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森《追捕》

吳宇森重拍四十年前的日本老片《追捕》,前幾日也帶了班底隨片宣傳.

老片追捕的男主角高倉健大家還算熟悉,但那部老片'追捕'根本沒在台灣放映過,這和四十年前有如炸鍋般席捲中國的觀片熱潮,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據日人在1999年的一個調查,80%的中國人看了這部電影,按照當時10億人口來計算,至少有8億人次影眾。這是日片於中國映演的最高紀錄。)

所以這片若在台灣能賣,恐還得靠吳宇森以往槍戰片'英雄本色"的餘威,不太能靠"追捕"的歷史情懷增色了.

追捕為何能於四十年前於中國掀起那番大轟動?
事情得由1972年說起,那年,中(共)日恢復邦交;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1978年10月,鄧小平首次訪日,中日友好進入了蜜月期。

引為文化交流的一環,10年荒蕪的中國電影界,順勢引進了日本電影,《追捕》趕上了第一波.

《追捕》於引入的兩年前在日本上映,據西村壽行的暢銷小說改編,日文原名為《涉過憤怒之河》。

原著小說由德間書店出版,旗下的大映電影公司改編成為電影,德間向來拿手於這類一魚雙吃式的綑綁行銷。

當時導演佐藤純彌剛剛脫離東映電影公司,手下沒人手,他拍攝《追捕》時,從製片到副導演借用的都是山本薩夫的老搭檔。

山本薩夫剛剛跟大映合作過《金環蝕》(1975),原定擔任《追捕》的導演,因檔期沖突就推薦了佐藤純彌。

事實證明,山本的搭檔十分給力,影片中出現的私人飛機、賽馬等“奢侈”道具都是製片自己的傢俬。

而此片最醒目的一場大戲:群馬馳騁於東京人車倥傯之新宿車站的鏡頭,堪稱前所未有的奇景!即乃製片通過自己在警局的人脈搞到了許可證;這在日本史無前例,之後也再也沒人能複製。

那時,高倉健也剛退出東映。身為東映俠義動作片的臺柱,他曾主演《日本俠客傳》系列、《昭和殘俠傳》系列、《網走番外地》系列等大量黑幫類型電影。

打殺多了心生疲倦,自立門戶後他立意轉型。《追捕》是他離開東映後的首部作品,飾演為了洗清犯罪嫌疑而走上逃亡之路的檢察官杜丘。

飾演女主角“真由美”的中野良子,也厭倦了東映一貫設定的戲路,於是乎由小家碧玉翩然變身成片中颯爽獨立的豪門千金.

真由美熱情勇敢,她以矯捷身手宛如俠女之姿,驅策群馬在鬧區眾警圍捕群中險救愛侶,然後熱火炙烈地在野外向愛人獻身;在當時日本銀幕上,這樣的果決女性形象十分罕見。

因此對於三位主創而言,《追捕》都是一次求新求變的大膽嘗試。

當時,十年文革浩劫結束沒幾年,整個社會還沈浸在傷痕的愈療和反思中。《追捕》的出現,打開了一扇天窗,讓中國影迷忽然發現久違的東瀛真實的面貌竟與印象所知大大有別...

而對於經歷過文革之苦的人來說,《追捕》所講述的故事更直擊人心。這有三重要素:

 其一,「文革」隱喻剛好擊中特殊受眾:

《追捕》是部純為東瀛觀眾而拍的警匪電影,根本不可能有針對文革的意圖,但當電影來到了中國,受眾是經歷過文革浩劫的十億人群時,故事夾藏的拷問與反思卻意外嵌合了人們陰影重重的心理預期.

電影情節中,高倉健飾演的杜丘檢察官莫名其妙地遭指控為有罪,此後一直處於一種風聲鶴唳的逃亡境地。
而片中歹角(醫院院長)研發的抑制中樞神經的藥物,可以讓正常人完全喪失自我,成了被洗腦/唯命是從的「機器人」;這無疑陰差陽錯地成了對文革的一次絕妙影射。

文革中無論是受害或加害人,多半是喪失自覺地拜伏於黨國絕對權威下,受害者既麻痺於一己的決絕處境,而施害者就猶如服過那種抑制中樞神經的藥物般,更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成了幫凶。

觀眾便是在看片時不時找到文革情境的對位,因而有大共鳴.

