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協會百年精選:影史25最佳配樂榜單



美國電影協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簡稱「AFI」)是以推廣電影研究/表彰影視藝術成就為職志的非營利機構。

此機構辦過最有名的活動,大概就屬膾炙人口的美國「百大電影榜」。

自跨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為慶祝電影百年,美國電影協會選過無數「百大」排行榜:

包括「百大巨星」、「百大喜劇」、「百大驚悚片」、「百大愛情片」、「百大英雄與反派」、「百大電影名言」…等。

不過,同樣在這電影百年系列排行榜中,電影配樂的標準卻不能以100部的數量來計,而是從250部提名名單中精挑細選,最後只挑了25部金玉之作。

成果雖然不保證人人認同,但肯定部部俱是能經百年考驗的經典。



由美國電影協會慶祝電影百年所選出的「影史25最佳配樂」榜單,評審團皆由美國電影協會成員組成。

其中包括電影藝人、作曲家、音樂家與影評、歷史學家…等,大家都有志一同獨鍾老電影。

榜單上沒有一部電影超過九○年代(除了star wars第四集外,但主旋律乃延伸自1977年第一集的創作),電影類型以史詩片與西部片居多。

最風光的音樂家則非約翰威廉士(John Williams)莫屬,25張原聲帶裡就有3張是他的作品。

還好其他配樂史上重要的作曲大師也沒缺席,伯納赫曼(Bernard Herrmann)、尼諾羅塔(Nino Rota)、

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約翰貝瑞(John Barry)與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等人都在榜上有名。

榜單傾向於肯定早年開創電影配樂風格的作品,結果讓榜上清一色都是「上了年紀」的片子‧‧‧

雖然選自2005年,卻好像與二十一世紀與世代交替都沒有關係,當然,經得起歲月考驗才能算是經典。

也許美國電影協會的用意,就是要讓這份榜單更經得起時間考驗,至於當代的作品?能夠撐過一百年再說吧!



【美國電影協會百年精選:史上25張最佳配樂榜單】



1.《星際大戰:曙光乍現》

  STAR WARS EPISODE IV:A NEW HOPE

作曲家:約翰威廉士 John Williams

2.《亂世佳人》(1939年)

 Gone with the Wind

作曲家:Max Steiner

3.《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年)

 Lawrence of arabia

作曲家:Maurice Jarre

4.《驚魂記》(1960年)

 Psycho

作曲家:Bernard Herrmann

5.《教父》(1972年)

 The Godfather

作曲家:Nino Rota

6.《大白鯊》(1975年)

 Jaws

作曲家:John Williams

7.《羅蘭秘記》(1944年)

 Laura

作曲家:David Raksin

8.《豪勇七蛟龍》(1960年)

 The Magnificent Seven

作曲家:Elmer Bernstein

9.《唐人街》(1974年)

 Chinatown

作曲家:Jerry Goldsmith

10.《日正當中》(1952年)

 High Noon

作曲家:Dimitri Tiomkin

11.《羅賓漢》(1938年)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作曲家:Erich Wolfgang Korngold

12.《迷魂記》(1958年)

 Vertigo

作曲家:Bernard Herrmann

13.《金剛》(1933年)

  King Kong

作曲家:Max Steiner

14.《外星人》(1982年)

  E.T.

作曲家:John Williams

15.《遠離非洲》(1985年)

  Out of Africa

作曲家:John Barry

16.《紅樓金粉》(1950年)

 Sunset Blvd

作曲家:Franz Waxman

17.《梅崗城故事》(1962年)

 To Kill a Mockingbird

作曲家:Elmer Bernstein

18.《浩劫餘生》(1968年)

 Planet of the Apes

作曲家:Jerry Goldsmith

19.《慾望街車》(1951年)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作曲家:Alex North

20.《粉紅豹》(1963年)

 The Pink Panther

作曲家:Henry Mancini

21.《賓漢》(1959年)

 Ben-Hur

作曲家: Miklos Rozsa

22.《岸上風雲》(1954年)

 On the Waterfront

作曲家:Leonard Bernstein

23.《教會》(1986年)

 The Mission

作曲家:Ennio Morricone

24.《金池塘》(1981年)

 On Golden Pond

作曲家:Dave Grusin

25.《西部開拓史》(1962年)

 How the West Was Won

作曲家:Alfred Newman





筆者認為此榜單倒算中肯,但也許加入若干歐陸名作可能會周延些───美人一向妄自尊大,既然只屬美國影史的偏狹榜單,而居然概稱全影史,是該修正的....

