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與氛圍*

維多利亞時代(1850-1890)是以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十九世紀後半葉來界分---這是大不列顛帝國發展至最顛峰的太平盛世,

也是工業革命與殖民主義帶動國力壯大/社會進展,乃至盛極而衰/負作用猙獰反撲的一個臨界點.



這時期,相對於大英帝國的襲捲全球----位在東方的大清帝國卻像隻垂亡巨龍奄奄一息....



總之,大清帝國與大不列顛這兩個一舊一新帝國交會在十九世紀的電光石火間-----居然是一幅際遇懸殊的畫面:

兩大帝國同樣是牝雞司晨/同樣是霸氣蓋世的英雌領袖群倫.

但這邊的慈禧太后----像是錦繡千金淪為一級貧戶----不僅尊嚴掃地---甚且人財全失/只餘祖業一空殼.

另一邊則是維多利亞女皇----像是貴冑門弟又加官進爵----不僅財帛添喜,禮物尚且錦上添花地納個不停......

總之,當年的中土烽煙蔽空;而英倫則歡聲震天/金銀滿地-----日不落帝國四面八方湧回的財富簡直擠爆了倫敦。



據估計,在維多利亞時代最鼎盛期-----大英帝國的國土占據全球四分之一,財政總收入居然超過全球各國的總合!!

於是,在英國如日中天的時代,某種特殊的時代產物----維多利亞小說遂應運而生.



狄更斯/布朗特/哈代.....這些英國文學史上赫赫名士於這時期接連不斷湧現.......

而簡愛/雙城記/孤雛淚/咆哮山莊/荒涼山莊/遠大前程/塊肉餘生錄....這類口碑盈庭的巨著,紛紛誕生於此刻,自是不為無因。



維多利亞小說如此突顯於英史,一方面是因為有錢有閒階層大增----願意慷慨解囊來贊助作家者自是不乏其人----因而創作者衣食無憂/放膽行事....

而一方面,也因這時期劇烈的社會變動-----源源不絕地供應了小說家無盡而豐富的素材。

尤以社會題材為然----蓋殖民帝國搜括了全球財富,造就了貴族階層的富上加富,而攀附寄生的商賈相關人士也同蒙其利/湧現無數暴發戶....

卻也在聚斂的過程中,向下擠壓/製造了難以數計的貧窮人口.

首都倫敦儼如一座輝煌壯麗的金字塔:在金字塔頂端,是向來穿金戴銀的貴族;在貴族下面,是藤附其上的暴發戶.

在暴發戶下面,是被工業革命全面動員卻又被隨用即棄的工人階級.

而壓在金字塔最底層而難以翻身的苟存者----包括貧民區的原住民/弱勢外籍移民....但絕大部份則是棄農從工而被層層剝削無以翻身的窮人。

當時住在倫敦的馬克斯目睹金字塔上下觸目驚心的壓迫慘況,因而半帶忿恨半泣血地寫下對於資本主義的通篇批判,更發想了對共產社會完全不切實際的幻夢。

革命理論家想入非非,小說家也不約而同地異想天開。他們編造離奇的情節,彷彿只有最荒唐的想像才可以壓制對這萬惡之都的鬱念,才可以光復美好的舊城讓之重放光明......

維多利亞小說因此以匪夷所思的情節著稱於世:小說裡,貧童變巨富;流氓變紳士;生活無望的弱女奇蹟般地被拯救;淪為小偷的孤兒居然於法庭認親歸宗;眾人嫌憎的守財奴藉鬼神開導而一夕悔悟等等......

但最常套用的公式:則是有權有勢的上等人因故偶救寒微主人翁的奇譚.

維多利亞小說很愛呈現貧富對峙,富人操控窮人的階層意識;但其目的反在刻意鋪陳以後兩個階層的強烈逆轉.

因為那個時代充斥各種矛盾-----各式各樣的矛盾強烈衝撞社會,撞出無數縫隙,也變相創造了過去難以想像的各種匪夷所思新機會...



上下遙對的矛盾關係甚至因此劇烈逆轉.



也即窮人突然發跡,轉而騎在際遇轉為不順的富人頭上。換言之,"上層的世界"不一定穩坐優勢位置,

而"下層的世界"極可能翻身.



(堪稱維多利亞小説旗手的狄更斯可能是最慣性/也最有手腕玩弄這公式的個中能手, 譬如"遠大前程"中那個黏滑似蛇的書記由卑微轉高調;

譬如"塊肉餘生錄"的紈絝學長由人中之龍墮落紅塵.)



維多利亞小說最波濤洶湧的暗流,就是隱而未發的"下層世界"與上流社會的激抗與對比.

這可由幾個現象一一對照:

一.婚約:在維多利亞小說的世界,一夫一妻是主流/雄踞社會上層,四處飄蕩的畸零人和無以婚嫁的女子即屈居人下.

二.性情:上流社會以習定俗成的理性與情感是尚,而瘋狂/偏執/暴戾/迷信...這類脫離常軌的非理性作為,則沉積於下流社會-----維多利亞小說充滿了瘋子/罪犯/監牢/收容所/療養院,並且算命/卜卦流行不絕/鬱迷難解;

三.家庭:幸福的家居生活固乃上流社會的常態,而流離"孤兒"──這維多利亞小說迷戀的角色典型──就是下層泊泊不絕的潛流,暗中侵蝕著上層龐然的架構;

四.愛與性:若正常的性生活附著於婚姻---依社會認可的軌道運轉;而放縱的性生活──從性派對/地下情....到蓬勃的私娼市場──就龐然無匹地埋藏於幽深底層,構成維多利亞時代少為人知但十足駭人的森羅怪象.

(維多利亞時代有史上最多的教堂/最頻繁的宗教活動;而妓院和妓女之多卻也破了歷史紀錄)



也就是說:猛掀開當時倫敦的金粉表面,那其下的猙獰世界髒不可聞-----下層世界的窮人,瘋子,孤兒,色情狂,殺人犯,同性癖蜂擁成群/亂流蠕動。



簡言之:倫敦就是由一片陰暗世界中浮起的空中樓閣----表面華麗燦爛,而其下,則是深不見底/又奔滑滾動的黑泥沼---若無調節機構---必然崩潰.



也就是說:維多利亞時期乍看平靜但實質充滿各式各樣的矛盾關係,若非透過一群有心人的積極努力,在各項社會機制上安置了緩衝兩者緊張關係的無數個安全氣囊,

則維多利亞時期勢必於十九世紀中葉即提早崩潰而非又勉強撐至下一世紀了....

"公民社會"就是這種安全氣囊之其一:這包括社會機構以及各式慈善活動.

以孤兒為例:處於下位的孤兒,若無妥善安撫---即可能長成非法之徒---惡跡蔓延/大肆衝撞上流社會---於是就有孤兒院之調整機制---像氣囊般吸納這可能的叛動壓力.

而療養院收容社會邊緣人;工會吸引憤怒青年;劇院等娛樂機制招徠生活無聊的老百姓;豪門大戶雇用無依女子當家庭教師兼遊伴....

甚至算命師裝神弄鬼向貴婦撈錢這類社會怪象也參上一角....



維多利亞小說----事實上正是這類調節機構的最紅牌要角-----提供弱勢族群的遐想空間/發洩其不平....



於是乎,靠這些社會機構和活動的空氣閥機能夾在壓迫人的上流社會和受壓迫的下層人民之間,上與下之間不至於直接摩擦/暴發衝突...

維多利亞時代也才大致保持半世紀的穩定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景堂 的頭像
    大景堂

    大景堂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