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敦克爾克國賓晚十一點場.
首周的周日午夜場,人跡冷落,大概只坐滿十四至二十排,看來台灣票房不樂觀.
幾點感想:
1.不但完全不走娛樂片路子,甚至完全排除故事線;沒英雄(好啦,那兩個戰鬥機員合稱半個),甚至無主角可言;習慣劇情片起承轉合那套公式及慣性尋求主角認同的觀眾可能會大大失落.
2.諾蘭居然偷工,一個五十公里方圓內擠滿四十萬大軍及各式軍火裝備的大場面,居然只鋪陳了一個小切角;想看諾蘭極度鋪張之史詩鏡頭的粉絲可能更是失望...
(贖罪那短短五分鐘的長鏡,也許還比此片的一百分鐘還更有史詩感)
3.縱然如此,還是必看,最好還是國賓這種等級的大戲院;諾蘭其實沒存心騙人,他正是想以極寫實的拍法來重現當年那緊張恐怖的情勢,讓大家體會那四十萬英法軍是陷身何等人間煉獄中....略感不足的,不過是他這切片真是下得太細了,奇怪,他還會缺資金嗎?!

 


看完,讓我想起了大衛連那部雷恩的女兒,他也是以一個小切角來呈現愛爾蘭獨立鬥爭的大歷史,小格局而氣勢頗雄....難不成諾蘭是來招效法先賢?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是攝影發燒友的大明星 周潤發

周潤發:【為了拍照你可以去周遊列國,而且都是在最美的時刻按下快門,別人看到的只是照片的定格,你卻享受到了全部的過程。】


中外明星中,愛攝影的不在少數,但肯定說,玩票居多,真正懂也全神投入的寥寥可數.

周潤發算是啟蒙極早/最認真的其中一位.他早在香港無線電視藝訓班時二十歲上下,便對攝影感興趣.

發哥素來不愛張揚,他對攝影如此狂熱愛好為外界所知,全拜其姐周聰玲之賜:1997年,在迎接香港回歸的一次大型影展上,發哥的姐姐周聰玲偷偷用化名拿了他拍的三張照片來參展.
結果其中一幅以西紅柿為全景的照片,奪了三等獎,由此,發哥才公開他業餘的另個嗜好。

周潤發曾辦過兩次攝影個人展覽:

2008年《Moving Pictures》攝影展,18張照片都是以其參演電影的幕後故事作主題.隨後發印首部個人攝影集1000本,所有收益捐給香港紅十字會的四川地震賬災。

2009年,與友人黃貴權合辦名為《香港印象》黑白攝影展,展出2004年後拍攝的41幅香港市民生活照,並將親友贈送的祝賀花籃折為現錢,捐助震災民。

發哥最得意的一組作品,也在《Moving Pictures》個展上展出,是在《滿城盡帶黃金甲》劇組時,側拍鞏俐的照片.
其中拍鞏俐化妝的一張後來公開標賣,以318萬港元高價成交,全捐給嫣然天使基金當善款。

正如周潤發寬泛的戲路一般,他的攝影選材範圍也很廣泛,靜物,人像,風景,他無一不涉獵,他偏好使用大畫幅相機和黑白底片。

大畫幅攝影不同於一般的數碼攝影,步驟繁瑣、講究頗多,無論是前期拍攝還是後期沖印,不但需要很多專業知識,更需要極大的耐心,平時拍完的黑白照片,全部他自己沖印,
沖印藥水都是由美國訂回來的,周潤發曾在香港舉辦黑白攝影展,就是以獨特的「鉑金塗相法」來洗參展照.

他說:「我喜歡未知的東西,按下快門只完成了拍攝中的一部分,進到暗房把照片做出來之前,你不會知道照片是什麼樣子,再加上拍8×10底片也貴,光底片就(港幣)100塊錢一張,
所以按快門的時候真的會考慮一下,這一下值不值100塊?而且這100塊還不含沖洗費哦!


