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籍影史家羅拉.慕薇在上世紀末葉曾發表過一篇女性電影的專文:

認為古往今來一切電影的樞紐無他---"偷窺慾"一語道盡.



觀看他人私密生活的欲望(簡言之,即"偷窺慾"),乃電影觀眾維持對銀幕好奇與興趣的最主要動力.



電影透過偷窺慾與自戀癖糾結纏綿的諸般氛圍,溶入電影故事和人物裡頭,用來激發觀者的關注和慾望張力.

換言之,偷窺的快感是透過將劇中人視為欲望客體而獲致....

亦即感同身受---劇中人的處境與情緒----所萌生的身分認同,會令情緒高張,更因饜足內心潛藏的某種自戀的情結,而激揚言身心的極度昇華.

而由更深入的角度剖析:過往絕大部份電影的這類偷窺,事實上又全由男性的視角出發----一面倒地充斥男性的欲求與嚮往.

女性純然是被消費的客體----被動/脆弱/無自主意志/任由擺佈----活該是男性父權中心的附庸物.

甚至連女性自身也毫無自覺依附這種荒誕的邏輯,順從不合理的敘事機制而參與這類的窺看....甚至無所知覺/興緻勃然.

維多利亞文學及其衍生物;各式各樣的羅曼史電影;或是台港曾紅極一時的瓊瑤電影俱屬之.

電影媒體中獨具的"攝影機視角""劇中人視角"和"觀影者視角"這三個面向,有志一同---全將女性視為消費客體....

窺看眼光似亂箭般四射的同時....電影中這一個個被物化的女性群象,實質上即是電影史上最常見/最一目了然的符碼.

羅拉.慕微因此作了總結----認為傳統電影的方法與技巧---特別是男性視角,完全限制了電影創作者,使女性永遠禁錮於某種從屬的位置...

她從而主張:必須採取革命性的顛覆手法才能將女性解放出來!



羅拉由理論到實踐---步調是果決又迅速;1977年開拍的"人面獅身怪之謎"就徹底貫徹其一力主張:

一.情節設計上完全屏除身分認同的聯結,以避開男性視角的窠臼.

二.用奇特的鏡位對片中景觀及人物採取不同的觀察方法.

三.事先制約觀眾須調整何等觀影態度等等.....

這是一部空前的實驗電影,但事後驗證:效果卻離原先預定甚遠....

蓋抽離傳統的習定元素,影片呈現的只餘一片荒蕪與疏離......觀眾註定難以聚攏.



跟隨在不算成功如慕薇這類前輩之後-----上世紀末葉嶄露頭角的女性電影導演中,筆者個人最欣賞的是以orlando一片成名的莎莉.波特.

她是少數堅持於女性命題---而不僅言之有物,甚且在敘事朗暢/雅俗共賞以及商業成功上各方面均斐然有成的好手.



下一篇就來詳細談談"ORLANDO".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演歌的文化觀察:愛聽族群/使用載具與其他...

.演歌源起.

台灣老一輩人士愛聽的東洋演歌,多屬日本裕仁天皇在位的昭和時代(一九二五﹣一九八九)的流行歌----瀰漫哀怨/愁苦/淒艷/陰柔/飄泊/感傷/悲懷/放逐/自棄...的意象與情調.

難以想像其前身竟是民主萌芽初期宣傳活動的意外的產物.

日本演歌有多種別稱----"艷歌"詠唱男女懷春綺想;"怨歌"哀嘆愛恨別離:而"援歌"則專事撫慰人心/鼓舞生命.

眾所周知,台灣的流行歌曲泰半脫胎自東洋曲風----尤其二戰後的台語老歌,移植接肢的現象十分普遍,許多熟悉猶如鄉曲的曲調流傳多年,甚至被有意無意引為台獨的"國歌",足可見其深入民心之一斑.



但追根究底---演歌的最初源起,並非"演唱"的"歌",而是"演說"的"歌",它起源於明治時代的文明開化階段,民主先鋒鬥士為爭取民權/喚醒大眾自由意識,而特意運用的傳播工具----通常是於街頭演說時用來招徠觀眾的娛樂手段.

起先,投入演歌工作的人,大多是反對籓閥政治、拒絕入學也少有固定職業的抗議青年,被稱為"壯士",順理成章,演歌也叫"壯士節"(曲),後來進步學生加入「打工」,因此又名"書生節".

當時的平民大眾,對於時局一知半解----演歌師就扮演新聞評論員的角色,運用七五字音的好記歌詞,採行四拍子曲調,幾乎是順口溜的形式,既是娛樂也順帶啟蒙街頭聽眾認清現實/灌輸社會改造意識.

當然,隨著演歌普及,參與者越來越多----演歌的成分日趨複雜,也逐漸呈現多樣化並脫離了原本面貌....

進入昭和時期後,原分流成政治用途與流行歌風的兩大分流,大致上由後者占壓倒性優勢----也就是:瀰漫哀怨/愁苦/淒艷/陰柔/飄泊/感傷/悲懷/放逐/自棄...的意象與情調的今日演歌特徵完全取代原始母胎.

