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圓光寺 在十牛之庭流連忘返》

京都洛北的曼殊院道頗具意趣:幽靜的石板路一路延伸得老長....
西側有叡電鐵道縱切而過/自成一方小小熱鬧但頗僻遠的電車生活圈(以台北標準大概可說是荒郊野外了,但居然可養活規模不小/品味比誠品只高不低的惠文社書店).
東側則由南北向的川端通劃出山腳邊的另一片幽宅錯落的別墅區;洛北的攬勝名所便集中在空曠幽靜的東側:一乘寺 曼殊院 詩仙堂 金福寺 修學院離宮等等都群聚於此....

圓光寺座落在詩仙堂往曼殊院的半途中,寺門有些不太起眼,乍看一眼以為沒啥來歷的小寺,一不留意就錯過了(我在十一年前便是如此,猶豫了片刻終沒邁入)

也幸好此回能躬逢其盛,才知此寺居然頗有唐詩意境,而且造景高低起伏/幽迴有致,可說各方面猶勝左鄰右舍/名氣更盛的詩仙堂及曼殊院.

總之,此寺太引人入勝,令我忍不住連來兩趟:因為首回來時楓葉仍青綠,迴遊數匝/有點意猶未盡,不免想:若楓葉全見頃時再來,到時庭園一片五色斑爛,不知會有何等媚絕艷絕,於是隔了一週,又巴巴地跑來....

bingo!果然如夢如幻.尤其其主殿前的《十牛之庭》一旦楓葉轉黃轉澄,立時成一大片有層次/有景深/枝葉招展/佈局相呼應的奇木世界,其深幽之美難以言宣....

其實,除庭園之勝外,此寺還另有一大驚奇;那是在圓光寺後山頂的一座小墓,我初來時見墓邊立一木牌,標明此乃德川家康墓,看了當堂一驚....

一來我知道東京近郊日光的東照宮是眾所皆知的家康埋骨所,怎這裡又冒出一座?(另一驚是這墓怎如此小巧而樸拙,完全與這一代梟雄合襯的氣派與堂皇沾不著邊?)

去大阪書店一查,才知圓光寺只埋了家康的牙齒,象徵了他與圓光寺千絲萬縷的聯繫:因圓光寺本就是家康一手開創的寺院;他也藉此寺印書/辦校/推廣佛法/傳播儒家文化,等如家康特許的文化傳播機構...

無怪乎他會心有所繫,特意又遺願另築一骨塚了.

令和元年的賞楓行一路看過不少美景,若硬要比拚哪個寺院最勝(扣除兩座皇家園林和仙氣飄飄的善峰寺不計),我個人最偏愛三千院與圓光寺.

這麼說好了,若說三千院特有某種遺世獨立般的冷幽美感,圓光寺就有種如詩般淡雅怡人,既有大片清幽竹林,又有綠波柳浪的池泉風光,說此寺頗具唐宋韻致,倒也幾分彷彿了.......

至於寺內最值一觀的園景當屬大殿前的《十牛之庭》和枯山水庭《奔龍庭》,另外,瑞雲閣所藏的日本最古老木製印刷活字組是國寶、而登後山頂俯覽洛北大遠景就屬賞心悅目的附帶享受了.

《十牛之庭》,據云是以禪宗經籍所載的《十牛圖》為本,在池泉回遊式庭園上,將牧童逐牛而戲的種種姿態以植栽的形狀及佈局予以寓意呈現,包括池塘 竹林 後山及寺內外風景,皆在一體設計之內...

而圓光寺的這座奔龍庭,以京都諸多枯山水相較一比,算是頗具象而有造型美的,若時間夠悠閒,大可一一比對其龍頭 龍尾各部位之神似程度,或是酖想雲朵閃電等各種意喻之所指...頗有意思!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京都. 西山 .善峰寺 》
善峰寺是始建於1029年的千年古寺,屬日本佛教天台宗,位在在京都盆地的西緣小山上.
(西山共有三座天台宗古寺,其中,靠長岡那頭的光明寺也是以楓景聞名,上回我貼過,確實是五光十色/絕美炫爛...sony曾在此拍過電視廣告,在台灣因此有些知名度;所以台灣賞楓客也絡繹不絕.)

話說回來,此寺離城真有些遠,由京都市中心過來需一小時以上,若由大阪過來,在阪急線的小站東日向站搭小巴也需再加個半小時,也因此,遊客不多,會跟你搶這世外桃源般的絕景,通常就只有與你同車的十來位乘客而已.....