發哥說他之所以愛拍照的緣由是:

「我一直在鏡頭前,希望能身處其後,通過鏡頭看外面的世界,我喜歡未知的東西,黑白很有味道,很有六十年代的特色,放一百年都沒有問題,就像陳年果皮一樣,有一陣香味」

「不一定因為被拍的本體是美好的事物,才能拍出美的照片,那是構圖及感受的功力,許許多多的美好,要由第三隻眼去感應的」

「為了拍照你可以去周遊列國,而且都是在最美的時刻按下快門,別人看到的只是照片的定格,你卻享受到了全部的過程。」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原麗子.春日局.居酒屋兆治與孤獨死》
1983年降旗康男的影片《居酒屋兆治》,是降旗康男偏愛的,以硬漢高倉健為主角.描繪血性男子掙扎於義理與私情而難以決斷,終於以犧牲自己的前程與幸福來成全公義的故事.
(同系列作如驛、夜叉、冬之華及鐵道員均重複此類母題而不同變調)

這片當年相當賣座,其因素之一,是很少登上大銀幕的兩位紅歌星加藤登紀子及千秋直美居然同時以要角登場.
再加上也出過不少唱片的大原麗子及高倉健擔綱主演,等於有四位大歌星同步登臺,其轟動可想而知.

不過問題可來了,四星齊集,那主題歌會是誰唱呢?答案是直接採用加藤風行一時的名曲於片頭開場;而千秋則在片中也獻唱.

大原及高倉戲份略重,歌藝與其餘兩位歌姬當然略有差距,開嗓就省了.

之所以會提到此片,是因為大原麗子在片中飾演高倉健刻骨難忘的初戀情人.

當初她移情棄其而去,後來反悔,天天來到高倉健開的小飯館飲悶酒,望一挽舊愛.

而高倉確實猶存餘情,但又無法離棄與他患難以共的妻子,於是大原既悔恨而心碎...

無人知曉地,咯血而亡,死在她孤獨的部屋裡.

電影如此,而她的真實人生居然同等上演了驚人地相似而殘酷的一幕.....

幾年前驚悚聽聞大原麗子孤獨死的消息,只能慨歎一句:確實人生如戲.

大原麗子曾是七/八○年代日本紅極一時的女星;她最初是1964年在電視劇《幸福試驗》中登場走紅的.
以後則持續活躍在影視圈;有一陣子幾成了電視台/CM片獨霸的女皇.

記得SONY beta錄影機於1978年前後如一陣風般刮起全省租片看片的狂潮時;她正是當時曝光率最高的日本紅星.

焦點之所聚,相信許多台灣影迷都是由錄影帶中與她這樣邂逅的.

她的劇目太多,許多也都淡忘了,但唯有她的SUNTORY CM早成了腦海裡的紀念碑.
尤其她那偏頭枕著電話筒,愁等情人來電的無所聊賴的姿態,典型地如貓般迷人的嬌媚女人樣.
可能也是我記憶中,日本唯美派電視廣告的若干原型之最,再怎麼說總是很難忘卻!

她在這一系列CM中一面搖著威士忌杯,一面喃喃自語說著MARLLOW名劇詞:愛我一點點....但請愛久些!!據說也是日本廣告史上最膾炙人口的名景之一.
而如今佳人已殞....空成回憶了.

她曾結過兩次婚,第一任先生是曾演過水手服與機關槍與阿信的渡瀨恆彥.
第二任則是演歌天王森進一.
婚姻期都不長,沒撐過七年的.
兩次婚姻皆慘敗,這是否意味著她是個很難相與的女子呢?
當時的輿論似乎是如此認定的.
大原麗子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女子,由她的戲中也可清楚看出,她善於演出那類自信帶有幾分狡黠的女性.
任意而隨性;男性對她真心好,自必柔媚以對,否則討來的就是一番迂迴而工心計的抵制.
正如我前述,如貓一般難測的女子(這就是她之戲路無限魅力之所在了.)

