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攝影技術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江凱維拍唐鳳》

昨日有朋友提到唐鳳曾拍過的某系列時尚照;以其高品質又登在東洋雜誌上,誤為是日本攝影師掌鏡.

但業內皆知這是年輕時尚攝影家江凱維的得意作.

拍照緣起乃江動念想拍唐,於是一時興起;就在twitter發文看是否能讓唐看見就接受他的邀約.

網傳唐神通廣大,謂:只需@唐鳳名,他就一定能蒐到並回信,江很天真,但實情未必那麼簡單,幸虧有同行知訊輾轉傳訊,終於讓唐得知,也即刻答應了,遂成就這場拍照美談.

江敢斗膽提議,自必對其技藝有幾分自信,而成果確實有高水平,令唐大表滿意而到處用,這回甚且飄洋過海,到廣告照水準當世數一數二的東瀛了.

由照論照,江的燈法確實老練,但手法一看便知是美國攝影家annie leivovitz愛用的單傘燈/柔光罩拍法,類似林布蘭光,是模仿高窗斜射光,有柔和暨特有立體感之效.
所以annie雖索天價,但燈法其實不複雜,通常是一隻瑞士profoto閃燈配一隻photek softlight柔光傘就上陣了.

但打法其實與習見的用燈架45度角正打入鏡者的拍法不同,而是將傘燈架高,平行於入鏡者頭頂略高處,將光打下.

另一個訣竅是不直打,而只是用傘緣的邊際光"拂"過入鏡者三分之一臉部,令呈由明至暗的漸層效果;這樣的打光法非常柔和又有層次感;所謂的江湖一點訣便此之謂.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2018 Vanity Fair Hollywood Portfolio: 12 Extraordinary Stars.

過往四分之一世紀,浮華世界雜誌於每年交替之際,均會推出群星團照當封面.入列諸星,不用說都是經該刊精挑細選的當年鋒頭最健的影視紅星.(等於是當紅巨星的歷史年鑑,25年下來每年哪位明星正在浪頭上隨翻一目了然).

2018年,VANITY FAIR照例請該刊的天后攝影師annie leibovitz出馬,共拍了Oprah Winfrey, Robert De Niro, Nicole Kidman, and Reese Witherspoon等十二位.
沒想不知是出刊倉促,還是leibovitz團隊一時疏忽,總之,本該鄭重其事的開年刊封面居然破天荒出錯,而且連三錯,有人多了一腳,有人多了一手,最後,還有個缺腿的.

拍張團體照怎會有如此匪夷所思的謬誤?一般不都是光線出錯,要不頂多沒對到焦,或是有人閉眼/肢體遭遮...;根本沒聽過會有多出一手一腳這種怪事?
這兩天中西報刊都把此事當笑談,可怪都沒人說出內行的解答:為何會憑空多出那些手腳?

答案得從annie leibovitz的作業方式說起:
她的VANITY FAIR年終照之所以赫赫有名,便來自於她打燈的獨門絕技;也就是說,她是以拍單人的打光方式來拍團體照.

首先,她會以設計圖擬定的擺姿請群星就位先拍一張做底圖的團體照.
接著眾人散開,她會一一請明星擺幾種姿態再個別拍獨照(為何多擺不同姿勢,是可依整體效果再微調;至於為何需再拍一次獨照,是因如此才可將燈效打到最美).
於是,等所有人都拍完獨照,再將每張獨照合成在最先已拍好底圖的原團體照上.

此回會出錯,正是因為調整過擺姿的獨照在疊上當底圖的團體照時,因位置/擺姿有變,而讓原拍團體照之多餘手腳露出,成了穿幫的大烏龍.

照理講,這張照片會經leibovitz團隊,修片的studio技師及vanity fair編輯群層層審視,絕不會沒被挑錯,可怪,不該錯的也出包了;最怪的是,已有媒體揭露,vanity fair官方居然還狡辯了好幾天.
被釘滿頭包,活該!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ghting is a game of light and shadows, drama is caused by shadows not light. That is exactly what most photographers failed to realize. If you’re stuck in a light setup, then stop, backtrack and start reducing the amount of light by taking away strobes, you’ll see an increase in shadows and perhaps the dramatic image you’re seeking.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萊塢明星照(英文說法:hollywood glomour photography of golden era)是泛稱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好萊塢明星宣傳照.
時間剛好與黑色電影(film noir)流行期重疊----基本上都是受了德奧表現主義劇場影響的產物.
(這兩者是有密切相關,但在此先聊前者.)

在傳媒全仰仗平面報刊的上世紀初,明星照的重要性遠非今日影迷所能想像---幾乎可這麼說:那些照片的重要性,甚至遠逾影片本身---是型塑明星魅力,甚至用以辨識影片風格與品質的唯一工具....

三O年代的大明星louise brooks(和葛麗泰嘉寶同期)這麼說:

"影迷追憶起明星的昔日印象,其實全來自電影的宣傳照,而不是影片本尊---比如我回憶起嘉寶時,我幾乎不記得她在影片中流連的倩影,卻腦海裡卻始終儁刻著她以幽秘眼神望向照相機的某張照片....
她就是照片裡的那個樣子----一張定照---永遠定格著!!"

好萊塢片廠對明星照的魅力與定位早有所知,也因此於一開始即聚焦於女明星;他们的精明盤算:是全力拉攏女性觀眾,因為:

"女性鍾愛的片子---男伴不得不跟來;而女生偏偏又最排斥那類只吸引男生的影片"

正因如此,好萊塢明星照其實不單純是劇照;好萊塢有一套制式手法,千方百計溶入各項流行要素:從華麗的社會時尚到最前衛的打扮,由各個角度來精心妝點女明星,以吸引女影迷的注目.

但一項莊重的前提則是:這一切的精巧設計必得建基於romantic這主題上.

米高梅的影片:一言以譬之:即是"ROMANCE".

作為明星照開山祖,不用說,它製作的明星照正是圍繞此訣的業界典型:GRETA GARBO/LILIAN GISH/JOAN CRAWFORD/NORMA SHEARERMARION DAVIES等大明星奇花異卉/大展光華的畫面....
即乃上世紀前葉新大陸最引人的景觀了.

這些照片於七八十年/乃至百年後的今日看來,不僅不退時,甚且有種光華四射的獨特魅力;簡言之,那是強烈個性與明星光環微妙揉合的化學效應!

而照片中以黑色電影手法所醞釀的戲劇性光影對比也起了特殊的作用.

當然,那時的照片都是用攝影史上最高規格的大底機(八乘十或十一乘十四玻璃底片);畫質如同剃刀般清晰剔透更是一大要素.

不過,那時的好萊塢片廠制活躍著一批如GEORGE HURREL/C.S.BULL/LASZLO WILLINGER乃至如RUTH HARRIET LOUISE這類創造力無比充沛的攝影巨匠,或許是更具關鍵的.

對照片,如同電影,我是抱持復古觀的.器材越進步,人文意涵卻相對倒退----五顏六色也未必比單純的灰黑色階能表達更多的情緒與感動.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景人像拍攝技巧     

(1)盡量挑選車水馬龍/燈火通明的場所,或光線華麗多變的地方,  比如西門町/新北特區/信義百貨區/彩虹橋等.

尤其選鬧區路橋最好,一來視野開闊,前後有車潮,燈光亮又多變/五色繽紛,若景深設定正確,這些光線拍出來便是五彩斑斕漂亮的光斑,

(2)相機怎麽設置?:(1)建議用RAW格式拍攝,絕大好處是在後期,可糾正白平衡不準的問題 或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影調,寬容度更大幅許多. 