六年前,有聽聞此寺乃賞櫻勝地,但一時沒排入行程,卻挑了深秋來,原本只是拍遍城內各類型的楓名所,想說換個不同類型的山寺調劑一下,卻沒想此寺楓景之超塵脫俗,真有種隱世獨立的清幽絕美,不由直呼不枉一番車馬勞頓!

不過,若來此衣物切記穿足;我剛到時十時許,滿山日光輝耀宛如小陽春,渾不覺此地會忽起陰寒若斯,總之,一過中午,陽光歛盡/秋風四起,又飄起微雨,溫度少說一降十度,這便吃足山寺迎風面的冰寒滋味了,簡直一路打寒顫抖著下山.

上郊山賞楓,備多禦寒真乃要務.


;連胃也些許感小恙,這回行程大概就這天有略感水土不服了...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京都 宇治 平等院鳳凰堂》
談到宇治的平等院(鳳凰堂),自不能不提日本的平安時代(1794年-1192年,即遷都平安京"京都"始,至鎌倉幕府開府止);以及在這其間操控朝政三百多年的藤原家族.

藤原之所以能牢牢掌控政權三世紀是靠三絕招:

一.與天皇聯姻,讓外孫繼任天皇,自己當攝政王(將這招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就是藤原道長,四女,三皇后一太子妃,生了三個天皇)。

二.鼓吹佛教思想,慫恿天皇出家,好順理成章接管政務.

三.以政謀錢,再分財籠絡朝臣,勢力盤踞深固,(不用說,藤原家族一個比一個奢富,故有餘裕吟風詠月/文風鼎盛,比如藤原道長有首和歌「この世をばわが世とぞ思ふ 望月の欠けたることもなしと思へば」很有意思,中文意為:"此時即我世,如月滿無缺"。
既是志得意滿也頗有幾分存在主義哲思,無怪乎父子二人對死後世界有所執迷...另外,紫式部既出身藤原家族,也曾任皇后女官,都與道長有極深繫絆(有人更說紫式部就是道長情婦)。

藤原道長乃藤原家族盛極之顛(此人不簡單,也是由藤原家族中殺翻天才冒出頭),以致其子藤原賴通接班後,當名與利都到達某種無以上之的雲端後,便深刻感到一種繁華易逝的恐懼,不免對死後的極樂淨土存有若干想望...

華麗無匹的平等院便是以賴通對他死後夢幻家園的美好想像中給催生了,但實際上建造過程卻是苦難無數的...

當時的近畿正處大飢荒中,但賴通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仍徵勞役/大興土木,以致於工程中傷亡者頗眾;據說後來於整建時,還屢屢發現工人於牆尾壁角憤恨不甘的塗鴉...
也就是說,藤原賴通殷盼來世存身的"極樂淨土',對當時被當奴工的老百姓而言卻是披災之地了!

常在京都行走,屢屢有種感觸,譬如前一分鐘還走在鹽小路通那窄小如矮巷的小小街坊裡,忽一個轉角,嘩!比例非比尋常地極度放大,就是如三十三間堂這種龐大無匹的巨寺...大得令你瞠目結舌.

然而這種龐然大寺絕不少見,隨便一數至少幾十座,每個都大到可驚怖程度;不由想:平安朝的日本國力有如此強,能說蓋就蓋/到處營造這麼龐巨的建設嗎?

翻翻平等院(以及銀閣寺等..)的慘史,答案也許可由這一角度切入...

話說回來,屹立千年之久的世界遺產之一的鳳凰堂,確實是一座意象與形式嵌合得超凡脫俗的美築.

堂前有池/堂在池中;如同一座海中之島。

學者有兩種詮釋:
一,是死亡意象,效古墳引水為溝,可看做是對亡者的守護,代表了越界即是現世終點.
二,是淨土,堂前的水是無垠大海,堂即島,是蓬萊仙島,靈魂的最終安息地,也是來世起點.

鳳凰堂也是京都諸寺中最講究左右對稱的,諒必有幾分來自中土的傳承;此堂最美就是在輕盈勻淨的架構,屋瓦廊柱纖小收細,就更比京都城內那些骨架碩大/陽剛氣的大寺更多了幾分婉約美,一派輕柔幽雅,由每個角度都好看!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山崎豐子 .不毛地帶 .令和元年二訪三千院》
 
2008年首回去京都賞楓時,還曾認真去請教登山用品店,問說深秋時節去京都該怎穿?
店家建議是:下半身一條排濕的化纖保暖底褲,外罩防風厚長褲;上半身則是保暖內衣,再加防風排濕上衣,最外面套上有goretex塗層的鴨絨長大衣.
 
