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歌雜談

演歌是明治/大正年間西潮澎湃之際,因民權運動而擦撞出的音樂形式──或可說是日本現代化進展中衍生的副產品。

事緣於明治後期初萌的民權風潮中,鼓吹自由民權的集會活動屢受政府彈壓──文宣抄沒/會場封禁....

民權志士遂想出變通的宣傳方式以唱代講──在各街頭以所謂『壯士節』的表演方式招攬支持群眾。



"演歌",顧名思義,就是:"演說之歌"。



這樣一種政治色彩揮之不去的歌唱形式.後來是如何脫胎換骨變成市井小民琅琅上口的流行小曲,真是說來話長....

這可能與壯士節表演盡是在街頭市坊,而收聽群眾來自四面八方/背景各異不無關鍵──

演歌師為吸納五教九流的群眾自不得不引入庶民瑣感/冀取共鳴...

而甲午戰爭後,壯士節之演歌師大舉加入了學生隊伍──更進一步引納了男女情事的新內容...

於是乎『書生節』『演歌師』遂成時髦名詞....再加上此時隨日帝國侵略擴張的節節勝利/政治氣候轉趨極權化──

演歌由硬轉軟遂勢不可免.....

演歌遷變成吟風歌月、感傷惆悵的『豔歌』或『怨歌』的今貌,而後更溶匯成大眾歌謠的主流,大約是在十九世紀末。

也就是說:大正、昭和及平成共三年號的二十世紀的東洋流行歌曲,大體都可以演歌概稱。

(至於1970s後,受搖滾樂影響出現的新音樂大是迥異當另做別論。)



演歌最早以藝術型態發表,而歌譜以商業形式發行都首發於京都。

隨後身兼民權鬥士及表演人士雙重身份的"武士芝居團"移演東京,才帶動了關東演出活動的風潮,這是1889-1891年間的史事,

也就是說演歌的歷史少說也橫亙了一整個世紀──在此就先談談它幾個較明顯的特質:



◎ 一.演歌雖具獨一無二的東洋情趣,但早期即已東西融合──它的旋律采『ヨナ抜き音階』即缺四七音階的譜法。

因為明治時期引入西方的音樂,日人是採折衷方式DO RE MI用「ヒフミ」訓讀的形式表示;

配器參考民謠、古琴、三味線等東洋傳統元素掐東補西/遂構成以西樂為表而東洋風情則飄乎其上的異趣....;

尤其至二戰前後,演歌則甚至以西方樂器為主幹,而基調依然屹立不搖....

◎ 二.『哀』與『愁』乃演歌的骨中之髓。

實質上這也是日本文化的核心,由上古文學的萬葉集至源氏物語,乃至川端文學這一脈相通的──

以哀為至美/以愁為心緒之極致昇華的美學觀/人生看法,由演歌歌詞/曲趣呈現淋漓盡致.....

◎ 三.『涙』、『雨』、『雪』、『酒』、『港』、『驛』、『泣』、『別』乃演歌的KEY WORDS。

這是由哀延伸而來──東洋人敏銳多感心思對人情的重視/對離別的不忍....因而時時為天候變化/離別之場所深所垂觸...

◎ 四.見小不觀大/文藝脫離政治與現實的幻離感

演歌往往以敏銳放大的直覺去鋪陳身畔事物的感懷──範圍既狹窄又私己,可說完全繞著『我』打轉....

嚴重缺乏審視社會與政治的廣闊視野;也就是說演歌中『歌以載道』這理念蹤跡全無.....