這些曲家我最欣賞mancini───要換我選,可能會多挑入『第凡內早餐』和『儷人行』這兩部──意境又遠比pink panther高明....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唱盤設計與製造:對好聲唱盤的觀察與DIY心得。●



part 1

《前言:》

LP播放系统原理說來簡單,它靠單純的機械震動来來讀取複雜的音樂訊息.

一個轉盤加一支唱臂---由愛迪生發明的簡單設計----卻有綿延百年/無比神奇的效果----簡直可說是科學史的一大奇跡.

也由於其方式太過簡單/太以直接,故而每個關鍵組件都要做到環環相扣/無比精確....

才能真正達到---其原始設計中,由唱片溝紋中挖出純淨音樂訊号的基本構想.

個中玄妙/不一而足....總之,此中包含學問複雜無匹,可不像表面那麼簡單!

而最核心的待解課題:

就是唱針在隨音槽運行/一路撿拾音槽訊號時,所有相關組件必須全力致力於排除外界干擾.

也就是說除了專心撿拾音溝的震動訊號,其餘震動都屬必須排除的有害物.

LP唱盤設計的終極目標:無非即是用盡一切可能手段去屏除有害震動的無止盡奮鬥.



.震動的來源:



從前的廠家認為影响唱盤的震動全是由外界傳来的,所以基本的對付方策都是以彈簧避震來加以解決.

而這方法確實簡單有效,故而延用有年---幾乎成了唱盤的招牌風貌.

但更致命的---唱盤本身的震動----始終未受正視!!

說來也算諷刺的是----要到CD崛起/LP產業被逐出主流後,

方由CD唱盤的缺陷中,學得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竅門:

也就是唱盤本身的震動為害不僅不亞於外在震動,且猶有過之....

而若有效率/系統性地清理內部震動的種種弊端,不僅可令LP盤立即脫胎換骨,更展現比現有數位軟體更富音樂味的無比潛力...

至少在現今階段,它已充分顯露不凡本色---就算不是比CD更優越----至少是最能滿足愛樂老饕的耐聽要求.



.唱盤震動的種類:



一. 低頻震動:

低频震動由以下原因引起:

1.物料不勻----這包含選料太差,致材料本身的密度不等,或混合材質的接合不良.

2.轉盤加工精度欠佳----外緣真圓度不足;中心孔開孔失誤;軸承垂直度偏差;軸心失準;軸承與套筒接合不良等等.

這幾項因素都會令轉盤運轉時毛病叢出不窮----形成晃搖失衡,低頻震動由此而起.



二. 高頻震動

高頻震動則更是備受忽視---這類震動是唱針撿拾音溝時摩擦而生的,

在LP獨霸時代,大家都習焉不察音場背景的毛燥吵雜和濛霧污糊;要不即是高頻偶而會飆起的毛邊銳聲現象....

至於唱臂也會接收喇叭放音時的巨大震盪,並一路回饋到唱針和唱臂訊號線,產生連鎖性的反應.

對喇叭而言:高頻震動為害甚至比較易察覺的低頻震動為烈---唱盤亦不例外.

所以新的設計如walker如kuzma如clearaudio如verdier----透明度如此之高/呈現以往從未之見的澄澈境界....