當時不是太懂,只好照方採購,其實這類純登山的裝備用來套用賞楓行徒增笨重臃腫而已,但向來怕冷,也只能如此了....
 
果真,抵埠第一天便很峭寒,午三點到旅店放好行李,匆匆趕去東本願寺看遠近馳名的銀杏林,全套冬裝全罩上,寒風一吹仍然凍得直發抖,頗慶幸還好有帶齊裝備,至少能稍擋一二...
沒想,隔天一大早,更冷,居然是零下兩度.
 
這回問題就來了,我傻傻地跟旅店借了單車上路往南禪寺方向前進,很慘,冷得緊,我手套耳罩所有衣物全掛上差堪擋住寒意,偏偏這一路都是上坡
踩得快沒氣,腳酸不止又一面冒汗,真有些進退維谷:脫大衣太冷,不脫卻又大汗滾滾流出,這時便徹底翻悔,不該騎車遊京都了....
 
後來,放棄騎車,也才摸清楚深秋的京都是早上十點多才出太陽,到時氣溫便回暖個五六度,其實也不會太冷,遂也沒如抵埠那幾天一般每天全副武裝!
 
去三千院那天,便是因這種輕忽的態度遭了大罪;在山上凍了個半死;幾乎像逃難般半途就滾下山了.
 
話說那天出發時還暖陽高照,於是很放心地不穿大衣只著了薄外套,沒想車抵洛北山上,氣溫立刻涼了下來,更糟的是行抵三千院的半途居然驟雨不止,而且冰涼無比;我急忙躲入三千院,這時不免叫苦不迭.
因為入京都寺院大殿例必是需脫鞋的,院方給個塑膠袋,你就將鞋塞入,然後掛著袋子一路前行...
 
說實話,小時也是住過和式老屋的,印象中從不覺得穿襪踩在木地板有多冷,但三千院的木地板怎凍成那樣真是前所未有,總之,一路走一路抖,完全忘了去留意三千院的庭園竟然是那麼美
(這是隔了十一年後的上個月重遊,超好運,遇著一個艷陽天才驚喜發現的).到後來實在冷到受不了,決定臨陣退卻,大原此行便此敗興而歸....
 
回台後沒多久,剛好日劇《不毛地帶》dvd上市,看完方知原來大原的三千院與寶泉院正是此劇的主景之一;也才知三千院古往今來即乃京都著名出奇嚴格的苦修所;能在此修行成功,即夠格接任寺院的住持.
 
到底三千院修行嚴酷到何等程度呢?不毛地帶有頗詳盡的鋪陳,而最生死交關的,即是在修行最後一程必須在最嚴寒的雪天,不帶食物獨自入山而能存活出山,才算修畢.
 
總之,還只深秋,光下冷雨就凍成這樣,大可想像入冬後的三千院是嚴冰封境/大雪不止,說有多冷就多冷了.....
 
《不毛地帶》前半部是講關東軍以壹岐正(唐澤壽明飾)為首的一群關東軍參謀精英在遭蘇俄俘虜後,被擄往西伯利亞苦役十年後掙扎逃出的過程,而後半部則敘述主角等擅用其從軍時當參謀的智計轉為商戰,成為日本經濟復興功臣的精彩故事.
  
日劇是皇皇十七集,唐澤壽明演主角,而秋津千里(小雪飾)則是與其纏戀二十年的紅粉知己,至於三千院之所以會入主景,是因千里的兄長秋津清輝是在大原苦修的和尚,原先也是軍人,因頓悟而入空門,對唐澤的逆境反擊頗有啟發...
 
山崎豐子的原著小說更是厚厚三大本,但卻是(讓人忘寢廢食般的)極好看;先看了日劇,繼之小說後,更不免興致勃勃地想重遊大原,這回終得如願!(而且整天陽光煦照,好像特意補償我上回敗興而歸)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廉惠勒1936年雋作:dodsworth 孔雀夫人》

威廉.惠勒就像是十項全能型的導演能手,既能拍《賓漢》那種場面浩瀚/千軍萬馬的宮闈巨片;也能導《desperate hour》綁匪擄人之陰霾密佈/手法前衛的驚悚劇。

至於如''《羅馬假期》之類輕柔淡雅的文藝片.詩意婉約別具一格的西部片《錦繡大地》等等更是不在話下.簡直似好萊塢的千手觀音,各式類型片都玩轉自如而遊刃有餘。

但一一回味其昔日名作,WYLER的電影也未必無駁雜之處......