當然,如慣用JPG, 可先用18度灰卡或白紙, 先確保白平衡無誤.

(3)用最大光圈或收小一些 比如我用85 1.2鏡頭拍,在一般環境下我會用1.6的光圈 這樣對背景虛化和畫質銳度相對會達到一個平衡關系

(4)用M檔、標準模式或人像模式、點測或局部測光 快門一般在鏡頭的安全快門(1/30以上)

(5)選擇大商城的櫥窗邊, 利用櫥窗漫射光源,等效同於巨大的柔光箱,而且又比之更柔些.
  環境光會更有氛圍感,拍夜景無非想捕捉燈光瀲豔的迷人氛圍,故此,盡可能多用環境光,LED補燈或離閃盡量減少或減弱,甚至不用。

(6)盡量選相對較亮環境、盡量用高感好的相機避免噪點大幅產生, 使畫面看起來清爽而幹凈 畫質更好!

(7)用最大光圈或收小一些 比如我用85 1.2鏡頭拍在一般環境下我會用1.6的光圈 這樣對背景虛化和畫質銳度相對平衡

(8)我們也可以把夜景人像當作環境人像來拍攝,用更多的環境背景融入夜景人像的作品里,不要張張都是大特寫,只見大頭而無襯托場景.

(9)怎麽打燈?怎麽補光?
這個看個人的喜好而定, 比如可以用外拍燈+柔光箱打單燈,最好還有順逆燈各一.

(10)我個人偏愛環境光, 因為,夜景下迷人的氛圍才是重點 。有了氛圍,夜景人像的魅力才能發揮到極致 ,如果外拍全靠外拍燈,實與棚拍無異。

當然,環境光有時未必理想,不得已下,才用LED燈或離機閃來補光,這就很麻煩耗時費事,很依賴老經驗,非簡短篇章能說清楚.

(11)我會將光比盡量小, 模特臉上的光不覺生硬為限度,  LED燈光線硬,得想法弄柔,而閃燈用柔光傘會稍柔,但光線又太大片(拍出來光線平又亮)需用GOBO遮擋.

(12)閃光燈設定以手動模式為宜、 盡可能降低指數(指數低光線會更漂亮,這算秘訣)光比當然得掐準。

 (13)閃燈離主體距離比,很重要 太近了光比太大 光硬,同時, 高光比,令皮膚或淺色衣服容易過曝,
 距離稍遠會因此更有微妙光感, 這須根據環境差異多試幾次, 沒柔光傘柔光罩,也可閃光燈朝天打 用餘光及其反射光來補光.

 (14)大光斑的三要數:攝距、焦段、 光圈
 
 大光圈+較長的焦距+離主體較近拍攝手法, 虛化效果就會漂亮,夢幻般的美麗光斑與此三條件密不可分

(15)總結,把夜景人像拍清楚,背景光斑也五彩斑爛其實並不難 。較難掌握的是人像姿態的變化,構圖是否有美感,氛圍是否漂亮,人與景是否有機結合生成感動人的畫面.
更難的是:照片是否有新意,而不與人雷同?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playboy Centerfold花花公子豔照簡史

圖一:playboy拍centerfold的陣仗,燈架多如林,有時達六十支.
圖二:playboy豔照特徵之一,金黃光澤的肌膚
圖三:拍照實況,前方掌鏡人即乃Arny Freytag
圖四:傳出布登裸照訊息後,arny帶頭開班傳授佈光絕技

playboy的豔照因該刊政策更迭,有陣子差點成永不復現的歷史陳蹟(但幸好沒多久就改絃易轍,年中捲土重來).
客觀而論,該刊圖片品質之精美備至,說它是歐美出版史上,用最頂尖攝影師/最昂貴器材及最佳印刷設備炮製出之完美結晶殊無疑義.

事實上,playboy創辦人Hugh Hefner於1953年開刊之始,就已懷抱著打造舉世No.1美女照的野心!

在上世紀五O年代,大尺度照的市場很狹小,僅極少量產出於廣告年曆上,另外,理髮廳、俱樂部等男士聚會所,則是早期男性雜誌: Wink, Flirt and Rogue這類刊物的天下.

海夫納眼光犀利,除了創刊第一年還無法自製,只得用現成的夢露裸照及外購資源(Baumgarth calendar, Tom Kelley’s shot)外,第二年起就大筆投資開拍了playboy第一批裸照.

(雖然還是外聘的特約攝影師掌鏡,共有Peter Gowland, Bunny Yeager, Hal Adams, Ed DeLong, Russ Meyer and Mario Casilli等六位.)

頗值一記的是:自製裸照首位打頭陣的居然不是專業model(甚至連model都談不上)而是playboy自己的職員Janet Pilgrim脫光上陣,但成果非凡,竟造就了1955年七月號的一番空前轟動.

於是乎,playboy的"鄰家女孩"風格便此定調,至今沒大變(除了明星名人新參一把,黃金招牌的centerfold折頁海報照絕對是非職業model).

但有一點很關鍵,要知,那是老百姓普遍保守的五o年代,故而海夫納挑攝影師都是那類既有慧眼挖掘模特,又有特殊才幹會調校缺經驗入鏡者的兩頭光好手.

首任攝影部經理 Gary Cole回想當年的苦況便是如此,拍折頁海報最大難關就是讓來到影棚又臨陣打退堂鼓的女生百般勸誘下願意寬衣解帶,總之,挑戰不斷.

gary笑著說:都是用切香腸的騙術,先軟言甜語大灌迷湯,再鼓動這邊露一點,那邊露些,最後全裸達標的迂迴前進...

他說當年那些攝影師除了拍照的真本事,話語術更是一流,但論舌燦蓮花,Pompeo Poser(playboy第一位常任攝影師)無人能出其右!

(不過越接近上世紀末,風向逐漸倒著吹,現在是女生主動應徵,一大堆女孩子手上拿了由父兄手上挖來的playboy:"大叫這照片好美"!然後蜂擁而來/爭相入鏡)

至於,折頁海報的無限風光期啟帆於1956年三月號.

playboy首創了三頁折出的跨頁海報,並大手筆在當年全國發行的TV Guide週刊登廣告,於是一炮而紅.海夫納又逐步將暢銷的盈餘大力投入折頁海報的技術改良.
便此蔚成playboy獨步天下/畫質登峰造極的折頁海報奇觀.

這其中又以1974年加入,以後近半世紀任playboy攝影總監的Arny Freytag功力最稱巔峰;由七o年代定下的一張海報拍攝時程耗時兩禮拜,至少用四十盞閃燈(有時到六十隻)的規制及打光密法,便是由其底定江山的...

說來也奇,playboy於突破色情禁忌的漫長歷程中,除了引發大量道德爭議外,真正被告入法庭的事件並不多;除了珍曼絲菲德裸照那次鬧得稍大(海夫納遭扣留一天).
總之,playboy小心翼翼避除各類爭端,包括國際發行時,分四種版本:歐洲版全裸,日本版不露毛,playmate三點不露內衣海報,以及巴西版的只能露半邊乳房.

先談這些,下文再進入拍攝的技術細節.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明星肖像談古典大師的用光法

上世紀的專業攝影行業謹守經典的用光法則,對每一支燈的位置、作用,都有嚴格的要求.

老師傅最常掛在嘴邊的準則之最:就是「只有一個太陽」!——意思是主光只能有一個.就算多燈拍攝,輔助燈必須隱藏,絕對不能鮮明突出遮掩主燈.

