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在東瀛郊區廉價買古宅》

在都會區房價如天高的東瀛,妄想以上班族的薪水購置鄉村華宅似乎也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CNN特訪了一個長年在日本教書的fradales夫婦,便是趁日本逐年人口老化而鄉村居屋大量空置的現況,買了一棟有日式花園的數百年華宅,而且含帶屋中所有骨董。.

事實上,日本僻遠鄉居普遍空巢化情況越來越嚴重,已有不少城鎮提供免費住宅歡迎城市人口移居,來活化當地生活機能.而若想買一棟有歷史來歷兼帶花園的古宅也不難,通常只需花兩萬美元就有不少標的可選.

日本對外國人置產並無特殊限制,甚至無居留權亦可,比較麻煩的是,貸款會略波折些,所以外國人會用現金買屋。

fradales夫婦算特例,買這古宅花了25萬美金,不算是撿了大便宜,但屋況處處佈滿東洋風情,剛好投中心儀東洋文化的美國新屋主.

這對來自美國的夫婦,在日本教書多年,一直在尋找著合適的古宅。他們訂下了幾個條件,包括古宅附近要有一條河流,有一座會每天鳴鐘的廟宇,有一個專門售賣當地農產品的市場,一個可以以單車代步的社區等等...

造訪多達三十座古宅後,覓獲這間美宅。

這些古宅之所以便宜,除了因為遠離市區和古宅的建築太過殘舊古老外,主要是古宅的老主人仙逝,家人不想再費心處理和維修,於是草草放售。

買家如不須賣家處理宅中舊物,還可進一步減價。畢竟對業主後人來說,這些古宅與其說是資產倒不如是負累。

fradales夫婦很愛日本歷史文化,當然無須賣家處理舊物,兩人也冀望從中挖到有歷史價值的寶物。結果收穫豐碩,甚至搜到在二次大戰時期由納粹德國製造的時鐘,還印著納粹標誌。
也有過百年歷史的舊報紙,和服,珠寶首飾和舊照等等,珍貴異常。驚嚇之處也無所不有,在試著撬開一個古老木盒時,鑽出了過百隻蟑螂,嚇一大跳。

在這次疫情期間,他們與世隔絕,留在古宅聽聽青蛙叫,流水聲。泡泡綠茶,欣賞園中的櫻桃樹,彷彿世界再亂也跟他們毫不相干。

以音響迷的角度,這種古宅才真正算得上夢幻華宅;一來位處僻靜怎麼爆都不會有鄰人投訴,二來地方夠大,啥陣仗盡可一列排開,就算全套劇院號角也海納無誤;更何況居室古雅另有花園美景可供聆樂陪襯,論品味凌壓所有億萬新宅.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萊塢黃金期明星照hollywood glomour photography of golden era》

好萊塢明星照:是泛稱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好萊塢明星宣傳照,時間剛好與黑色電影(film noir)流行期重疊,基本上都是受了德奧表現主義劇場影響的產物。
(這兩者是有密切的相關連,但黑色電影題目大,且留待以後再談。.)

在傳媒全仰仗平面報刊的上世紀初,明星照的重要性遠非今日影迷所能想像,可這麼說:照片的重要性,甚至遠逾影片本身,是型塑明星魅力,甚至用以辨識影片風格與品質的唯一工具。

Louise Brooks(和葛麗泰嘉寶同期的德籍女明星)如此說:

『影迷追憶起明星的昔日印象,其實全來自電影的宣傳照,而不是影片本尊,比如我回憶起嘉寶時,我幾乎不記得她在影片中流連的倩影,卻腦海裡卻始終雋刻著她以幽秘眼神望向照相機的某張照片....
她就是照片裡的那個樣子,一張定照,永遠定格著!!』

好萊塢片廠對明星照的魅力與定位早有所知,也因此於一開始即聚焦於女明星,他们的精明盤算:是全力拉攏女性觀眾,因為:

『女性鍾愛的片子,男生絕對尾隨而來;而只有男生愛看的電影,女伴有可能裹足不前。』

正因如此,好萊塢明星照其實不單純是劇照;好萊塢有一套制式手法,千方百計溶入各項流行要素:從華麗的社會時尚到最前衛的打扮,由各個角度來精心妝點女明星以吸引女影迷的注目。

但一項莊重的前提則是:這一切的精巧設計必得建基於"羅曼蒂克"這主題上....
米高梅的影片一言以譬之:即是"ROMANCE"。.
作為明星照開山祖不用說,它製作的明星照正是圍繞此訣的業界典型:

葛麗泰嘉寶、莉莉安姬許、瓊克勞馥、英格麗褒曼、瑪麗蓮夢露等大明星奇花異卉/光芒四射的畫面,即乃上世紀前葉新大陸最引人的景觀了。

這些照片於百年後的今日看來,不僅絲毫不褪色,甚且有種光華愈炙的超時魅力。

簡言之,那是強烈個性與明星光環微妙揉合的化學效應;而照片中以黑色電影手法所醞釀的戲劇性光影對比也起了特殊的作用。

當然,那時的照片都是用攝影史上最高規格的大底機(八乘十或十一乘十四吋玻璃底片);畫質如同剃刀般清晰剔透。

不過,那時的好萊塢片廠制活躍著一批如GEORGE HURREL/C.S.BULL/LASZLO WILLINGER乃至如RUTH HARRIET LOUISE這類創造力無比充沛的攝影巨匠,或許是更具關鍵的。

對照片,如同電影,我是抱持復古觀的.器材越進步,人文意涵相對倒退,五顏六色也未必比單純的灰黑色階能表達更多的情緒與感動。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羽球:揮拍的內旋與外旋》
打羽球,我算啟蒙甚早.約略小三就開始打了,而且始玩就是專業配備;當時大家都是在路邊找塊空地就開打,球拍是重得要命的木拍或藤拍;球是軟膠頭/會颼颼叫很會跑的塑膠球.
但拜家父任職於國營事業之便,不僅一開始就打室內,更是用當時最先進的鋁拍,打軟木塞頭/鵝羽尾的比賽球.

記得是上國中時,就讀的佳里國中才創立羽球隊,培育了台灣第一屆女國手陳玉珍等人.陳是我國小同班同學,她是因百米跑得飛快被校方挑中的,之前完全沒摸過專業球具;得知她入選校隊時我還蠻納悶為何校方選人為何沒公告,否則略有基礎的我若也加入,諒必更勝其餘門外漢.

總之,陳玉珍就此一路稱霸羽壇好幾年;而我的球技則一直停頓於國中那種業餘玩玩的水準,所以雖然後來一直有打,但直到現在,連正手高遠球都打不好;更別說難度高幾倍的反手高遠球了.

這正是所謂科班出身,和diy隨便玩玩的先天差距.

球類運動的共通點:高手與業餘者的高下差距,除了差在訓練強度外,真正關鍵是此運動核心的技術訣竅若沒經高手點化就始終學不會.
說來慚愧,這羽球打了好幾年,是前兩天偶然看youtube體育影片,方才知羽球揮拍的關鍵是:內旋與外旋
https://www.facebook.com/hsin7377/videos/761033980735001/?t=102

總之,看了茅塞頓開,解釋一下,內旋/外旋這種故作專業的用語其實不太好理解,簡單說:掌心帶動手腕向外翻就是內旋,而掌背帶動手腕向外翻就是外旋.
兩者適用狀況,內旋是打正手高遠球及正手殺球時用的;外旋則用於反手高遠球.

羽球要打得高打得遠又不費勁,訣竅是掌握拍面與球的接觸最大面積.也要能將球拍羊腸線的彈力充分轉移至送球的力道上.
所以重點來了:
一.擊球需擊在最高點;越早將來球回擊越省力.
二.羊腸線包覆效果越大,回彈力越大
三.所以必須正面擊球,將球與拍面的接觸面張到最大.
四.打正手高遠球,不持拍手舉起/彎肘,肘迎向球飛來方向;持拍手拉高/彎肘準備發力擊球,但手仍保持放鬆,待觸球那剎那方發力.
五.拍面先是保持與後背平行,如切菜刀般將拍框迎向來球(這時拍框與空氣阻力最小,以求最快速擊球)待拍面將接觸來球時,再快速轉腕(也即內旋)由掌心帶動手腕向外翻.
六.內旋的功效即在轉化手臂揮出的力道,冀能在觸球的一瞬間將力道全灌注在來球上;所以一方面能像揮鞭一樣將力道能瞬間發散,另一方面這時拍面瞬間轉正,剛好將球全包覆於羊腸線中
   羽拍的彈力能最大限度將球擊出.
七.內旋的擊球拍面是羽球拍靠身體的那面(即內側面);也即打正手高遠球及殺球是打內側面.
八.外旋,則是掌背帶動手腕向外轉,也就是說是以球拍的外側面擊球;這就是打反手高遠球的訣竅了.發力訣竅同正手拍.