我個人覺得惠勒最拿手的撒手鐗,卻是那類小場面的文藝戲:細膩緩柔/入木三分;非常富古典情調,更極其深刻與警醒。
(比如他與貝蒂戴維斯熱戀期合拍的愛情三部曲;''香笺淚、小狐裡和紅衫淚痕)

這部1936年''孔雀夫人"(DODWORTH),就是惠勒最早期的雋品,也是最入木三分的文藝片傑作之一.片子非常深邃幽微,光是把劇情講清楚就得大費周章更不消其中還有人物心理變化的千迴百折。

因為須一一敘明其深度所在所以鋪敘頗多細節(非如此難以道盡其微妙處),文長,有興趣者方往下看。.
電影改編自百老匯的舞臺劇(戲則由辛克萊的同名小說轉來)領銜的是原劇的常川男角WALTER HUSTON (就是巨導約翰 休斯頓的尊翁,他因此片獲頒當年的紐約影評人協會大獎,奧斯卡則於極大聲勢中落馬)。

他演白手起家的汽車大亨SAM DODWORTH,年過中年/而雄心不減,但結褵多年的愛妻早已懷著欲一償夫妻共遊天下之心思而逼其退休;於是不得不出清公司而引退。

夫婦的生活一向平靜無波,但長年相夫教子的妻子FRAN心裡暗礁密佈,其實早已幾番翻湧了脫身思變的波濤.....

於是即將束裝歐遊的前夕:FRAN豔妝華服/風采逼人地興奮待發,而SAM邋遢衣裝/意興闌珊的一番鮮明對比,預示了老夫/少妻、安渡餘生/與奮起新生活的兩種不同心態的嚴重衝突.....終致落得了歐遊過後,兩人竟此勞燕分飛的結局。

在這之前兩人一主外/一安內,交集不多----倒也相敬如賓。

最主要的是,他乃一貫樸拙的君子人,對身畔愛妻既是全然信任,也少花心思於留意枕邊女子千迴百轉的心思,當然更無絲毫醒覺妻子此番計較之深沉用心與自私盤算。

她呢?原先一力鼓吹丈夫退下職場,與其說是為他,倒不如說是自我私心的考量,她早已厭倦操持家務的種種勞頓,一心一意想藉助這番遠遊尋得一方透氣的新天地。

於是乎,一旦脫離了家庭主婦的常軌,甫登上赴歐的油輪,頓如脫韁野馬,一心一意欲追回她為夫為兒犧牲的過往青春。.
不旋踵,像隻花蝴蝶,於郵輪上到處花枝招展的FRAN,果然第一時間吸引來一名獵豔老手,這登徒子(大衛.尼文演來頗為傳神)手段果然老辣,完全看穿她那欲拒還迎/既憂且喜的心態,幾番挑逗眼看就要上手...

幸好男的見獵物輕投羅網,不免得了便宜又賣乖地出聲譏刺,這幾句冷言冷語不經意地戳中了FRAN殘存的羞恥心/色急徐娘的心虛...遂以她惱羞成怒的一記耳光還擊....雙方撕臉。

但這番豔遇不啻像是提前引發的觸媒,啟蒙了她解放的心思.....於是於接下來往法奧瑞義的一連串旅程,她手段愈發俐落.熱切回應對之殷勤挑逗的歐陸諸公子....而魯鈍的丈夫始終蒙在鼓裡。

於是乎,兩人間的疏離與輕蔑,隨滯歐的時日愈拖愈久而愈演愈烈.....直至丈夫如夢初醒,忽然發現她於他短暫還鄉的空檔,居然與其法國情人於瑞士某別莊公開雙宿雙飛,方起了決裂!

SAM畢竟不笨,正如前述,他渾然不覺其妻的風流韻事,全然於基於對愛妻的徹底信任,於是在看穿其妻之欺罔的當刻,立即兼程趕回歐陸,並同時了掌握其妻出軌的證據.接著以果斷的手腕找來了法國情夫三人當面對質。

他一開始完全沒存切斷情緣的念頭,畢竟多年的夫妻情義,更何況他始終辨不清這多年枕邊女子真正心思...