其二,敘事模式恰合公子佳人的中國古典章回小說愛情公式(甚且是「落魄書生+富家千金」的加料版)

話說逃亡途中的杜丘巧遇田中良子飾演的真由美,於是富家千金一見鍾情,死心塌地且不顧一切地追隨了一名被全國通緝的逃犯...
這無疑又暗合了書生落魄,幸好得富家千金垂青,而一路相助直至書生金榜題名,於是命運翻轉/兩人圓滿結局的章回小說敘事套版。

數千年封建傳統的中國影眾無疑甚欣賞這類富千金拯救落魄書生的中國式童話的東洋變體;而更妙的是,此佳人不僅癡情,更是一位文武兼資的英雌,於是乎,當全片最壯觀的一幕,杜丘於新宿車站遭警方重重圍困
真由美居然於鬧區的車潮中驅馳了數十批駿馬前來勇救情郎,不免更是令得廣大影迷鼓譟歡呼/感動不已了.

其三,「篝火+茅屋」:硬漢遊俠的羈旅之思

《追捕》有大量的逃亡片段,杜丘和真由美在充滿田園風情的大自然中餐風露宿。在山洞裡燃起篝火,在野熊出沒的森林裡棲息茅屋。
於是一部上世紀七O年代的現代警匪片,卻彷彿不時在某些片段蒙上一層美妙的古典的面紗;硬漢杜丘便此化身成古代俠客,帶著紅顏知己浪跡天涯.
這又油生一番甜美氣息的懷古魅力....

總之,《追捕》的成功,第一個層次正是影片於無意中暗合了對中國文革的心理指涉,第二個層次則是這對主角以現代英雄的形象又加披上「古典俠侶」的美麗想像與成功置換。

《追捕》在當年的中國引發巨大轟動的底蘊即此。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景人像拍攝技巧     

(1)盡量挑選車水馬龍/燈火通明的場所,或光線華麗多變的地方,  比如西門町/新北特區/信義百貨區/彩虹橋等.

尤其選鬧區路橋最好,一來視野開闊,前後有車潮,燈光亮又多變/五色繽紛,若景深設定正確,這些光線拍出來便是五彩斑斕漂亮的光斑,

(2)相機怎麽設置?:(1)建議用RAW格式拍攝,絕大好處是在後期,可糾正白平衡不準的問題 或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影調,寬容度更大幅許多. 

當然,如慣用JPG, 可先用18度灰卡或白紙, 先確保白平衡無誤.

(3)用最大光圈或收小一些 比如我用85 1.2鏡頭拍,在一般環境下我會用1.6的光圈 這樣對背景虛化和畫質銳度相對會達到一個平衡關系

(4)用M檔、標準模式或人像模式、點測或局部測光 快門一般在鏡頭的安全快門(1/30以上)

(5)選擇大商城的櫥窗邊, 利用櫥窗漫射光源,等效同於巨大的柔光箱,而且又比之更柔些.
  環境光會更有氛圍感,拍夜景無非想捕捉燈光瀲豔的迷人氛圍,故此,盡可能多用環境光,LED補燈或離閃盡量減少或減弱,甚至不用。

(6)盡量選相對較亮環境、盡量用高感好的相機避免噪點大幅產生, 使畫面看起來清爽而幹凈 畫質更好!

(7)用最大光圈或收小一些 比如我用85 1.2鏡頭拍在一般環境下我會用1.6的光圈 這樣對背景虛化和畫質銳度相對平衡

(8)我們也可以把夜景人像當作環境人像來拍攝,用更多的環境背景融入夜景人像的作品里,不要張張都是大特寫,只見大頭而無襯托場景.

(9)怎麽打燈?怎麽補光?
這個看個人的喜好而定, 比如可以用外拍燈+柔光箱打單燈,最好還有順逆燈各一.

(10)我個人偏愛環境光, 因為,夜景下迷人的氛圍才是重點 。有了氛圍,夜景人像的魅力才能發揮到極致 ,如果外拍全靠外拍燈,實與棚拍無異。

當然,環境光有時未必理想,不得已下,才用LED燈或離機閃來補光,這就很麻煩耗時費事,很依賴老經驗,非簡短篇章能說清楚.

(11)我會將光比盡量小, 模特臉上的光不覺生硬為限度,  LED燈光線硬,得想法弄柔,而閃燈用柔光傘會稍柔,但光線又太大片(拍出來光線平又亮)需用GOBO遮擋.