而若以台灣此時此地的演歌迷眼光視之,又只能以二戰後(甚至以美空雲雀)為分水嶺;之前的風頭人物如霧島昇等已經非常陌生了.



.台灣演歌迷的淵源與族群分佈

台灣音響圈----以主流的中壯年族群來觀察,聽演歌的比例似乎不高.

重癮度者---基本上必有長輩提攜的淵源:若不是從小受日據教育的父執薰陶;要不即是在聽音響的歷程中受HI-FI前輩傳染.

也就是說,聽演歌的族群中絕大比例可能是台省籍的在地人---諒必少有例外.

七年級生以下者,尤其是都會區,有蠻大比例慣聽東洋歌謠曲(諸如平原綾香/山口百惠/ZARD)卻完全不能接受演歌這類淒豔愁苦的情調.

所以我的粗淺印象:兼具高活動力發燒友與演歌迷的台灣同好,或可能只落在四/五年級的這個狹幅人口?!

至於這些發燒友兼重度演歌迷使用何等體系?偏愛那類聲音?----若作個普查或也相當有趣!!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美空雲雀(1937-1989 )及其嵐山紀念館(1994-2006)



美空雲雀原名加藤和枝,出生在橫濱市一個韓僑家庭.愛唱歌的父母在漁市討生活,屬第一代的朝鮮移民.

太平洋戰爭期間,和枝的父親增吉應召入伍,在榮征送別會上,不足五歲的和枝居然展現早熟的歌唱天才,技驚四座地獻唱了幾首動人的送別曲

讓鄉親既驚又喜,也啟動了雙親望女成鳳/藉此翻身的奇想.

於是母親喜美枝帶著美空雲雀四處亮相----由參與勞軍演出大打其知名度.

戰後,父親增吉無恙歸來,遂更積極成立"美空樂團",不計酬勞/大小通吃地在滿目瘡痍的縣境內接洽各種演出機會,逐漸打開了天才少女美空的名氣.....

一九四七年(昭和22年)當時的著名歌手音丸看過美空的表演後,決定將之納入其巡迴演出之幕下----這是她發跡的肇始.

美空全國沸騰的第一隻名曲"蘋果追分"原先即由音丸首唱,而承蒙師父厚愛的她於十二歲那年,在戰後少數開拍的一部電影中獻唱此曲,居然捲起了空前少見的狂潮...

美空雲雀自此不僅輝煌踏上影歌雙棲的紅星坦途,也從此成了上世紀東洋歌壇的第一人.



既是低層出身又是倍受鄙視的韓裔,美空成名之艱辛自非外人所能想像,加之東洋藝能界普為黑社會(諸如山口組等)龐大地下勢力所把持也是存在事實,故而美空生前最受非議的正是與山口組來往極密的關係....

而她本人行事霸道/架子擺足的作風也是眾人皆知----故而其人風風雨雨的婚姻,和小林旭好事難諧的若干誹聞...

甚至於病篤時回去北韓故鄉亟求奇跡等往事俱都引發不小風波,自是其人風格與影響力非同小可之一証....



美空雲雀紀念館是在一九九四年三月開幕,搜羅了她出道以來,到五十二歲過世之前發行的唱片/影片,包括台灣民眾熟悉的蘋果追分/赤色太陽/港町十三番地/逝水人生等名曲.

除了影音資料,紀念館還蒐集美空雲雀影藝生涯的大量紀念品---包括各式意義重大的紀念服裝/飾品/照片,以及筆記本/劇本...等等.

設立紀念館的初衷:當在為這位昭和歌壇女王與日本國境內外天量般的影歌迷之間,搭起了一座連繫互往的橋樑,讓繫懷她的前後代歌迷可隨時追往憶舊.

或更特殊的:如以往筆者曾提過的---提供如新新聞楊總編這等非歌迷代替其祖母歌迷到訪,順便為自己贖過的一個機會.



美空雲雀嵐山紀念館我於去年閉館前曾趁賞櫻時順訪,因同行者皆為不識其人的後輩,我也不好撇伴獨入,但也注意到門票似乎不便宜....

不過觀眾頗不少----當時並沒意會會有閉館的危怡.

畢竟以珍惜文物資產著稱,又是東洋藝能界第一天后之寶殿的嵐山勝地----遊人如織/雅客紛來,而一座占地不太亦不奢華的紀念館居然也難以維持?!!

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美空的影迷看來是已竭盡凋零;接下來,演歌氣數諒必也日近黃昏----如筆者這般遠在寶島還聽著美空的歌動容不已的末代歌迷,應該和東瀛的同種行將絕跡...



追得一日算一日吧.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坂井是松田聖子的堂妹,最先是由MODEL出身,後來加入ZARD而成名(有人說ZARD內,只有她的歌聲能入耳).
據說她入行後極其低調,不但不常露面,也很少拍宣傳照.
最大嗜好則是買書看書,和一般藝人迥異--也可說不同流俗.
她這回後腦挫傷死亡,起先有謠傳乃自殺,但由種種跡象來看似乎不是.
她是住院定期治療乳癌時,由一樓砌高的階梯上,後仰栽下而摔傷,似乎雨後梯上有積水溼滑所致...

得年只四十.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