即是不止已抓出此臭蟲,且對此已有妥善對策之故.



part 2:

《馬達與轉盤》



唱盤的先天宿命是:必須絕對靜音的機器,但運作的核心卻全仰賴噪音不斷/缺點一籮筐的馬達來轉動。

所以唱盤設計的首務無它:就是儘可能用上最好的馬達──以達到轉速既穩定,而馬達的震動降至最微的基本要求。

(老經驗的黑膠迷都很清楚──唱頭感應之敏銳幾乎是無所不至──就算貼耳無聞之微響,在唱頭的照妖鏡之好幾倍放大下依然一一現形。

更不消說──『轆聲』──這嗡嗡作動/由馬達傳到唱頭的騷響----允可稱是唱盤設計問題的首惡之一。)



至於轉速不勻,不但是中下級唱盤的沉疴宿疾,連極高價的名盤也未必真有解決之道。



因此認真尋求對策之廠商常見的手法有二:

一.投入略高成本----採用更精密的馬達。

二.運用重盤的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即運用慣性原理──轉盤的質量越高,慣性即越大/愈不易停止。

如此一來即可同時解決『轉速不勻』和『震動』的影響。

不過重轉盤需大扭力的推動;而『扭力大又要震動小』基本上是個兩難;故而像某些昂貴的舶來品(如瑞士maxon)取價會高出凡品數十倍殊可想像....

取巧之道就像N牌這般:配個低扭力的廉價馬達,而用家就得辛苦些──用手推一把....(這場景就如同老玩家對付那皮帶鬆脫的古董唱盤如出一轍)

殊不知馬達的功用其實並不止於啟動轉盤之單一任務──按verdier的説法──它還賦有『監測轉盤動態』『隨時踩煞車/加油門』的"主動控速"功能.

verdier說法史有明證──蓋LP史上的經典唱盤:如EMI/如GARRARD──馬達都非常碩巨/扭力超級強勁──這或許是美聲一大關鍵!

類似N牌『小扭力馬達』這類別有掩飾的囈語──說實話──不宜輕信。



直驅盤出現時間較晚,1970年由日本松下推出Technics SP-10帶動風潮後,東洋直驅盤大軍真可謂是漪哉盛乎/紅極一時。

殊不知德意志名廠EMT方才是直驅盤之元始天尊!(但它的直驅盤之口碑未若其惰輪盤及皮帶盤。)

直驅盤的作法,是將馬達與轉盤合而為一(馬達與轉盤套在一起),轉盤本身即是馬達的飛輪──算是相當富創意的手法。

直驅盤的好處除了擺脫皮帶之外,啟動速度快也是一大優點──大扭力的馬達幾乎可說是即轉即停──對講究操作速度的廣播電臺業正中下懷,但對家用者來說並無絕對好處...

而且馬達品質精良與否(低抖動/無轆聲)正是直驅盤的一大罩門──這也正是配用劣質馬達之廉價盤拖累直驅盤整體評價.....

於如今猶殘留不佳惡評之底蘊。



但第一流的直驅盤如KENWOOD 0D如DENON/SONY的廣播台級旗艦直驅盤──甚至早在第一代SP10問世時──

那刻板印象中馬達與轉盤成連體嬰的場面其實早就不成立了。

頂級的直驅盤事實上是更像磁浮盤──轉盤和馬達是成磁浮分離狀態──也就是說,根本不是道聽途說者所謂:馬達震動會直接延軸承漫延往上的那種謬論。



直驅盤现在已成絕跡巨獸,很少現身一般市場,但如果常看STEREO SOUND當知道不少老仙角總會珍藏個一兩部,EBAY上似乎也有水漲船高之勢。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持續聽黑膠的習慣超過三十年───從沒買過一張國語唱片!

卻在偶而找到一張民國五十七年出的群星會老歌星青山『問白雲』後,破例成了追老黑膠一族。



買前述唱片理由無他:乃記憶中猶殘存懵懂童年時───一身素淨/愛唱歌的四姑常哼的『問白雲』曲調。

如今在茉莉書店驚鴻一瞥,遂趁此回味了一番(其實也有幾分順便檢驗一番當年明星的道行如何的味道。)

未料唱針甫下,當堂大吃一驚----青山聲線之好遠超記憶所及....而麗歌錄音品質也居然優雅有致則更出乎意外。



當年我是聽過青山在『群星會』電視上唱過的,但小小年紀始終沒耐煩電視長片開演前那半鐘頭的苦等.....

更不覺得那歌有啥好聽----幹嘛一大票大人擠成一團熱絡如此?!

沒想三十年後,卻換成我自個兒對著一張當年的老黑膠渾然忘我!