(12)閃光燈設定以手動模式為宜、 盡可能降低指數(指數低光線會更漂亮,這算秘訣)光比當然得掐準。

 (13)閃燈離主體距離比,很重要 太近了光比太大 光硬,同時, 高光比,令皮膚或淺色衣服容易過曝,
 距離稍遠會因此更有微妙光感, 這須根據環境差異多試幾次, 沒柔光傘柔光罩,也可閃光燈朝天打 用餘光及其反射光來補光.

 (14)大光斑的三要數:攝距、焦段、 光圈
 
 大光圈+較長的焦距+離主體較近拍攝手法, 虛化效果就會漂亮,夢幻般的美麗光斑與此三條件密不可分

(15)總結,把夜景人像拍清楚,背景光斑也五彩斑爛其實並不難 。較難掌握的是人像姿態的變化,構圖是否有美感,氛圍是否漂亮,人與景是否有機結合生成感動人的畫面.
更難的是:照片是否有新意,而不與人雷同?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非昨晚TOUUBE亂轉,還真不知戴立忍2003年去中國拍過這部講明末名將孫傳庭的"大明劫".

這片一條主線講孫傳庭復出,領明末最後一支勁旅出潼關力搏李自成終於殉國的過程.
另一條線講名醫吳力可於孫軍中醫治大瘟疫(令明朝垮台的因素之一)的過程;中醫史我不甚清楚,但如照此片所述,在這之前中醫是沒有瘟疫乃靠空氣傳染的概念的;若真如此,此位吳力可真乃先知,了不起!

片中還點到了崇禎多疑的個性因而自敗江山;及明末仕紳勾結官僚侵占國土,致農民失田又苛稅侵奪,不幸旱災瘟疫又接踵而來,以致海量的饑民只得隨李自成等流寇造反,更是明亡主因.

明末諸名將都是書生從戎,這影片細繪孫傳庭之餘,也不由為之抗辯,謂這些儒將於險峻當前的諸多不利條件下不得不以嚴酷治軍,勢所不然矣!

當時的明軍武器之先進乃舉世第一,火槍大砲威力無匹,但軍隊上層腐敗,吃空餉/盜公糧乃至侵占軍費,以致兵源不足武器朽壞等;軍政民各項絕症同時併發,明朝之亡不問可知.

一部電影能說這麼多而且曉暢深入,佳片條件完全具備啊,為何連聽都沒聽過?

另外,戴立忍於台獨事件後,在中國遭全然消聲,此片也是,等於塗銷!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宇森重拍四十年前的日本老片《追捕》,前幾日也帶了班底隨片宣傳.

老片追捕的男主角高倉健大家還算熟悉,但這部片子對台灣影眾而言其實毫無印象可言;這於中國卻迥然不同.

1978年,“追捕”的上映簡直像炸鍋式地席捲了中國。

據日人在1999年的一個調查,80%的中國人看了這部電影,按照當時10億人口來計算,至少有8億人次影眾。這是日片於中國映演的最高紀錄。

事情得由1972年說起,那年,中(共)日恢復邦交;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1978年10月,鄧小平首次訪日,中日友好進入了蜜月期。

引為文化交流的一環,10年荒蕪的中國電影界,順理成章地引進日本電影。

《追捕》於引進中國的兩年前就在日本上映了,根據西村壽行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日文原名為《涉過憤怒之河》。

原著小說由德間書店出版,旗下的大映電影公司改編成為電影,算是捆綁式的雙重行銷。

當時導演佐藤純彌剛剛脫離東映電影公司,手下沒人手,他拍攝《追捕》時,從製片到副導演借用的都是山本薩夫的老搭檔。

山本薩夫剛剛跟大映合作過《金環蝕》(1975),原定擔任《追捕》的導演,因檔期沖突就推薦了佐藤純彌。

事實證明,山本的搭檔十分給力,影片中出現的私人飛機、賽馬等“奢侈”道具都是製片自己掏腰包。

在此片最醒目的一群奔馬馳騁於東京最繁華的新宿車站鬧區這場大戲,堪稱前所未有的奇景!即乃製片通過自己在警局的人脈搞到了許可證;這在日本史無前例,之後也再也沒人能複製。

那時,高倉健也剛退出東映。身為東映俠義動作片的臺柱,他曾主演《日本俠客傳》系列、《昭和殘俠傳》系列、《網走番外地》系列等大量黑幫類型電影。

打殺多了心生疲倦,自立門戶後他立意轉型。《追捕》是他離開東映後的首部作品,飾演為了洗清犯罪嫌疑而走上逃亡之路的檢察官杜丘。

飾演女主角“真由美”的中野良子,也厭倦了東映一貫設定的戲路。

"追捕"片中的真由美熱情勇敢,她以矯捷身手宛如俠女之姿,驅策群馬在鬧區眾警圍捕群中險救愛侶,然後熱火炙烈地在野外向愛人獻身;在當時日本銀幕上,這樣的果決女性形象十分罕見。

因此對於三位主創而言,《追捕》都是一次求新求變的大膽嘗試。

當時,十年文革浩劫結束沒幾年,整個社會還沈浸在傷痕的愈療和反思中。《追捕》的出現,打開了一扇天窗,讓中國影迷忽然發現與其一衣帶水的東瀛真實的面貌....