其各自光效如下:

主光:畫面上起主要作用的光就是主光。布光時,最先考慮主光,其位置與作用基本決定了畫面的整體效果:high key/low key;順光or逆光。

輔光:畫面上起輔助作用的光被稱為輔助光或輔光,畫面上人像的各部分的細節層次的多少是通過輔光來控制的。

陽輔光與陰輔光:輔光又分為陽輔光和陰輔光。陽輔光的作用是在亮部和暗部之間明暗交界線之間增加過渡層次;陰輔光的作用是給暗部增加層次細節。

光比:主光與輔助光間之光強度的比例,就是光比,畫面的總體反差通常是由光比來決定的。

拍暗調人像,如想減光,只能減少陰輔光而不能減去陽輔光。

在實際拍攝時,陰輔光也常用反光板代替。

攝影史最厲害的肖像大師yousuf karsh拍亨佛利鮑嘉肖像的佈光法,可說乃暗調肖像的經典級示範.

karsh用的主光是位置較高的側光,主光打亮了額頭、鼻翼的側面,並且在眼窩、鼻下形成了大面積的陰影。

karsh慣用鎢絲燈硬光,這張照片的主光便是以鎢絲燈由上側方直射,以取得銳部鮮明的光效。

陽輔光處於人物左側的前側光位,它適當沖淡了主光留下的陰影。

該照片反差比較大,陽輔光與主光的光比應為1 ∶ 4。

陰輔光位於人物右側的前側光的位置,它給人物面部最暗的部分和手部增添了部分細節層次。陰輔光與主光光比為1 ∶ 8 或1 ∶ 16。

輪廓光是來自人物右後方的側逆光,它打亮了頭髮、耳部的輪廓,也給臉頰和額角增添了突出的亮色。輪廓光與主光光比為1 ∶ 2。

最後,由一盞與陰輔光角度接近但更高更遠的點光源,給人物帶來了突出的眼神光。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拍漂亮證件照的訣竅

姪女找我拍證件照,提到台北有個當紅攝影師開價八百元,頗受大台北擁眾青睞,據說,若招集一定人數還可到府服務云云.....

喔,八百元!我還停留在拍一套三百五的印象,原來價錢已飆漲若此,這價錢不壞,是一盤好生意.
要知,如今拍學生大頭照,價錢已踩到爛,那些廠商用兼差攝影師到校服務,一節課拍一班,從早到晚一整天至少幾百人次,只給二千到三千,等於拍一個只得二三十元.

goole上去一查,原來他還上過東森新聞,影片中看其操作手法,是將廣告攝影中拍美妝照的燈法拿來施作證件照,難怪普受歡迎.
不過他的撒手鐧還是PS,液化變形加剪貼(甚至還把眼睛放大/四方臉縮成鵝蛋形)拍出的人像根本面目全非,美則美矣,出國過海關不會遭攔下麼?!!
(好玩的是,他的店號還真掛"影像欺詐工坊")

廣告攝影美妝照(BEAUTY SHOT)技法頗精微高深,技術夠高竿至令廠商掏錢的程度就我所知,大台北就那寥寥幾人,這位陳姓攝影師所施無非皮毛而已,但也足夠他殺遍四方,號稱年收一百五十萬了.

在我剛大畢那年,公館及士林還真有幾家門庭若市的證照名店,我去交關過,倒未必人人買單(至少我就覺技術普普)但當年老師傅的修底技術確實都有獨到訣竅,這是非從學徒制難以一窺堂奧的.
(用削到十幾公分長的鉛筆花幾十分鐘去細描底片,將皮膚修到平滑如絲殊不簡單,我買器具玩過,花了半年宣告無解).
但數位時代改用PS,業餘人士買幾本書自學,跨越門檻可就容易得多,我自己就是,在底片上栽了跟斗,總算在數位手法上扳回一城.
底下就說說拍漂亮證件照的訣竅:
   
1.找對攝影師,拍證件照不太考相機操作技法,但打燈絕對是致勝關鍵.一般人難以判別攝影師技術好壞,通常是挑口碑.
但若不知,就只能由其影棚設備粗判;我的經驗是看其燈具擺法/道具配備是否合理;通常是這樣,燈具道具越簡單,就有可能技術越平庸(表示攝影師既缺訓練,也無用心於精進技法)
(比方,棚內就兩盞小燈固定擺著,拍時完全不調整,快門一按了事)

反之,擺法越罕見/越離奇,越有可能是高手.(特徵是:燈非固定式好幾盞,擺法前所未見,攝影師還四處流竄/不時東調西調,就撞著好采了)
道理是:每人長相不同/角度各異,厲害的攝影師一定會頻繁調整燈位來拍出最合你的入射光位.

2.問他會否修片?燈法再好,不ps絕對難臻完美.

3.穿著:若是白背景,請著深色衣服,穿立領上衣(可修飾臉型),忌圓領(頸部不好看)/高領(脖子會顯短);T-shirt質感差,勿穿.

4.化淡妝,眼部不宜太濃,黑眼圈請上遮瑕膏(雖說用PS立抹即去,但能不動PS較自然).拍照時臉上的光感比色澤重要,粉底蜜粉略厚/抹極勻(這點很重要,閃光燈會吃光;若粉底不勻一拍瑕疵立顯)
上口紅,珠光唇蜜會有畫龍點睛之效.

5.髮型一定得sedo,讓其緊實勿蓬鬆.

6.若戴眼鏡,記得調兩側皆正.

7.擺姿要領,腰挺,身體擺正,肩膀放鬆,待身體都就位後聽攝影師號令,先深呼吸,憋住那口氣然後上半身往前伸,眼睛望向鏡頭十五公分處,攝影師會抓住此霎那一閃快門.

8.微笑,內政部有規定證件照不得露齒,所以若想拍不露齒微笑照,最好先練好再去拍;說實話,一上鏡頭能自然展現笑容者十不及二;所以我都會先拍正經照,完畢後再請其微笑再續.

又,圖文不合,放的是美妝照非證件照.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位相機越來越強大尤以高感度為然,可說徹底顛覆了以往拍照燈具及取光的習定方式.
比方說,才不過七八年前的底片時代,欲外拍帶燈都是得一趟須四五具十來公斤的棚燈,外加燈架及聚光罩柔光罩等等,非出動一組人無以成事...總之,外拍,是一樁大工程,麻煩已極!而今,拜數位之便,既可隨拍隨看,成果如何立馬篤定,而且,燈具燈量測光方式都大幅減省,幾乎是幾顆小閃燈就可搞定,和以往比,簡直像兩個世界!

昨天去金瓜石黃金博物館拍照,本想說室內昏暗大概很難搞,沒想裝上一顆f1.4大光圈標準鏡,將ISO拉到2000,居然一路開順車,採光妥當無誤;回來後看檔,別說無雜訊髒點,連影像線條也沒鬆散,這可是ISO2000耶,要換做是底片,大概400就死了.