文章標籤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令和元年京都狩楓之旅

一.《修學院離宮》

修學院離宮(しゅがくいんりきゅう)是位在京都市左京區比叡山麓的天皇別宮,現由宮內廳經管,並於春秋兩季開放遊客預約參觀。

這是後水尾上皇於1653年(承應2年)─1655年(承應4年)間改裝其八皇女的別院擴充而成,算一算,已是三百六十四年的史跡了.

此宮在洛北,和洛西的桂離宮,與京都御所左側的仙洞御所是天皇猶駐蹕京都時的三大別宮,當可說,去京都賞風景,若想一窺皇家園林的雍容大度,除此之外別無它處。

來過京都多次,雖有專攻日式庭園的好友鼓吹我這三大離宮特值一觀;但總覺事先預約大有難度/未嘗一試;沒想手續竟是如此簡單,甚至連排隊都免了;我早上抵御所宮內廳,登錄的竟只有我一位.
櫃台的廳員極其客氣殷勤,跟他稍加說明想何日參觀/哪一班次,三兩下就敲定....他是用英文對話;不過,當我將預約時日填入申請表回交時,另一位受理的小姐中文倒頗流利,所以中文諒必也通.

總之,預約三大御所既如此簡便,豈可輕易錯過...

修學院離宮由上御茶屋、中御茶屋、下御茶屋的3座庭園構成,面積54萬平方公尺。面積非常之大,而且高低起伏;主景的千歲橋 萬松塢 浴龍池等等更簡直是個大山坡,爬起來可不輕鬆...

我選的早上十一點的這一梯次,居然還有一個白目的中年台灣女子要用輪椅推其阿嬤上山;現場的警衛大驚!要求輪椅不許入院;一番推阻後,台灣人能屈能伸的手腕有些耍賴,聲稱老媽媽腳還能走,警衛方始放行...
(但可想而知,老婦一路喘息不止/連連落尾,那全程可真是慘不忍睹也).


而御茶屋之間是廣闊的田野(有耕農種稻),路徑間有矮松連結各御茶屋。這些景倒未必有多好看;最精彩的還是尾段千歲橋 萬松塢 鄰雲亭 浴龍池這四個主景.

尤其是由半山坡的鄰雲亭俯瞰下方的浴龍池及比叡山的大遠景,真是一片朗暢大景,來此,光看這一幕就值!

另外,離宮離曼殊院道的四大名所:曼殊院 圓光寺 金福寺 詩仙堂都挺近,大約再走個三公里路就到,我是一路安步當車剛好抵曼殊院後門,再一路橫掃其餘四寺.

至於文青最愛去的惠文社書店也在附近,可順一遊.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位時代,為什麼老古董的黑膠生意反而復甦了?】 

時尚還真是一樁新舊不斷輪迴/不斷重生的過程。因為數位潮流興起而退位的黑膠唱片生意迎來復甦,而主要關鍵竟還是年輕人追捧!

拿搖滾發源地的英倫為例:

位於倫敦Soho區的Berwick街曾經是英國獨立唱片店最雲集的街區,如今這裡的唱片店卻早已盛況不再。

Sister Ray是其中一家。這家店成立於1987年,經歷了唱片行業的蕭條期——CD的銷量在音樂數字化的衝擊下劇烈下跌,大型零售商也不斷壓低CD零售價格...

像Sister Ray這樣的獨立唱片店居然要靠賣黑膠唱片存活;但在2007年的最低谷時,連黑膠唱片也賣不出去了,Sister Ray一度幾乎面臨倒閉。

那一年,全英國總共只賣出了7.5萬張黑膠唱片。

「我一直在唱片行業內工作,突然在某個時候,我覺得自己該擁有一家唱片店了,後來我發現這是自己做過的最愚蠢的決定。」在2003年買下Sister Ray的Phil Barton說。

不過假如在今年4月中旬來Berwick街,你完全看不到蕭條的景象,反而是一片生機勃勃。一年一度的唱片店日(Record Store Day)是每年這條街上最熱鬧的大事,所有唱片店都共襄盛舉。

舉辦唱片店日的那個周末,整條Berwick街交通封鎖,搭起臨時舞台,現場表演會持續一整天,而買票來聽也順便搶購限量版唱片的人甚至在前一晚就排起了長隊。

「每年的4月並不是傳統的音樂節檔期,唱片店日填補了這一空檔。」Barton對記者說。

在2000年到2009年之間,英國的獨立唱片公司規模縮減了一半,美國也是一樣。於是在2007年,美國巴爾的摩的幾家獨立唱片店聯合起來在4月創立了唱片店日,在這一天,人們可以在各獨立唱片店買到獨家限量版的唱片,唱片店會策劃現場演出等音樂活動。