:原來日本人不都是中國電影裡特意抹黑的圓框眼鏡/小鬍子惡面孔、滿嘴“八格鹿”的可憎模樣,原來日本經過戰後的重建,已經變得如此現代和發達,原來“資本主義”並不全意味著腐朽和墮落。

而對於經歷過文革之苦的人來說,《追捕》所講述的故事更直擊人心。

《追捕》探討了國家與個人、法律與正義的關係。當權者製造某種煙霧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為了排除異己,編造謊言來冤枉挑戰其權威的檢察官杜丘。
相對地,杜丘是一個剛正不阿/意志強大的人,他尊重法律,但不認為這種體制非無可挑戰,於是為了證明一己清白,他冒險違抗警方和法律,走上了逃亡和求索真相的道路。

  那時候的中國人民搞階級鬥爭搞得太久了,習慣把人當成了一個政治符號或鬥爭概念的一個集合體。因此當有某種單憑個人的意志能掙脫法律及社會枷鎖,充滿人性光輝的東西走到你身邊,
帶來的沖擊因此無比巨大。

高倉健於中國彼岸一直維持巨大的好名聲,追捕一片也於四十年後以著令影迷強大眷戀下終於重拍,便來自這個歷史因緣.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4 Fri 2017 13:34
  • 張郡

張郡

中國時尚攝影界於這幾年間突然冒出了一個八0後的新面孔.
特殊的是,他还是業外人士撈過界,但風格太穎異,令得孫儷、范冰冰、劉嘉玲等見多識廣的一線紅星也心甘情願成了他的頭一批狂熱粉絲.
名聲穿牆而出,連吳彥祖、張震、黃曉明等一眾男神也紛紛指名找他掌鏡;到後來連大腕電視劇也找他拍海報劇照.
眾人都說太崇拜他了,他能拍出別人難以捕捉的耽美韻味;尤其能挖出自己也沒能察覺的中國味和古靈魂....
這攝影師叫孫郡,是學美術出身的設計人,攝影非他本行,原先只是個假日帶相機玩玩的業餘攝家,但有天去看了場攝影展後忽然頓悟,決定轉行:想以攝影揉合其國畫專長開拓他獨特的創意路線。
於是他拋開描圖板改用相機寫詩,將照片化成了一張張古雅柔婉的工筆肖像畫,境界直追明清的文人畫傳統。

的確,中國時尚攝影師以西方是尚/忙於追逐現代意象,少有於傳統溯源開發本土創意的.
孫郡強烈宣稱:「我要走一條很窄的路子,窄到剛好只能通過我一個,容不得其餘倣效者。」
他口氣強橫,也確實不負所言開創既乃獨創又頗具古典氣質的新風格.
2016年6月7日,孫儷鄧超在微博上,曬出了一張由孫郡操刀的慶祝結婚五周年的全家福照。
話說全家福照稀鬆平常,但這張便是有那麼與眾不同的出奇處,照片一出,立馬於網路轟傳,200萬人點讚,轉發數居然破了好幾萬!
網路上最常問的焦點是:這是畫的嗎?怎那麼像工筆國畫?
孫郡的照片的確很難定位:是拍的,但每張都洗成黑白再用手工慢慢著色,之後再掃描進電腦,用photoshop做出如絲絹紙卷的質感,等如擬工筆畫的風韻.
他也從不搞合成,照片中每樣物事都是真實存在於拍照場景的;背景中的時令、花卉、擺設、一草一木等也講究絕對真實;比方他拍以男色與花為主題的《百花錄》專輯,就整整磨了四年還拍不到一半,
因為每拍一種幾乎就要花費一個月時間。
他說:「最難的是找到人和花之間的共同氣質,不能隨便拉個人和一枝花過來就拍了。這個花開的時候,那個人就得剛好出現在它面前,謝了,就只能再等一年。」
如此牛,難怪作品醒目!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