於是乎...第二天急速衝往跳蚤市場又搶了好幾張老片....同樣的驚豔又複製了好幾次。



尤其是『春雷』──這中視初播期(第三或第四齣)名劇主題曲。



這主題歌原來是紫薇唱的----旋律在腦海裡翻騰了快三十年──如今才得知主唱者是誰──而且聲色婉轉/甜美入頂,

真比記憶中那窄小音域電視聲音要好上一大截.....



幾年前我去東京神保舊書街狂蒐演歌唱片時,其實就有類似的感概:

那些三四十年前的演歌唱片----聲音之飽滿優美實在是無以上之.....

更遠非童年時聽著父輩播那封面雷同/而粗糙多多的翻版唱片所可比擬!



譬如:橋幸夫『潮來笠』──這昭和中期吉田正的名曲,在台灣大約六○年代也曾紅極一時...

我還記得周日一早醒來,巷裡巷外早已瀰漫這熟悉曲調的景況。

那個年代沒啥進口hi-FI---都是電器行用管機拼湊的套機;陶瓷唱頭/六寸同軸喇叭---可想而知,其簡陋狀當非今日可比。



如此這般──且不要說只能聽台版的我等父輩,就算當年聽著原版的日本人,也未必能享受更多──如今的LP迷所營造的超卓音效。

也就是說:隔著迢遙歲月,這LP的音效不僅絲毫未減甚且風華更盛....

莫非這也可套上『離史實愈遠而真相反而更清楚』的黃仁宇『大歷史』史論。

也就是說:在後cd時代轉聽LP──除了音效更動人,也附帶有這扭轉時光/發現真相的額外收獲,一樂也!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很少有電影會如"忠勇之家"(MRS.MINIVER)這般:於歷史的不同階段(二戰前後;美蘇對峙;越戰學潮時期...)

承受高低起伏的不同評價半世紀後,終於又回到(它應得的)歷史高點的戲劇性經驗.



畢竟在它問世的當年----一面倒地佳評如潮;十二項奧斯卡提名(實拿六座--包括編導製演);該年度賣座冠軍(票房鼎盛的程度高居戰後數十年榜眼,僅屈居亂世佳人之後)

邱吉爾首相甚至盛讚此片力道萬鈞,足有勝過六個集團軍的威力(邱人前人後不止一次公開贊許該片乃打贏二戰的生力軍之一)

則又是超乎藝術之外的另類肯定----這諒必亦是它沾上政治味而後來幾度起伏的底故.



導演威廉惠勒並不諱言此片不折不扣是部二戰的宣導片---他们早在美國參戰前,即百般盤算欲藉此來喚醒美國民眾的參戰意識---

而效果不僅全如預期----同時也名利雙收則是額外收穫了.

時隔半世紀後,政治味趨淡的此刻重觀此片,重點改聚焦在其純為電影的藝術價值上,這時就不得不歎服惠勒的功力真是爐火純青.

---他刻意採取了某種旁敲側擊的手法以女主角周遭的細微生活入手...

卻母寧更生動勾勒了英倫保衛戰的多縱深面貌---細膩動人/情摯而意深,不由不佩服!!



電影故事以MINIVER太太一家為中心而迂迴開展.....

啟幕時:但見猶悠游於戰前平靜生活的她,正為該如何消解剛買了一頂奢華帽子的小小罪惡感而煞費腦筋....

而其夫---雖是收入豐厚的建築師----卻也正為剛換新車的先斬後奏---該如何向太座交代而坐立難安.....

她倆剛由牛津放假回家----一肚子裝滿知識份子勞騷---的長子此時也帶來了一陣始料未及的喜悅與紛擾.....



從而讓夫妻倆這偶而的奢侈與小算計,相形之下成了番無關痛癢的小插曲.



蓋長子於短暫的停留間,無意中邂逅當地世家女子之戀情---像炸翻天一發不可收拾....

而她偏偏又乃當地第一望族BELDEN家唯一的後裔-----當家的BELDEN夫人矜貴/苛刻....更以頑守貴族門風遠近皆知..

這對小情侶的前程會惹來多大麻煩自可想像.

而除此之外,小城當前的大風波:一年一度的玫瑰品賞大賽----又讓MINIVER太太不由自主地捲入與這望族的另一番紛爭中....



