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RA TALK ] 無反勝單反?從相機發展史看,這只是遲早的事!

近年無反相機(Mirrorless)機多如雨後春筍,如今更已穩佔市場一席位。
回顧無反相機的發展過程,當中有不少創新構思相機也是曇花一現,就如菲林年代的Disc film、APS片幅,以至稱為橋樑相機(Bridge Camera)的便攝相機,浩浩蕩蕩出現,
但最後也是消聲匿跡。自2008年Olympus及Panasonic推出無反相機至今,無反相機歷經改良,而且有Sony的APS-C及135FF的加入,令無反相機與單鏡反光機並駕齊驅。

無反相機設計其實回歸基本

無反相機其實絕非新意,反而是回歸相機設計的基本,以數碼科技解決技術限制,與單鏡反光機平起平坐。談到無反相機,可追溯到1913年發明、首部135相機Ur-Leica,當時只屬試作品,然而相機外觀、已確立現代相機雛形。早期135相機並未採用反光鏡,鏡頭末端貼近快門,取景靠外置觀景器,及後增設鏡頭連動的取景測距器(Rangefinder),方便拍攝,後來統稱Rangefinder相機或簡稱RF相機。

RF相機之所以於60年代初讓路給SLR,原因在於RF相機不利配合遠攝鏡、而且取景視差SLR相機 Through the Lens 透過鏡頭取景,相比外置取景器,絕少視差,又可配合長焦距鏡頭使用。

對於新聞攝影記者,方便比一切重要,從60年代開始,SLR成為主流,RF相機漸漸沒落。90年代中期, 興起一陣自動化RF相機熱潮:
 例如日本京瓷(Kyocera)以Contax之名,推出G1及G2,配上自動對焦Carl Zeiss鏡頭群,同期亦有大量高級輕便相機出現:
 Konica Hexar、Nikon35Ti/28Ti、Minolta TC-1、Ricoh GR1系列等,當然還有Leica 的 M6,可見沒有反光鏡的相機一直存在吸引力,那究竟是甚麼?

除下無反相機的鏡頭,感光元件直接暴露眼前,又貼近鏡尾,換鏡都咪話唔驚!真的要小心翼翼,免得入塵,又或者刮花感光元件。其實無反光鏡相機鏡頭末端盡量貼近感光元件,
是基於光學設計及附合物理限制。於60年代前,廣角鏡頭只普遍於RF相機,例如Carl Zeiss的Biogon光學設計,鏡組末端深入機身,緊貼快門,那是達至更高影像質素的條件。

除此之外,於60年代初更出現直接改用RF鏡頭到SLR機用的「奇景」。
皆因當時技術限制,生產高質素SLR 用超廣角鏡頭異常困難,而攝影記者又急需使用SLR加超廣角鏡頭,辦法是直接將RF鏡改接環再套上SLR。
例如Nikon早年21mm鏡頭NIKKOR-O 2.1cmf/4,原為Nikon RF相機專用 S 接環,鏡組末端貼近菲林,所以使用時必需鎖上反光鏡 ,另配外罝取景器,是SLR使用超廣角鏡的折衷方案。

至60年代末,才配合電腦設計出SLR用廣角鏡,無須再鎖定反光鏡使用,可透過五稜鏡取景。亦有人指SLR反光鏡的輕微回彈,也會震鬆「相片」,令SLR的影像質素不及RF相機。
時至今日,部份攝影人相信「無反」鏡頭提供更高影像質素,從Leica M鏡頭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體積更輕巧是最大優點

於70年代或之後成長的一代,不少會以為相機原本就是「龐然大物」、反光鏡必然存在。
的確,當時頂級SLR,為方便專業用家使用,附設自動捲片器及不同測光觀景器。例如Nikon F2、F3,Canon F1、New F1等。
就算是目標業餘用家的Nikon Nikomat、Canon AE-1亦份量十足,連標準鏡隨時重達1公斤!

與此同時,各生產商亦繼續發售RF相機,但就以業餘用家為主,例如Canon Canonet系列、Minolta Himatic系列;而Minolta CL 及CLE則為少數仍於70、80年代生產的可換鏡RF相機。
RF相機配上標準鏡,外形明顯比SLR簡樸,在當時便顯得不夠專業,但其實DSLR的反光鏡及五稜鏡才是後來加上去。
如今無反相機縮短鏡頭與感光元件之間距離,令相機及鏡頭相比相同焦距的SLR鏡頭細小。騰出空間、降低重量、令相機「修身」成功,回歸自然「纖體」。

對焦速度不斷提升‧

初時無反相機使用對比度檢測 (Contrast Detection)對焦,相比DSLR 使用的相位偵察(CCD Phase Detection)對焦稍慢。
但如今無反相機已更注重專業用家,頂級的Sony A9甚至配備693 phase-detection AF點,再加 25 contrast-detection AF點,令無反相機可作極快速、準確對焦、完全媲美甚至超越DSLR。
除此之外,無反相機設計彷似RF相機,如Fujifilm X系列相機, 機身提供快門轉盤、鏡頭亦配光圈環,重塑經典手動菲林機外觀,復古之餘令人重拾基本攝影,就是直接調控光圈快門。

 取景自然真正Live View

菲林R F相機只局限用光學Rangefinder取景,並非透過攝像鏡頭,從而產生視差、使用長焦距鏡頭時難以作精確對焦。
但是無反相機將投射至感光元件的影像,傳送到LCD或電子取景器,效果與單鏡反光機相同。
如今電子取景器的解像度愈來愈高,提供近似光學取景器的清晰度,但是光學取景器能觀察景物實時變化,就是電子取景器更新率再高,亦難以比擬。
所以有無反相機生產商推出創新混合式取景器,令攝影師可切換光學與電子取景器,互補不足。綜觀各大生產商依然生產無反相機專用外置光學觀景器,可見光學觀景器仍有可用之處。

無反相機可成為主流

無反相機能否取代DSLR成為相機主流,早幾年本文在《DCphoto》原刊時 ,我們的作者當時說:談這個實在言之尚早,因為兩種相機各有優點。
但如今看來,無反相機已經對單反相機造成極大的威脅;無反相機刪減反光鏡,換來輕便機身,加上高質素鏡頭,便利拍攝精采相片。

回顧相機發展史,RF相機曾經出現的光輝歲月,如今這種昔日光輝已經借Mirrorless相機重現。
另一方面DSLR繼承菲林年代的鏡頭群,甚至可用早年手動鏡頭,對於講求通用性的專業攝影師來說,完全轉用新系統並非易事。
以現時形勢分析,無反相機各個陣營正積極迎合用家,推出更適用的相機。對於攝影人而言,當然期待有更多器材推出,方便拍攝特定題材。

 

(本文原刊DC PHOTO 06-2013 #144,2017年11月修訂)http://photo.popart.hk/newweb/archives/188842
http://photo.popart.hk/newweb/archives/18884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