最近又試用鎢絲燈拍,想重尋上世紀好萊塢黃金期那種光影綽約的情趣,也接近幾分成功,比較難克服的是正面光對入鏡者的刺眼灼熱,以及高溫的操作困難;最近led燈具也開始進入專業棚燈領域,最緩一陣子,等它便宜下來,一舉更換入,諒必又是一番新境界了.cd
文章標籤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攝影師只有會編輯照片才能做自己照片的主人



by新華社 陳小波



中國攝影人在抓取瞬間和拍攝技術方面的問題已經不大,這一點我在多次和國際攝影界人士接觸中,親耳聽過他們對中國攝影師拍攝能力的承認甚至贊賞。但我們的攝影師專題圖片編輯方面的弱勢確實在很多場合顯露無疑。
現在重要的國際國內攝影評選中都有專題照片的評選。但我們拿出的所謂組照沒有邏輯、沒有關系、沒有邏輯、沒有故事、沒有細節……
一、攝影師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整理照片
我註意到,很多攝影師因沒能很好的整理編輯自己的照片而留下遺憾。其中包括很多優秀的攝影者。賀延光、雍和、劉宇等人都是非常傑出的攝影記者,他們見證了中國新時期的很多大事件,他們手中擁有大量的照片。但這幾位優秀攝影師卻沒有出過一本書。我曾動議為他們幾位編輯圖文書,但他們都說東西越堆越多,幾十萬照片都在那里堆著,亂七八糟無從下手。我說:你們越不下手就越下不去手了……
我也在幾位老攝影者家中看到在床下、在涼臺上堆積如山的照片,隨便拿出幾張都是好東西啊!但問及拍攝具體問題,老人家們幾乎都只能擺擺手:記不得了!記不得了!
侯登科去世後把大量的底片都留給了朋友,他自己沒有編輯過,大多數底片都沒有文字說明,國內外許多收藏機構都對他的作品很感興趣。但因為文字缺乏,我想最後他的作品會打折扣。
去年拍攝遇難的新華社攝影記者王巖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記者,他的影像能力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我在最近搬家時發現,在我那里有他在美國完成的兩組非常完整的專題報道,一個字也沒有。王巖生前去過世界上很多熱點地區,我知道他拍攝了許多好照片,但他沒有及時整理編輯這些圖片。除了發過稿的照片,沒有人知道他更多的照片在哪里存放,有沒有過編輯?這給他的朋友和讀者留下永遠的遺憾。
攝影者在沒有運氣遇到好編輯時,不妨學著自己去編輯。如果一個好攝影師同時又是一個好的編輯的話,那他就像老虎插上了翅膀。
攝影師只有學會編輯照片才能做自己照片的主人。
我們看到一些成功的攝影師在這方面已經具有明確意識,比如黑明,比如姜健。他們的照片整理得很及時很好。加上及時出的出版物,他們照片傳播的力度大大增強。會自己編輯整理照片,甚至讓他們的生活質量都發生的變化——姜健每年會獲得數次出國展覽的機會,黑明每年出三本書,基本上是小菜一碟。
雲南攝影師吳家林和紀實大師馬克•呂布接觸12年,他學的最多的不是攝影,而是編輯。馬克•呂布每年都要求吳家林把自己編輯好的片子用國際專遞寄給他,然後他再進行第二次的編輯。吳家林的照片被大師反複觀看,並且按他的理解分類。我看過他們的通信,編輯好的照片用A、B、C做代碼。從看到吳家林的第一批用小名片盒裝的自己編輯好的照片開始,馬克•呂布就在西方攝影界不斷推介吳家林。
我接觸的大部分攝影師用很多時間來拍照片,說照片。我會問:“你們什麽時間在學習?什麽時間在整理自己的照片?”
攝影師萬不能總是在拍啊拍的。
好的攝影師應該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學習、思考,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拍攝,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編輯整理自己的照片。
二、圖片故事需要視覺的平衡
報道攝影的編輯應該是一門學問,雖然我一直在做這樣的工作,但我深知,現在就是我有博士學位,也不一定能把這個工作做好,加上我認為報道攝影編輯沒有一定之規,沒有誰能說它已經有一條正確的道路。再者,用這樣的篇幅我也絕不能說清楚。
參加影展、參加賽事、發表在報紙上、發表在雜誌上,成組圖片的編輯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參加攝影比賽的組照,一般要求選用8-10張照片,這就要求每一張參賽照片都盡可能地“搶眼”,才會從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但“搶眼”不是說你張張照片都采取一種拍攝方式。放在評委面前的組照,除表達攝影者的選題能力和拍攝能力外,還要體現編輯能力,你拿出的照片無論是放在那里,還是在屏幕上打出來,要達到視覺平衡與整體的和諧。
用在報紙上的圖片故事又不同。“美國白宮年度最佳新聞獎”圖片故事的一等獎是有關科索沃戰爭的一組照片,是大家公認拍得很好的圖片故事。可美國《棕櫚灘郵報》的副總編馬克•埃德爾森的感覺卻是:“天啊,這幸虧不是給我們報紙拍的照片。因為這雖然是組非常好的圖片故事,但我不知怎樣把這些照片用到一個版面上,因為攝影師拍的所有照片都是用廣角拍攝的完美的大場面照片。如果圖片編輯把他們用在一個版面上,那將是個災難。”他強調的是報紙的視覺平衡,把很多視覺因素放在一個版面上。好的圖片編輯的任務,就是要保證這種構成關系既要合理、和諧,所以不是要把拍得最好看、最漂亮的照片選擇在版面上,N 而是選擇形式與形狀更適應版面需要的照片。
雜誌上的圖片故事又是什麽樣呢?《美國國家地理》在刊登一組“冰雪俄羅斯”的照片,用了二十幾個頁碼,幾十張場景、人物、細節、過度照片錯落有致的串聯在一起,有很好的節奏感。第一次看,每翻開一頁我都會知道它將給我帶來的不同感受。好的報道攝影應該有很強的反差意識:場景和特寫的反差、色彩的反差、人物的反差、構圖的反差、靜與動的反差、氣氛、情緒的反差不一而足。
而報道攝影出畫冊出書,又是另外的思路和編輯方式了……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生活》雜誌就有人提出,拍圖片故事的人應該“把相機當作作家的打字機使用”。拍故事就像寫小說一樣,不可能300頁的一本書從頭到尾都是高潮叠起,或者從頭到尾都是一些重大的事件。有的攝影師很會拍攝那種畫面感強烈的照片,但在用他們的照片的時候,我會要求他們拍攝一些比較舒緩的畫面,否則當你每個頁碼都是這種很強烈的圖片時,你會覺得氣都喘不過來。節日的照片全是動感色彩飛揚的照片,我也會提醒記者在中間放一兩幅類似黑白效果的照片舒緩這種色彩帶來的紛亂。
三、要拍好圖片故事,首先要不停閱讀好的東西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拍攝圖片故事,但是圖片故事自有其規律,需要不斷學習和訓練。
比如一個杯子的專題,沒經過訓練的攝影者就會圍著這個杯子左一張右一張上一張下一張拍個不停。但作為圖片編輯,我希望知道的是,做這個杯子的人是誰?用的什麽樣的工藝燒制出來?這個杯子放在什麽環境中使用,什麽樣的人在用這個杯子,此杯和彼杯的差別,這個杯子為什麽只能用來喝茶不能用來喝酒……
所以要想拍好圖片故事首先要不停閱讀好的東西。讓那些經典瞬間和場面和故事情節深深刻在腦子里。我訂閱《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長達十余年,在那里我可以通過觀看揣摸出一個十個頁的專題怎麽拍、三十頁的專題怎麽拍。我還會大量閱讀好的畫冊,好的報道攝影者是如何運用多樣的鏡頭、多樣的構圖、多樣的光線講好一個完整的故事……
報道攝影可以利用一個成熟的攝影者掌握的一切攝影元素。報道攝影考驗最基本的攝影能力——全面的影像修養,對影像嚴謹的理解和嚴格要求。攝影無論如何是一種藝術行為,作為一個專業的攝影者,即便是拍攝一個紀實的題材,也要盡可能用藝術手段去拍好。
但很多好的題材就在攝影者不過關的技術上砸了鍋。所以一個攝影者在拍攝上不過關時最好暫時不要拍攝圖片故事。
許多攝影者拍攝故事過於隨意,拍攝前不做案頭工作,不做深入采訪,拍攝後的編輯工作粗糙。這些都是大忌。
四、報道攝影者為跨頁而戰
看一組照片就像聽一個歌手的CD,一組照片總要有一張“主打照片”——跨頁照片,它既是故事的高潮,又是照片中最耀眼的那幾張。世界上好的報道攝影者“為跨頁照片而戰”,甚至有這樣的說法:有了跨頁,照片攝影師就可以睡大覺了。
編輯在挑選照片時起碼要挑出3—5張能做跨頁的照片,那是大而震撼的照片。90年代我聽過一次國際編輯關於跨頁照片的課程,講了整整四個小時。跨頁照片的學問很大:畫面信息要豐富,照片中的人物不能放在中間,重要的信息一定要放在頁面的左邊或右邊、要擁有細節,怎麽安排色彩、怎樣等待光線等等問題。
五、小故事帶出大背景
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在新華社攝影部對外編輯室做圖片編輯。和國外圖片編輯的經常溝通。他們幫助我們訓練了一種眼光:把事情變小了去做。
開始給國外提供稿件,我們編輯的都是大題材:《中國的教育》、《中國的宗教》、《中國的女兵》……
當時我們挑選了百余幅全國各地女兵的照片,恨不得把中國女兵的所有有關內容都放進去。其中有一幅昆侖山上17歲女兵的照片,法國伽瑪圖片社編輯就說,“如果就花力氣拍這一個女兵,把她和大自然的關系,和植物動物的關系,和男兵的關系,和朋友的關系,她在山上的快樂與孤獨……拍出100張來,我們自然會得到中國女兵的準確信息,這才是我們最需要的故事。”
從那時開始,我就學會了編輯圖片故事從小處著手。比如遇到《中國的教育》,我們就會去拍只有一個老師、十幾個學生的鄉村小學校。遇到宗教的題材,我們就會拿出一個小廟中的三個和尚的故事。我也開始堅信:任何一個以小進入的題材深入進去,都會帶出大的社會背景和社會人群,帶出我們國家經濟文化發展脈絡……
記錄片大師約翰•格離爾遜說:“不要去處理概括的題材。關於郵政你可以寫一篇論文,但是有關一封信,你就必須去拍片子。”
六、嗯?你怎麽不去做圖片編輯
好的攝影記者易得,好的圖片編輯難求。好的圖片編輯是吸引好的攝影記者的重要因素。好的攝影記者和好的編輯能夠相遇,對彼此都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圖片編輯是一群什麽樣的人?
1、熱愛生活的人,對廣泛的事件有興趣的人;
2、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的人;
3、知識結構好、善於學習的人;
4、有激情、對自己的工作時刻抱有巨大的熱情的人;
5、有好點子的人;
6、被攝影者信任的人(好的編輯和記者的關系是姐姐弟弟的關系。呵呵);
7、甘於平凡的、甘於做攝影者身後的人;
8、有溝通能力人;
9、文字能力好的人;
10 、原則上是比攝影者掙錢多的人(呵呵!)。
有段時間,我幾乎每年都會有很多時間和記者在一起在邊遠地區工作,所以我不會隨便拿起電話來,對遠在千里之外的記者輕易說:“這張照片拍得不理想,你再去拍一張來”。很多攝影者聽到這樣的話恨不能要掉眼淚,因為在編輯看來很輕松的“再去拍一張”這句話背後,需要攝影記者經歷怎樣的艱辛、危險才能再得到,而這些我都親自體會過。
以我20年的報道攝影編輯的經歷,我完全有資格而且發自內心地這樣說:圖片編輯是一個高尚的、有趣的、造福於人的職業。
我會常和那些個子不太高、力氣不太大但是喜歡攝影的女孩子說:嗯?你為什麽不去做攝影編輯?!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boudoir photography兼述playboy的拍照秘技》
_________4859912-hot-vintage-photo-with-hot-blonde-lingerie
◎boudoir photography 源起