也因為她的太有個性,她與森進一的婚姻告終時,眾人皆歸咎於她;而舉國的同情擺盪向另一端.
尤其當森進一抱怨著說:『家裡好像有兩個男人』;這種負面的評價一時間蜂起.....可能也是她選擇於後孤獨以終的潛因.

然後呢?這污名終於還是得等到於後的《森森戀》後方有了昭雪的機會.
蓋曾昭告天下擺明就是要選一個傳統柔順女子的這森進一,終於也踢到被以賢慧著稱的森昌子掃地出門的這塊鐵板.
才提醒了影迷:過錯未必是她,未免也是晚了!

1984年她與森進一離婚,對她打擊不可不謂慘重;她力圖由工作中振作.
1989年的春日局創下33%的史上第三高收視率,可說是她藝能生涯的第二高峰.可惜接著她因乳癌開刀,以後則開始病痛不斷,憂鬱症、運動神經障礙等接繼而來...
暴斃,應該是所有陳年雜症交相侵擾加劇身體的殘弱,腦血管破裂則施以最後一擊.

“一個人孤零零地死去”----對這曾博來無數掌聲/於聚光燈下光鮮無匹的大明星而言,真是個淒涼的結局.
特為之記,同時也算緬懷若干年前那雀躍著開了東瀛這一扇窗的看錄影帶的日子.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V4C4O9bJGk
攝影史上有不少大師的名聲通常只侷促在專業圈內,一離開其圈子便罕為人知.

好萊塢一群傑出的明星照攝影師即乃顯例,而此中之尤的george hurrell更是於好萊塢片廠關閉的三十年後約當上世紀八O年代,因南加大的學術研究加上網路的廣傳,方始聲名大噪;更因此帶動了一股重溫古典器材(大底機/玻璃底片)及控光方式(佛瑞爾聚光燈)的熱潮..

  【大師中的大師:george hurrell】

george hurrell是誰?簡單地說,他是於米高梅劇照部門開啟新浪潮,並從而縱橫好萊塢片廠黃金期數十年,威名顯赫的明星照第一把好手。

當他於1930年進米高梅時,當年的好萊塢照大體仍停留於十九世紀畫意風的做法,特徵是色調淡柔,擺姿一成不變而燈法更是尊古而僵化,簡言之,水準極其低落,和民間照相館的庶民照所差無幾.

hurrell厲害之處,即是以石破天驚之姿大膽改革燈法與擺姿,連呈像風格/修片方式也與同輩逕然有別.
於是乎,獨樹一幟的hurrell風格就此開宗立派:畫面銳利/高對比/新妝法/多變擺姿/層出不窮的打光新法....等等特徵;就此紛紛留住greta garbo norma shearer lana turner joan crawford等無數經典巨星的動人倩影.

總之,畫家出身的hurrell宛如好萊塢的畢卡索一般,用前所未有的強烈光影來烘托明星光彩,令每個當紅女星於聖潔光輝中透著十足挑逗魅力的明星照橫空出世;

簡言之,好萊塢明星照的黃金盛世,可說是hurrell憑一人之力開創了新局。

我是十年前看到amazon的新書廣告,一舉搜入三本方始認識這位明星照大師,但一直是到上個禮拜才看到youtube居然有hurrell本人現身說法的影片流傳,不由驚喜趕緊貼上獻寶.

影片裡有三個重點:

一.hurrell是蒙米高梅經典巨星norma shearer(代表作眾香國及瑪麗王后)之賞識而進入好萊塢的,在米高梅任職期間便此成了shearer的御用攝影師,有一回,她想爭取某部大片的一個風塵女角色...
要之,shearer向來是以端莊淑女為其招牌,她想大動作以此角色轉型得闖過的第一道關卡,便是她先生,也就是米高梅掌製片大權的執行副總裁irving thalberg;而在這之前,他已給她碰了好幾次軟釘子.
shearer於是想到一招,找到hurrell幫她拍了一系列"於聖潔光輝中漾著色慾魅力''的定裝照,果真就此輕騎過關,拿到了這角色....