(筆者因此常笑說:演歌通常只繫意兩人──我──以及愛人;因此偶而發現演歌居然也談母親──如山口百惠的"秋櫻",自不得畛愛有加了...)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孤女的願望』與『花笠道中』



五○年代,『孤女的願望』這首台灣歌謠響遍大街小巷,堪稱是那個時代最醒目且具象徵意義的流行曲。

那是台灣剛藉美援站穩腳步,並摸索著靠加工業帶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年代....農村的失學貧苦勞動者因此大舉流動──

紛紛湧往人生地不熟的各大都會,盼望靠努力打拚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當時,台灣物資匱乏,生活普遍困頓,單靠做工幫傭收入實屬微薄──但那一整代的工僕階層踏實認命/咬牙茹苦撐了下來──

只因為對未來懷抱了宛若睹及隧道微光的希望。而當時的社會倒也活力蓬勃/機會遍地,的確令底層下民普存"愛拼就會贏"的拼搏意識....

但縱然如此──一大部份埋身於暗無天日/污濁吵雜之工廠──幾乎終年無休的那些悲苦小學徒/生產線女工,生活可想而知是既艱辛又孤寂....



「阮想要來去都市做著女工度日子」、「若是少錢也要忍耐三冬五冬,為將來為著幸福甘願受苦來活動」.....

──葉俊麟筆下如此剔透的心理摹繪,藉由陳芬蘭那情摯急切/無處不透著悲憐的稚嫩歌喉娓娓道來──

幾如那歌中孤女正於聆歌者耳畔聲聲求援般,絲絲摧人心肺...更不用說那幾百萬個感同身受的低層勞動群了!

筆者的童年也曾重疊於這歌流行時的歲月,那時我住居的南部小鎮──每個店頭幾乎都是全年無休的──

老闆學徒由早至晚埋頭苦幹的景象於今仍是印象猶新....

而家母經營著一家規模中等的製衣坊,身旁更不時活動著十幾個離鄉背井之姨姐的蹤跡──如今回想起來,

那些於遙遠歲月前,鎮日埋頭苦幹──收工後則擠睡於一間窄屋的女工身影,似乎也談不上有何娛樂休閒可言──

這──或也是此歌擊中心坎的目標群罷?!

話又說回來,那時的人雖困頓勞祿,但似乎總能苦中作樂/自尋排遣....

譬如入晚後,小鎮燈火闌珊的街道上盡是散步閒聊的人群....鋪席出凳/左鄰右舍大開龍門陣....

無所不在的收音機電台則聲聲入耳成那歲月的固定背景。



『孤女的願望』一曲和五○年代諸多台語名歌殊無二致──均取自東洋曲調。

原曲是美空雲雀所唱的電影『花笠道中』主題曲;這是一部古裝任俠電影。年方少艾的美空追隨片中的大俠遊走於江湖道上;

片中載歌載舞的風格倒像是部歌舞片型式的公路電影──片名『花笠道中』意即"戴著花斗笠的旅程";故而主題曲歌詞盡是吟風頌月的旅途記趣

倒未必有葉俊鱗新填詞那樣深刻的意趣與社會關懷.....

但日本於二戰慘敗後,東瀛全境瀰漫空前蕭索與悲觀──當時流行曲多少沾有幾許哀愁味的共通特質,不自覺也會牽動隱約的幽思

──就算是表面輕快者依然──筆者曾偶見及日本長者於回味此歌當年況味時,居然也有像我這類台灣人於回味『孤女的願望』的相同感觸

──雖然花笠道中原詞其實輕鬆許多....

我想這其中底蘊是來自此歌誕生的時代背景──蓋當時的東京正由凋敝中復起,大量鄉村人口匯聚這百舉待興的首都成了地鐵/高樓工事的廉價勞動者;

此日人身為離鄉眾工之其一,自不免將此歌觹刻於腦中那既酸又苦的回憶裡了.....