boudoir一語是由法文的動詞“boudeur”衍來,意指:梳妝間.法語發音為: bu:d:wa:r
後來便沿用於專指豪富階層上流交際圈裡,仕女聚集於梳妝間內私語共話的閨房舉止.

Boudoir----這異國風味十足且溢滿香豔想像的情趣結合 Photography工具,便催生了這原本只流行於歐美中上人家閨閣圈的攝影新品種,近年來才逐步向亞洲擴散;比方,暴富的中國境內最近也時興這品項.
他们稱之謂:私房照----但依我詮釋,翻譯為:《閨房豔照》,庶幾更富其味.

之所以忽然想談此,是因為前幾天上亞馬遜買書,在photography書目發現站方貼了書友告示,謂:boudoir photography乃近年來發展最速的照相範疇之首.

咦?果如此乎?!-----記得多年前首次看到這生僻的名詞是在東西書廊某個隱密角落裡幾本汎黃的攝影書;照片拍得頗猥瑣麤雜,便一直殘留著此乃難登堂之物的印象.
沒想時移境轉如今已成新寵了!

生了好奇,因而深入檢索了一番.....果真如此:這類新書確實群湧紛至.
事實上,常上網路早有此感,不僅外國趨勢如此,我也觀察到中山北路及士林一帶最近有些攝影公司專事此務.
偶而去探朋友班,還真看到同一時段兩三棚同步開拍的盛況----不僅熟女競相藉青春尾巴留影來拍豔照,
據說客戶年齡群日有下降之勢,連不少少女都來共襄盛舉了....

不免想,在婚紗照與結婚紀錄於此地皆殺成一片紅海的態勢下,boudoir photo這新花樣或許便是有志此業者勉可突圍的另片藍海;而且趣味尤多/頗具創意迴旋空間,可比一般人像好耍/好玩數倍....

就那麼湊巧,最近幫朋友的拍過兩場網購內衣照,發現這類照片未必如直覺所想地輕易----不僅打光方式和佈景質感的要求遠超逾一般人像,而且更考究入鏡者的表演功夫;
像我此回拍的幾個兼職model,頗多動作也都唯見其形 /而媚態闕如;更可以想像若是經驗更欠缺的尋常女子----欲於短短時間內欲挖出其潛在的性感與媚惑,其難度可想而知....

也就是說,報章雜誌裡影視紅星媚態百出/爭奇鬥豔的畫面,須得許多好條件相與契合,可非凡俗人可輕易表演的.

拍了兩場深覺功力猶遜,於是又一頭栽入/上窮碧落想尋些秘方,以下,算是些研究後的小心得.
一來供自己存記,二來兼提供攝影愛好者檢索.

全文姑且就由boudoir photography的簡史道起,順便略敘搜尋過程中探知的此道技術及發展趨勢...
最後,則以豔照大師/playboy首席攝影師arny freytag本人的現身說法為壓軸.
arny其人於號稱美國攝影少林寺的羅契斯特理工學院攝影系畢業後一直鎮守在playboy元帥營裡,三十年間專心炮製此刊最膾炙人口的跨頁海報照;一年12期外加特刊,
那麼多金光耀眼的美麗胴體炫目神搖/誘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而聲名巔峰不墜----若說其乃攝影史上最精工雕琢的燈光大師/粉色豔照第一把交椅,大概無人敢異言!!!

此老近年來似乎有交棒之意,最近聯合其旗下四五位好手四處開研習營,也大方展示其炮製豔照的秘笈於photopro等專刊----我搜羅了幾則就留待後面圖文披露.