漸漸地這成為一個全球性的活動,今年英國有230家獨立唱片店承辦唱片店日。

雖然唱片店日一開始並沒有設定為一個黑膠唱片購物節,但越來越多的獨立唱片店深有體會:只有賣黑膠唱片才能在市場上找到存活的空間。

目前全英國大約有300家獨立唱片店,Barton認為,如果沒有黑膠的復興,這個數字可能只有200。

「數位音樂的出現一度讓人們認為免費音樂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大家意識到,好音樂是值得付費的。很多獨立唱片店正是因為堅持賣黑膠唱片,才能挺過唱片銷售最艱難的時代。」

英國唱片業協會(BPI)的數據顯示,2015年英國的黑膠唱片銷售量創下了21年來的歷史新高,銷售超過200萬張黑膠,同比增長64%,銷售收入超過YouTube、Spotify等流媒體的廣告及點播收入總和。

儘管黑膠唱片的收入仍只占全英音樂行業總收入的2%,但在實體唱片整體不景氣的今天,這已經是它連續第八年增長。

今年第一季度的最新銷售數據顯示,黑膠唱片的銷量又有了61.8%的增長。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美國,根據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的統計:

2015年美國黑膠唱片的銷售收入高達4.16億美元(上一次超過4億美元還是在1988年),黑膠唱片的總銷量也大幅上漲51%,達到了920萬張。

今年,Sisiter Ray也迎來了盈利,這是最近10年來的第一次。

某種程度上,黑膠唱片算是一種奢侈品。

首先,你得擁有一台黑膠唱機,價格一般在數千元,貴的要好幾萬元。此外要配備刷子、唱針等專業工具——即便如此,播放效果也可能不理想,還常有跳針的「風險」。

播放時也急躁不得,因為黑膠唱片必須一首一首按順序聽,黑膠唱機可沒有當下電子設備那種任意選歌的功能。

但在發燒友看來,黑膠唱片傳出的樂音是有溫度的,因為不像數字化的音樂被壓縮過,聽起來會更有層次。

其次,由於黑膠唱機不便隨身攜帶,所以聽黑膠音樂時總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跟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的過程,是一種更加主動/溫馨參與的聆聽音樂的方式。

鄭而皇之/小心翼翼地由唱片套取出黑膠(甚至還需解開內護套),將之擺入唱機,唱臂置上唱片邊緣,唱針對準,每個步驟都得很慎重/充滿了儀式感!

在迷戀黑膠唱片的人看來,表明是對音樂的極度尊重。

所以,如果把黑膠唱片看做中年人的一種復古回憶也許很好理解,但事實上,目前推動黑膠唱片復興潮流的,卻是年輕人。

NPD Group和Music Watch的數據顯示,目前音樂市場有44%的消費者是35歲及以下的年輕人,他們購買黑膠唱片的數量占到了黑膠銷售總量的77%。

英國廣播公司的一份民意調查則顯示,將近一半的黑膠唱片買家在35歲以下,其中16%的買家在18歲至24歲之間,還有33%黑膠唱片消費者在25歲至34歲之間。

年輕人把購買黑膠唱片看作是追求時尚,為了迎合這一趨勢,一些時尚零售商也加入到黑膠唱片的銷售行列,比如現在你也可以在Urban Outfitters的店鋪里買到黑膠唱片。

歐美市場之外,黑膠唱片生意在中國也有逐漸復甦的趨勢,年輕人同樣是消費的主力。

Uptown是上海少數幾家黑膠唱片店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內地第一家參加唱片店日的實體唱片店。

Uptown開在一個自行車停車庫的下面,偶爾也會邀請一些音樂人不定期地做現場演出。而除了北上廣這些大城市,甚至在義烏這樣的小商品集散地,也能看到黑膠唱片主題的酒吧,一些年輕人迷戀黑膠唱片,認為聽黑膠唱片是一種很有個性的生活方式。

很多沒有黑膠唱機的人,也會購買喜愛的歌手的經典唱片作為收藏。ICM的研究報告顯示,15%購買實體唱片的人並不會去聽那些唱片,而只是用於收藏。

目前一張未開封的Michael Jackson簽名版《Thriller》,在國外可以賣到4萬美元。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