轉....

當故事裡一路閃現的盡是不可靠的敘事者,觀眾遍尋不著一個認同的角色可供投入,也就需要劇迷的高忠貞度,更花心思留神每個細節,追蹤劇情進展。
如此一路柳暗花明,就宛如看深度文學作品,細心回味,處處精妙,伏筆有時橫跨幾集才豁然開朗,真乃絕妙!

可惜普羅大眾品味探不到那麼深,真實情況是不少人都覺得「四重奏」節奏斷斷續續,跟不到故事走向,未見精彩就紛紛離場;入場門檻高,坐不住的觀眾又一個個落跑,收視因此谷底收攤。

打個比方,「逃恥」正如以新桓結衣為代表的,是個處處討人喜歡的鄰家女孩.
「四重奏」卻是透著詭異仙氣/難以親近的神秘美女。
鄰家女孩平易淺白,想說什麼一目了然;反之,總是語帶玄機的「四重奏」,逼觀眾還得暫停倒帶,聽過再聽一次,尋思好幾輪,才摸得清這些貌似簡單的說話有何弦外之音。

所以,曲式確實高。因而也襯出其人煙寥落的孤高味:絲毫不慮及觀眾,收視差了,仍固執保持其高格調,當然是遺憾。

但只需抽離這些觀眾元素,光講劇的成就,四重奏近乎完美。尤其日劇滑坡多年,如此高水準的作品真是幾代難得一見。

就直接說好了,主要是日劇觀眾只求娛樂,老早習慣了不用腦去看劇。當然,看電視劇究其實終歸是消遣娛樂,讓腦袋放空,要處處細嚼反芻倒不如省心不看了。

是的,「四重奏」不適合手機等車看,不適合加班排遣看,不適合零碎時間分段看,不適合睡前眼皮半張的時候看.
睡前要看的話還是推薦東京白日夢女,看三個漂亮女生耍廢,對白說啥都無所謂,反正就是漫畫式的搞笑.
我便是如此,看白日夢還可鋪開宣紙,用毛筆練歐楷,看四重奏哪成,閃了幾句話,後面就逗不攏,前頭說觀眾需倒帶重看,我就是其中一個,到後來也不敢怠慢了.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