◎boudoir photography分類

在歐美,女性照片又分出幾種不同層次的類別,依肉體暴露程度與情色濃郁與否,依次分階成;glamour/boudoir/nude/erotic等四範疇.
區野倒也非極嚴格,觀者依其字意自行衡量即是.
一般來說,色情氛圍或鹹濕意味較重者,歸之為erotic,只露肉體而仍偏美感成份者,稱為nude;比方說,hustler(好色客)及penthouse較偏前者,而playboy雖苦於友刊競爭,口味有加重加鹹,但基本上仍保有glamour/boudoir偏重美感的傾向.
至於glamour,則以各fashion雜誌/明星宣傳照為大宗,通常入鏡者是以禮服/宴會裝呈現,但這界線也未必分明,早在三○年代的好萊塢黃金期,許多明星愛以內衣炫媚,比如珍哈露梅蕙絲
瑪琳黛德麗等絕色女伶,就頗以這類曖昧閨密情色豔稱一時;好萊塢影業當也樂得拿這類薄紗內衣照大肆炒作/兩相得利.
簡單劃條定義線:肉體暴露較少,較宜對外呈現的,可謂之glamour;反之,袒露較多/衣裝私密,也只供私藏用途者,就歸為boudoir.:
以現階段而論,boudoir越發時髦也溶入某些fashion拍照手法,裸露程度也在轉化中,一般是強調其曖昧意態與性感氛圍,半遮半掩或許更添香豔,而於裸露中仍能流露出某種矜貴的氣質當屬更佳....

於是攝影師手腕及美學素養便是此中決勝負的關鍵了.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个处理细节让你的照片质量更好



我们在给照片做后期处理的时候,常常会叠加各种调整图层,但是这么做的后果很可能是导致图像质量下降,出现失真、色块、噪点等问题。要怎么处理,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照片的细节呢?

一、拍摄RAW格式
这个不是后期的事,但是却是后期的基础,后面讲的很多方法都是在RAW格式的基础上完成的。

而拍摄RAW的好处,我们之前也讲过很多,比如为什么数码摄影要选择RAW格式保存? 一张图告诉你为什么要用RAW格式拍照 。

二、尽可能多地使用ACR和LR处理图片
使用Camera Raw和Lightroom对照片进行处理,是一种无损处理,而使用Photoshop则是有损处理。例如下图,使用了PS的曲线之后,直方图上可以看出丢失了部分色彩信息。

所以,把尽可能多的处理步骤在ACR或LR中进行,最后再导出到PS中处理。



三、尽量少用曲线和色阶工具
我们上条说过,在PS中使用曲线工具会造成色彩信息丢失,那么它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照片?简而言之,它会形成下图这种色彩之间缺乏过渡产生的条纹。



四、使用16-bit的色彩位深度
数码照片的色彩有16-bit和8-bit两种位深度,16bit的图片包含的色彩信息比8bit大。所以,同样的理由,我们应该使用16-bit的色彩位深度保存照片。你如果直接拍摄JPG并导入到PS中处理,你的图片就是8-bit的,如果你保存的RAW,在LR中处理并导入到PS,就可以在“首选项”中设置为16-bit。
16-bit的图片有更多的色彩信息,更能避免如上面那种色彩确实造成的条纹。
五、使用智能对象方式导入图片
当你在LR或者ACR中编辑完图片后,按住Shift键点击“打开照片”,就可以以智能对象的方式把处理好的图片导入到PS。

使用智能对象的好处是如果你对导入的图片不满意,你还可以再次在ACR中进行无损编辑!


六、通过增加噪点来去除条纹、色块
如果你没有按造上面所说的方法来做,图片已经产生了色块和条纹,或者你照着做,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色块,怎么办?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通过增加图像噪点的方式,可以减弱条纹和色块的视觉效果。方式是使用滤镜-噪点-增加噪点,具体数值根据图片而定。

这种方式其实并没有增加图片的色彩信息,但是模糊了色块之间的区域,所以肉眼看上去会觉得平滑很多。——你说噪点也很难看?总比一块一块的颜色好啊!



七、前期照片曝光要正确
RAW格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后期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前期曝光的重要性。实际上,后期提升曝光度比前期正确曝光要多很多噪点,要会丢失更多细节。

例如下图,是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和一张前期欠曝后期拉曝光度后的图片局部对比。


八、使用降噪插件给照片降噪
把照片放大到100%,大部分照片都有比较明显的噪点,使用降噪插件可以有效改善噪点。Photoshop中降噪插件很多,著名的有Neat Image, Nik Dfine和Topaz Labs的DeNoise。

下图是降噪前后的对比。


觉得自己的照片质量不够好?使用这些步骤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你的照片!

同时,乱流补充一点,在拍摄风景照的时候,三脚架也是必不可少。

作者:Josh Cripps 来源:PHLEARN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摇黑卡的核心重点

要拍好黑卡作品,首重构图与环境里光线的观察,若做到这点,作品就已成功了一半。 谈到摇黑卡,真正的重点只有两个,一切皆回歸拍照基本面:

1.“构图与环境里光线的观察”.
2.“测光与快门时间的控制”.

摇黑卡的技巧,只要有心搜寻,在网上可以找到各种的黑卡样式,甚至是千百种的黑卡技法,但如果没能先存上述两个基础观念,就算知道各种摇黑卡的技法,也无法将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先談第一項:构图与环境里光线的观察.

首先:有个观念需要澄清,即:搖黑卡可遮去過亮的光線,但若光線不足時,如強欲彌補陰暗部位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說:如果构图里有一半是充满阴影,而另一半是光线打亮的树林或天空,徒勞無功地一直在光影交界处里摇着黑卡,想把阴暗的那半部拍得明亮的话,这其实是错误的观念!
因为没有光线时,物体就变得平淡无奇,且阴影部分是冷色温,而太阳照射的明亮处是暖色温,这样的照片摇成功时会充满矛盾。
此时不如耐心等待光線變亮,或是改变取景角度,待阳光照射到阴暗部时再开始拍摄!
而捕捉晨昏时,可利用水面、湖面倒映的天光,仔细测光,取得上下摇黑卡的时间差,就容易完成一张良好的照片。

如何把画面亮、暗部控制在自己可以反应的快门时间里,是拍摄黑卡作品最重要的关键之一。

借勢使力,且拿放風箏做譬喻:

放风筝时需不需要风?拍照就像在放风筝。有风时,逆着风手一放,风筝就能飞上天了!而无风时,你在怎么拉着风筝努力跑,双脚一停,风筝依然落地,
那放风筝时需要风为助力,拍照时需要的是什么?答案就是“光”,光是照片的翅膀,有了光,照片就可乘风飞翔!阴暗处无论再怎么摇都无法变得光亮。
如果不是在岸边、水边时,则可仔细观察环境的一草一物,只要光能照耀到的地方拿来当作前景,也可以增加摇黑卡的成功机率。

二.测光与快门时间的控制 :

拍摄晨昏时,可利用水面倒映的天光,以摇黑卡的方式完成一张良好的视觉作品。 如何把画面亮部控制在自己可以反应的快门时间里,是很重要的.
例如日出后,应试着想办法降低快门时间,因为此时无论如何缩光圈或是加上减光镜,快门经常高于1/125甚至是1/250秒,这时常会看到有朋友直接对着阳光拍摄与摇黑卡,
而且很多人惊呼自己摇成功了!其实认真地仔细想一想,1/125或1/250秒是多快的时间,我相信他拍成功了,但是成功的原因不在于摇黑卡,而是根本没有摇到。
我也相信那张照片的曝光应该没有问题,原因是那时的构图在不用摇黑卡时,环境的高低反差在阳光的照射下,曝光值已经在相机可以容许的动态范围里。
黑卡操作步骤

步骤一:
假设测得天空需曝光2秒,地景需曝光10秒,则可先在计时快门线上设定快门时间为10秒。

步骤二:
先用黑卡遮住天空部分,并一边微幅抖动黑卡一边读秒,当8秒时间一到,便快速抽离黑卡,让天空部份开始曝光(2秒)。

步骤三:
待曝光停止后,即可获得曝光平衡影像。

首先要掌握亮、暗部曝光的时间差,假设测得天空需曝光2秒,地景需曝光10秒才会得到一张曝光平衡的影像,那么则先遮住天空8秒(让地面先曝光),
待时间一到就抽离黑卡,让天空和地景曝剩下的2秒即可完成。 使用ND镜(中灰密度镜)提升摇黑卡成功率 .