於是他採取的一連串措施只冀望能破鏡重圓,便強自按捺被叛的屈辱,最後迫使情夫退出,愛妻重回懷抱.法國情夫原只好玩心態,如今既已惹出禍端就此知趣退讓。

但最難逆料地卻是女方那善變難迴的心意....總之,其妻乍然間進退失據,遂權且虛與委蛇勉強答應復合,但還貪慕歐陸風華的她仍不願隨夫返美。

(這一路上,她已自視為已薰染歐陸風華的仕女貴婦,而丈夫則始終是那粗鄙無文的鄉野老漢)。

男女心思南轅北轍,則兩人的復合其前程不問可知,於是乎兩人剛由花都徙往維也納,她隨即又搭上了一名奧地利男爵,這回夾著男爵強烈求婚意願的後盾,於是女方迅速下手為強,在丈夫某回又發覺她與情夫深夜私語後索性翻臉....自求別去!!堅決切離的姿勢極其斬絕。

對SAM來說,這打擊是既深且鉅,既已苦心吞嚥這裂痕累累的婚姻,而相識多年的愛妻卻一再輕蔑/連番叛離....

他自覺無顏返鄉,遂流放於歐陸數月,希望寄身異鄉游魂來化解心中的情傷。

可幸,就在SAM倦無可倦地漫步那不勒斯的某天,不期而遇地重逢了初旅歐時在郵輪偶識的某寡婦,由威斯康辛徙居義大利的C夫人(Mary Astor飾)。

相對於前妻渾身曝露的淺薄/虛榮/反覆/和狡獪的污濁氣息,C夫人性格上呈現的卻是另一番鮮明清新的對比:
她開朗平和,周身上下透著一番洞澈世情的閒適與慵懶,再和那不勒斯山光水色相互呼應一瞬間當即吸引了一身疲憊的SAM...

而另一樁隱而未顯的底蘊,或許更是主宰了兩人遇合的要素.也即,c夫人初識於他仍與其妻鶼鰈情深的首途,其後三人共赴巴黎,也唯有她以女性的直覺首先發覺其妻的出牆蠢動.遂以過來人身份警示她勿輕蹈越界....

也就是這種全程親睹sam夫妻關係,由小小隙縫直至潰堤奔散所起的巨大同情,更有幾分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感傷......於是加速拉近了距離,兩人隨即同居於C夫人賃居的別墅過起難得雲淡風輕的歲月。.

但一波剛平,另波復起.在維也納待婚的前妻,她殷盼的一場完美婚禮未必如預期如意,致命傷,則是她徐娘將老的年歲。

男爵的母親出手攔阻(演這戲的MARIA OUSPENSKAYA有一個精妙已絕的華麗出場)用她世故已極/一招立斃的手腕,冷然不留情的一句:"吾兒乃貴冑,汝如此高齡何能傳宗接代?!"令她當堂死心----斷了高攀貴族的奢念。

既然後路已斷,她可又見風轉舵,這時又想起了遁居那不勒斯的前夫,於是奪命連環扣企圖找到SAM再續前緣......

這片子餘韻邈邈/耐人尋味之處,就是編導精妙轉闤的收尾動作:倒底SAM會恩至義盡完續多年情緣?還是一刀兩切別臉他去?

在此且賣個關子,只能說只有文武兼資/有一定詩書根底的上一代巨導如WILLIAM WYLER之流,方具備這類細膩婉約/人情練達的功力,將一個或許有些陳套的題材拍得絲絲入扣/動人已極....

這片雖改編自舞台劇,有其結構謹嚴/演技功架完足的先天優質,但wyler添加幾場電影感十足的對照畫面,令這部宛如婚姻現形記的變質過程更顯層次演化/栩栩如生,就更見導演的功力了。

這幾場連環相扣/互成對映的戲;且摘如下:

其一,是夫妻倆歐遊前於寢室的閒聊,只見只著底褲的丈夫,一面閒語/一面邁著瘦腿來回走動.而其妻則半裸換衫/隨口搭話,完全是一幅親暱夫妻私密以共的閨中常景。

其二,則畫面跳躍到dodworth察覺其妻有變,兼程趕回巴黎的那場戲,妻子見了睽違多日的先生,脫口而出的卻是冷淡幾句:"她已加訂了別的房間";明示她已有分飛之意,連與他同房都不肯了...

其三,維也納之行,當她決定情歸男爵的當夜,dodworth偶敲其門,以為男爵復返的她驚喜開門....迅即驚惶地遮胸/掩入,連只小露肌膚的睡衫身形都不許他看,幾乎心理/生理上當丈夫是一分親暱皆不許的陌生人了。

這類微妙/富層次/高意涵的對映場景,看似細瑣實則極其高妙,若非洞悉女人心之隱密幽微的過來人,還真難以鋪陳地如此細密與傳神...總之,類似這類可信細節在全片既無所不在/處處完足,自是充分架構起一幕幕逼真氛圍。

令此片過目難忘....

也無怪乎,美國名影評EBERT會將此片列入其影史百大名片榜單。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