花笠道中

作詞 / 作曲 米山正夫



これこれ 石の地蔵さん



西へ行くのは こっちかえ



だまって居ては 判らない



ぽっかり浮かんだ 白い雲



何やらさみしい 旅の空



いとし殿御の こころの中は



雲におききと 言うのかえ



 

もしもし野田の 案山子さん



西へ行くのは こっちかえ



だまって居ては 判らない



蓮華たんぽぽ 華(はな)ざかり



何やらさみしい 旅の空



いとし殿御の こころの中は



風におききと 言うのかえ



 

さてさて 旅は遠いもの



田舎の道は つづくもの



流れて消える 白い雲



やがて蓮華も 散るだろう



いとし殿御と 花笠道中



せめて寄り添う 道の端



『孤女的願望』



作詞:葉俊麟 作曲:米山正夫





請借問播田的,田莊阿伯啊,

人塊講繁華都市,臺北對叨去,

阮就是無依偎,可憐的女兒,

自細漢就來離開,父母的身邊,

雖然無人替阮安排,將來代誌,

阮想欲來去都市,做著女工渡日子,

也通來安自慰自己,心內的稀微。

請借問路邊的,賣煙阿姐啊,

人塊講對面彼間工廠是不是

貼告示欲用人,阮想欲來去,

我看你猶原不是,幸福的女兒,

雖然無人替咱安排,將來代誌,

在世間總是著愛,自己打算卡合理,

青春是不通耽誤,人生的真義。

請借問門頭的,辦公阿伯啊,

人塊講這間工廠,有欲採用人,

阮雖然還少年,攏不知半項,

同情我地頭生疏,以外無希望,

假使少錢也著忍耐,三冬五冬,

為將來為著幸福,甘願受苦來活動,有一日總會得到,心情的輕鬆。



比對兩歌的詞語與曲思之契合實在不由驚歎葉俊麟改寫之高明──

許多人甚看輕由東瀛歌改編的台灣歌謠,但優秀詞人所能發揮的功力實不宜小歔──此即一例。



陳芬蘭原唱的此曲是1959年由高雄的亞洲唱片以黑膠唱片發行;當年銷量應是不小

(陳日進斗金之勁,令街坊不免因之眼紅──故而當年有個難辨真假的謠傳:

謂陳父的瀕倒鐵工廠居然因此轉危為安──也不知確否?!)但從古早到現在筆者倒從未親睹此黑膠現形過

幾十年來聽的都是收音機的窄頻聲響──直到1990年前後,買到亞洲唱片於小蔣的抑台鎮壓行動後憑倖存母帶新出的一系列cd....

才真正領略到當年文夏、紀露霞、鄭日清等昔日台語歌旗手的朗暢風采,也才確實能感受這『孤女的願望』的懇切哀鳴於更逼真的重現後有多動人!!

說實話.亞洲這批四十年前的老唱片,除了樂隊水準參差不齊,倒也擔得起發燒唱片之稱譽──歌聲既暖烘又飽滿──我猜應該是全套真空管配備的現場錄音

這一系列cd也有點像是音響系統的試金石──我發現越是複雜系統,或強調解析聲色者少有讚詞;而用英系喇叭或是古董號角又或偏好LP體系者則泰半叫好....

當然這總是題外話了,識者自知。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放柯錫杰那張爛照片在文首──覺得有些損害了我的格調....

選幾張jill greenberg的好照平衡一下。

又,最近正耽於研究jill的技法;那種大家豔稱的"shining look"說實話是大有技術難度....

她是在打燈時很注重rim light及髮光.

最常用技法是一,兩盞銀傘打相機左右側:相機上方補一ring light;以取得臉部的大閃光

二,被攝者上方以雷達罩直打讓髮光過曝強調閃閃發光之效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放柯錫杰那張爛照片在文首──覺得有些損害了我的格調....

選幾張jill greenberg的好照平衡一下。
又,最近正耽於研究jill的技法;那種大家豔稱的"shining look"說實話是大有技術難度....
她是在打燈時很注重rim light及髮光.
最常用技法是一,兩盞銀傘打相機左右側:相機上方補一ring light;以取得臉部的大閃光
二,被攝者上方以雷達罩直打讓髮光過曝強調閃閃發光之效
三,rim light是以閃燈反打白反射板取得大片緣光照亮臉部兩側
成相後再進photoshop以加圖層/大量unsharp mask後獲得....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