面对日出后或日落前的逆光场景,天空所需的曝光时间极短,此时无论如何缩小光圈或降低ISO值,其快门还是远高于人类反应的速度,因此建议搭配ND减光镜来减少镜头进光量,
以换取较长的曝光时间。

总结:

黑卡不单纯只是维持画面的曝光平衡而已,利用黑卡将远方山头刷出阴影,以制造出山脚处薄雾之感,也是其功效之一.
簡言之,拍照到了某種境界,讲求的已经不是曝光的完美与否,而是自己能否够控制相机获得想要的曝光,让照片里的亮部不会过曝,并有种让人倘佯在阳光里的感觉。
亮部要呈现多少细节其实是掌握在你手中的黑卡,而暗部则是整张全部所需的曝光时间,因此在拍摄时,可适时捉住你的节拍,一边读秒一边掌握自己的律动,
并由观察相机的过曝与欠曝警告或直方图,来检视曝光结果。至于摇晃黑卡其实不要有残影残留,怎么摇、如何摇?只要去亲身体验,就能抓住诀窍,
但是请务必记住前面两个重点:“掌握光影与构图”和“做好分区测光工作”,然后在自己能把握的快门时间里完成照片即可。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妮拍長髮公主taylor swift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EwODA4MTUy.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EwODA4MTUy.html?firsttime=15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鏡顯美七要訣


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有所不同。但作为摄影最早普及的国家日本,经过多年的拍摄早就已经研发出一套技术标准。
日本网站Naver最近就列出可以让女生在镜头前看上去漂亮的方法。同是亚洲人,无论你是男女生都可以来参考看看。

●下巴拉后一点

如果想你的脸拍上去小一点,试试将你的下巴拉后一点拍摄。不仅可以让你的脸看上去更细,还可以令你看上去更温柔。相反如果你将下巴仰前,拍上去脸就好大了,而且会给人坏印象。

●眼睛不要张开太大,要不是额头就会出现皱纹!

张开眼睛可以令你魅力大大提升,但要留意,眼睛张太大的话会令额头多皱纹,看上去就变老了,要多加留意。

●嘴角记得尽量向上翘

嘴角向下的话,看上去就会令人觉得老。拍摄时请你尽量将嘴角向上,同时记得要左右对称,嘴角左右不对称,看上去就让人觉得没礼貌了。

●收起下排牙齿

露出下排牙齿看上去会显老。相反如果上排露出6颗或8颗牙齿,看上去就让人觉得漂亮了。

●脸部高光

你拍照时会化妆吧?试试在脸上加上高光位(如上图),分别加在额头、眼袋、鼻梁、额头这些位置加高光,会让你的脸看起来更细。

●视线望向镜头高一点的位置

眼睛直接望向镜头会给人压迫感,试试将视线放在比镜头高一点点的位置,能令你感觉更自然和温柔。

●在窗边或者树荫下拍摄

重点是在这些地方拍摄,柔和的光线可以令你的皱纹消失,拍摄时记得注意地点。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成broncolor攝影師URS RECHER講習會心得》
說到broncolor燈具----我由助理時期,直至轉行去廣告公司改當MARKETING SUPERVISER;任職的公司一直是用這高級貨.
用時倒不覺此品有何優越處,直到後幾年接觸了日本燈和雜七雜八的台韓中廉價燈;才猛然醒悟,原來瑞士貨高那三四倍價,確實貴得有理.
不說別的,光是此物耐操----用到十幾年金剛不壞,甚且出光量及色溫始終如常的這好本事就很不簡單.
(我的經驗是:台貨粗枝大葉,可別冀望它的出光量及色溫會準;而配件零零落落/用來既不順手也小故障不斷;唯一好處是粗壯又便宜;偶而苛待酷使倒也撐得住;至於韓貨就別提了,買過兩支---差勁!絕不會再碰!)
至於光質,我倒不覺得BRONCOLOR燈具本身有何絕對優越之處----其真劍勝負之處,仍著落於其一系列控光配件之運用;以及其設計技師身兼攝影師及工程督工者之雙重身份所能發揮之創造力.
聽了Mr.Urs Recher此回在台的現身說法,收穫真不錯,至少解答了好幾個我這長年用家對其品質優勝何在的疑問.
比如其燈具大小光量皆能出力恆定及準色溫的技術原理.至於高速凍結/瞬間頻閃等高端技術,它的確仍是業界至尊.

此會讓我收獲最大的,倒是他在講解不同控光配件的連鎖思考方式:
coverage
shadow definition
edge transfer
highlights
contrast

比方說,在燈罩上加蜂巢片會有何影響?
決定光質硬與軟的因素是由於柔光片的材質還是其大小?
無影罩大小該如何用?
反射板該架在何方等.....

說實話,這以上幾點,幾乎是專業攝影者每天都操作的環節,但為何吾等卻未能如瑞士人這麼樣做系統性探討;最後融會貫通設計出一等一的好產品,好到令您不得不肉痛也得買它幾套了!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boudoir photography兼述playboy的拍照秘技》

◎boudoir photography 源起

boudoir一語是由法文的動詞“boudeur”衍來,意指:梳妝間.法語發音為: bu:d:wa:r
後來便沿用於專指豪富階層上流交際圈裡,仕女聚集於梳妝間內私語共話的閨房舉止.

Boudoir----這異國風味十足且溢滿香豔想像的情趣結合 Photography工具,便催生了這原本只流行於歐美中上人家閨閣圈的攝影新品種,近年來才逐步向亞洲擴散;比方,暴富的中國境內最近也時興這品項.
他们稱之謂:私房照----但依我詮釋,翻譯為:《閨房豔照》,庶幾更富其味.

之所以忽然想談此,是因為前幾天上亞馬遜買書,在photography書目發現站方貼了書友告示,謂:boudoir photography乃近年來發展最速的照相範疇之首.

咦?果如此乎?!-----記得多年前首次看到這生僻的名詞是在東西書廊某個隱密角落裡幾本汎黃的攝影書;照片拍得頗猥瑣麤雜,便一直殘留著此乃難登堂之物的印象.
沒想時移境轉如今已成新寵了!  

生了好奇,因而深入檢索了一番.....果真如此:這類新書確實群湧紛至.
事實上,常上網路早有此感,不僅外國趨勢如此,我也觀察到中山北路及士林一帶最近有些攝影公司專事此務.
偶而去探朋友班,還真看到同一時段兩三棚同步開拍的盛況----不僅熟女競相藉青春尾巴留影來拍豔照,
據說客戶年齡群日有下降之勢,連不少少女都來共襄盛舉了....

不免想,在婚紗照與結婚紀錄於此地皆殺成一片紅海的態勢下,boudoir photo這新花樣或許便是有志此業者勉可突圍的另片藍海;而且趣味尤多/頗具創意迴旋空間,可比一般人像好耍/好玩數倍....

就那麼湊巧,最近幫朋友的拍過兩場網購內衣照,發現這類照片未必如直覺所想地輕易----不僅打光方式和佈景質感的要求遠超逾一般人像,而且更考究入鏡者的表演功夫;
像我此回拍的幾個兼職model,頗多動作也都唯見其形 /而媚態闕如;更可以想像若是經驗更欠缺的尋常女子----欲於短短時間內欲挖出其潛在的性感與媚惑,其難度可想而知....