二.莎朗史東是hurrell逝世前拍過的最後一位明星,史東據說智商破一百五,聰明之餘鑑賞力當也不低,也難怪她讓hurrell拍過後沾沾自喜,也在hurrell出的最後一本攝影集中寫了序文.

三.hurrell死時剛好數位初興,他倒始終仍用古早的大底機,但就八十老翁的眼力而言,對焦畢竟太吃力了,所以史東那批照片焦點都糊了;這也算器材遞變的有所省思之處吧.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金玉盟的七件幕前幕後:

1.金玉盟一共拍了三次;首回是1939"Love Affair",由查爾斯鮑育與艾琳鄧合演;1957"An Affair To Remember"卡萊葛倫與黛博拉蔻兒;前兩回都是編劇兼導演麥卡利的作品;第三回1994"Love Affair"愛妳想妳戀妳則由華倫比提編導並與其妻安妮班寧合演.
這三集中,以第一版評價最高,由首拍的四O年代後的半世紀中,一直享有史上最浪漫電影美稱,連二版的主角卡萊葛倫都自承甘拜下風(不過他晚年卻最愛重看自己的這版,還說看到末尾老垂淚);第三版則票房與口碑雙輸,倒是祖母凱薩琳赫本的影史最後登場搶盡所有鋒頭.

2.編劇兼導演麥卡利是由偕妻搭遊輪赴英的途中攫獲拍片靈感,但於旅途一路蘊釀當中還是在回程看到紐約自由女神像,忽然間所有構想頓然成形,決定落實.

不無巧合地,二版的主角卡萊葛倫卻如假包換真的是在大西洋遊輪瑪麗皇后號邂逅三任妻Betsy Drake的(所以玩起這類搭訕邀約共遊海島這類勾搭遊戲真是熟極而流).

其實,自1953年後,葛倫以半百之齡幾乎已成退隱狀態,之後就與其妻雲遊天下很少接片,是因金玉盟的名利雙收,才讓他又再奮起,續有謎中謎北西北等後一波十年高峰.

3.葛倫本來很排斥續拍他人的名作,但由於與蔻兒及麥卡利先前合作甚歡,更何況1937的"THE AWFUL TRUTH"(春閨風月)還捧他成喜劇紅星,遂允.

4.寇兒則是第二度續拍艾琳鄧的名作,上一部則是令她大紅大紫的"國王與我".

5.華納片廠老板Robert Wagner剛接手老父基業,對關係其接班口碑的此片不免頻頻探班,有回,葛倫看到他到來便很興奮地趨近,說:他入行來困擾已久的某個呼吸節奏的罩門終於讓他找到解決之道了....
葛倫解釋:在多人交談的場景中怎麼調整自己的呼吸節奏,然後輪到自己說話時能氣息流暢/很流利清晰地接上自己的對話一直困擾已久,沒想剛剛終於找到破解之道,真是興奮!

Wagner很驚詫,想說如此一個好萊塢頭牌紅星在拍過62部大片還如此想方設法精進其演技,真是了不起----多年後,仍津津樂道.

還一個小細節,更可畢現葛倫一絲不茍的講究處:他嫌郵輪服務生制服的衣扣不像瑪麗皇后號用的,要求得換,製片嘀咕,說:"沒關係,觀眾又不知道這點小差異"
"對啦,可是我知道!"

衣扣當即換了.

6.第二版蔻兒開唱,賣點當然在於蔻兒前作國王與我的大賣座;於是又找同樣的幕後代唱人Marni Nixon;marni代唱無數,窈窕淑女(代赫本)西城故事(代娜坦麗華)均是.

7.1993西雅圖夜未眠的大賣座,也掀起金玉盟的懷舊風潮;當年此片只有快絕跡的vhs版,居然仍一口氣賣了兩百萬片.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