原來此花賽由belden夫人一手包辦---自兼主辦人與主審已行之有年----冠軍大賞素來乃belden夫人的囊中物久成慣例.

但今年卻忽然殺出一匹黑馬---正是當地驛站長花盡多年心血養殖的新種紅色玫瑰.

正為兒子的高攀貴族/煩擾連連的MINIVER太太,此時又為這朵玫瑰無端端招惹來BELDEN夫人對她的加倍不滿.....

事緣此新花種來勢汹汹----滿城轟傳冠軍寶座可能易主----正感尊嚴受挫的BELDEN夫人聽聞此花乃以MINIVER命名,

遂更引爆不滿的情緒......

於是乎,就在MINIVER家庭的平靜氛圍浮動著幾許焦躁與不安的同時....一個更大的風暴襲來----卻真正天翻地覆地攪動了miniver一家的生活!



花會的小小尷尬/與世家聯姻的連串磨難...,和二戰這等世紀災難相比,立時成了無足掛齒的瑣事;但戰禍來得既猛又急令周遭的世界即刻劇烈變形

則是Mrs.Miniver一家所無法想像的....

首先是全村的男人忽然半夜應召----恐怖地集體失蹤了數夜.(這即是英倫保衛戰序幕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接著是德軍墜機飛行員出沒不定,甚至挾持Mrs.Miniver引發一陣恐慌....

而空襲逐漸頻繁與恣虐,更令小鎮陷入無所不在的煉獄氛圍....

巔峰狀態下的威廉惠勒之藝術手腕----就在於極善於以精巧細節來鋪陳戰事的恐怖與擬真.

比如Mrs.Miniver的兩個稚子,起先是以新鮮興奮的態度迎來戰事的降臨....

但等密集空炸毫不留情毀滅身邊的事物,連天真小孩也開始感受無可逃脫的巨大壓力時,戰禍之可怖至此不明可喻.

片中有一景她们全家躲入防空洞內兩兒累極睡去,但炸彈震得粉塵紛落,而小孩則忽睡忽醒/惡夢連連...不時驚叫著.

Mrs.Miniver又能如何?只能緊抱輕慰---自己也完全陷入無助狀態.

而其夫則用力撐開通風門----一面自嘲謂:被悶死先,還是被炸死!

但大英民眾的韌性,於這層層考驗中亦逐漸適應與磨銳.....

比如:由空襲後的地室歸來,猛見客廳已成廢墟,遂輕描淡寫以布幔遮起,仍怡然安座用餐如常...

比如:教堂已毀其半,人群漸稀,而禮拜熱絡同昔....

比如:戰事日緊,而花會仍如期進行(而BELDEN夫人自己卻推翻評審決議.將冠軍禮讓---這是此片最動人場面之一)

比如:加入空軍的長子日日升空,而Miniver全家則以監聽臨空的飛機聲判斷其安危,由驚惶不定而日淡然...



此片之厲害處即是以旁敲側擊之方式迂迴夾擊而正中要害.

比如前述:當全鎮男人皆往赴敦克爾克而成功歸來時,男主人不想張揚但仍有幾分自得地向她說:"戰爭只須男人來扛,

女人家大可安居後方即是...."

殊不知在幾小時前---Mrs Miniver才剛由與德軍飛行員的生死搏鬥中驚險過關----婦孺人家未始不可也加入全民戰爭有所貢獻!



女主角葛利亞嘉遜演過"傲慢與偏見""居禮夫人"等幾個光芒四射的好角,但卻是靠此片一舉拿下了奧斯卡的金獎.

說來也算幸運,她那年的強勁對手有無與倫比的"NOW,VOYAGE"貝蒂戴維斯"WOMAN OF THE YEAR"的凱薩琳赫本和"洋基的驕傲"的TERESA WRIGHT.

現在一一比對----真是個個都比她強.

也難怪她興奮得上台滔滔不絕地大講了近六分鐘,破奧斯卡最長致辭紀錄.

1942年猛片如雲有已成經典的奧遜威爾斯巨作"安伯遜家族"以及"勝利之歌""NOW VOYAGE"等等.

"忠勇之家"由中殺出重圍,殊不簡單.









-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