也就是說,報章雜誌裡影視紅星媚態百出/爭奇鬥豔的畫面,須得許多好條件相與契合,可非凡俗人可輕易表演的.

拍了兩場深覺功力猶遜,於是又一頭栽入/上窮碧落想尋些秘方,以下,算是些研究後的小心得.
一來供自己存記,二來兼提供攝影愛好者檢索.

全文姑且就由boudoir photography的簡史道起,順便略敘搜尋過程中探知的此道技術及發展趨勢...
最後,則以豔照大師/playboy首席攝影師arny freytag本人的現身說法為壓軸.
arny其人於號稱美國攝影少林寺的羅契斯特理工學院攝影系畢業後一直鎮守在playboy元帥營裡,三十年間專心炮製此刊最膾炙人口的跨頁海報照;一年12期外加特刊,
那麼多金光耀眼的美麗胴體炫目神搖/誘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而聲名巔峰不墜----若說其乃攝影史上最精工雕琢的燈光大師/粉色豔照第一把交椅,大概無人敢異言!!!

此老近年來似乎有交棒之意,最近聯合其旗下四五位好手四處開研習營,也大方展示其炮製豔照的秘笈於photopro等專刊----我搜羅了幾則就留待後面圖文披露. 

◎boudoir photography分類
 
在歐美,女性照片又分出幾種不同層次的類別,依肉體暴露程度與情色濃郁與否,依次分階成;glamour/boudoir/nude/erotic等四範疇.
區野倒也非極嚴格,觀者依其字意自行衡量即是.
一般來說,色情氛圍或鹹濕意味較重者,歸之為erotic,只露肉體而仍偏美感成份者,稱為nude;比方說,hustler(好色客)及penthouse較偏前者,而playboy雖苦於友刊競爭,口味有加重加鹹,但基本上仍保有glamour/boudoir偏重美感的傾向.
至於glamour,則以各fashion雜誌/明星宣傳照為大宗,通常入鏡者是以禮服/宴會裝呈現,但這界線也未必分明,早在三○年代的好萊塢黃金期,許多明星愛以內衣炫媚,比如珍哈露梅蕙絲
瑪琳黛德麗等絕色女伶,就頗以這類曖昧閨密情色豔稱一時;好萊塢影業當也樂得拿這類薄紗內衣照大肆炒作/兩相得利.
簡單劃條定義線:肉體暴露較少,較宜對外呈現的,可謂之glamour;反之,袒露較多/衣裝私密,也只供私藏用途者,就歸為boudoir.:
以現階段而論,boudoir越發時髦也溶入某些fashion拍照手法,裸露程度也在轉化中,一般是強調其曖昧意態與性感氛圍,半遮半掩或許更添香豔,而於裸露中仍能流露出某種矜貴的氣質當屬更佳....

於是攝影師手腕及美學素養便是此中決勝負的關鍵了.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1-2-Photo-10 121-1-Photo-08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1-2-mert_marcus-adele-600x463 161-1-Adele-Vogue-Magazine-Mert-Marcus-600x415  

copyright, Mert & Marcus.

Thanks to everyone who sent in (and continues to send) pics of their pooches. Now back to the lighting guessing.

It doesn’t matter what kind of music you like or don’t like. I don’t think anyone can disagree that Adele has an angelic voice unlike any other. A voice that can seduce you one second, then grab you by the shoulders and shake you silly the next. The more interviews I see, the more I really like her. She has a refreshing honesty and self-deprecating sense of humor not found in many megastars. It’s unbelievable that her career was nearly ended by necessary throat surgery. Our collective ears rejoice that it was not.

Mert & Marcus’ drop-dead gorgeous and dramatic story for the March 2012 US Vogue couldn’t be more fitting of Adele and her voice. The photographic duo combine unbelievable styling, propping and lighting to create an image I’m sure Adele’s mum has taped to her fridge. They certainly nailed it. And with a combo of 4 hot lights and strobes.

This image was suggested by Joel Bedford. Thanks, Joel.

Camera: Medium format, digital, with 70mm lens set on a tripod 12 feet back. Shot at 1/60, f11, ISO 50.

Lighting: For starters, I want to acknowledge there’s quite a bit of retouching in this shot. But I don’t believe it affects the light sources. The key light (if you can call it that) is a 2.5k Arri fresnel HMI at f16 (+1 stop) placed 8 feet to camera right and 6 feet above Adele’s head with narrow focus. It’s aimed directly at her face and hits very little else. A similar Arri fresnel at f16 (+1 stop) sits low, 12 feet to camera right nearly perpendicular to the couch and aimed slightly upward. This light illuminates the branches of baby’s breath, purple fabric, her hand and dress. A gridded, medium strip light at f11 with a full CT blue gel is boomed in above Adele and aimed at the back wall. It has also been flagged to stop light from spilling onto her. A Profoto XL white umbrella at f4 (-3 stops) is set high and directly behind camera to provide a hint of fill.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6-1-leibovitz-gaga-vogue-600x381  76-3-hansel-gretel-leibovitz-gaga2-600x463 76-2-hansel-gretel-leibovitz-gaga-600x463  

opyright, Annie Leibovitz.

Thanks to everyone who responded to the poll on the GTL facebook page. Annie was the hands-down winner of readers’ choice for my next guess. So, as you’ve requested, here’s a cool shot by Annie featuring Lady Gaga for the December, 2009 edition of Vogue.

As would be expected, Annie’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ldhood Hansel and Gretel story rocks with drama and a high fashion sensibility. This image reenacts the scene where the two children turn the table on the witch and throw her into the oven. Having Gaga and model phenom Lily Cole on hand certainly doesn’t hurt.

I’m also guessing this image was not all shot together, in-camera. I don’t see how Annie could have achieved the vibrant red light on the oven and ground while keeping the models lit mostly white. I think the camera was locked off with Gaga being shot by herself, then the two models shot separately. 6 lights were used in total and the final image was composited in post.

Camera: DSLR with 50mm lens set on a tripod 15 feet back. Shot at 1/125, f11, ISO 400.

Lighting: The key light on Gaga is a Photek Softlighter at f16 (+1 stop), handheld by an assistant, high and 6 feet to camera right. It has been removed in post. A large octabank with a red gel at f8 1/2 (-1/2 stop) is set directly behind camera. This fills in Gaga and gives the red hue to the front of the oven and ground. A gridded magnum reflector with a full CTO gel at f22 (+2 stops) is behind her on the floor of the oven, aimed slightly upward. This adds the yellowish highlights to Gaga’s hair.

In the second setup, a medium octabank at f5.6 (-2 stops) is set high and 10 feet to camera left, providing fill on Lily’s back. Another medium octabank at f8 (-1 stop) is set similarly to camera right for fill on the man. The same large octabank with a red gel at f8 (-1 stop) is set just behind camera. A small, Profoto striplight with barn doors at f22 (+2 stops) is boomed directly above the models and aimed downwards, creating the areas of high contrast on their shirts, faces and legs. I’m guessing the red on the man’s hair has been accentuated in post. Probably lots of the red has actually been accentuated. Finally, the same gridded magnum reflector with a full CTO gel at f22 (+2 stops) sits on the oven floor and creates the yellow highlights on the man’s face. The final image is a composite of the two shots.

Comments: Lady Gaga thought it would be totally rad if she literally set herself on fire for the shot. But the level-headed Leibovitz (who ordinarily has a penchant for “reality” too) convinced her that sometimes “figurative” is just as good as “literal.” Especially when dealing with flames.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