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已死,數字為王 電影全面告別膠卷時代?
2013年初,看了一本遍訪中國電影師的技術報告.
文中幾近九成仍大力支持底片攝製;但沒想只過半年,業界卻已情勢大變,這其中當以柯達宣告破產最具象徵意義.
底片時代會否提前告終?依目前江河日下的態勢而觀,有可能其頹勢會一如家用照片市場之前例般於極短時間內全線潰敗.
但底片為什麽會敗給數位?
幾個因素:成本低廉;易複製、儲存;無損、穩定;可無線傳輸等等。
2.先說成本:
先說成本問題,傳統的底片攝影機相當昂貴,一臺不帶鏡頭、非同步收音的ARRI攝影機成本大約47萬美金.
而一套含鏡頭的全套4K RED數字攝影機也就不到兩萬美金,國外,底片攝影機主要採租賃的方式,
但成本仍很高。像彼得·傑克遜為了拍《霍比特人》可以一下買30臺RED公司最新型的EPIC數字3D攝像機!這在底片攝影機時代完全無法想像。
在動輒數千萬上億美元制作費的好萊塢,電影底片的成本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但對於低成本電影而言,仍是大負擔。
一本柯達底片大約一百美元,可拍4分鐘。按1:30的片比來算(就是拍30分鐘素材用1分鐘到電影),100分鐘的電影大約才20萬美元左右。
但數位攝影機用硬盤或者磁帶來儲存,成本比底片的價格要遠低得多!
《星球大戰:克隆人的進攻》的制片人之一里克·馬克卡盧姆說,220小時的數字帶只花費了他們1.6萬美元,而如果使用底片,將花費180萬美元。
3.輕便、廉價、強大的RED EPIC數字攝影機
拍攝、放映:
膠片攝影機體積沈重巨大,難以攜帶,而數字攝影機則極為小巧、輕便。膠片需要制作成拷貝,其重量遠大於數位拷貝(僅僅是一塊硬盤)。
在剪輯、制作特效方面,數字化都極為方便靈活,喬治·盧卡斯在拍攝《星球大戰前傳3》時,已經可以在外景地將數位化的畫面通過衛星傳輸回他的電影公司,等剪輯師做完後再把畫面傳送回來請盧卡斯審查,
這也是膠片時代不可能做到的。
4.畫質:
喜歡底片的人有個特別的形容詞,叫做“菲林感”(film like),就是指底片(包括相機膠卷)的那種色彩濃郁、鮮艷、厚重,同時又帶有顆粒感的畫面.
專業術語:就是色彩的還原度、飽和度高。
根據德國傳統的著名底片攝影機品牌——ARRI數字技術研究實驗室2009年的研究結果表明:
當他們將數字攝影機的CCD像素無限擴大之後(8K),在實驗室最精良的條件下進行的測試,影像的銳度達到驚人的細膩度,甚至人的毛孔絨毛都能看清楚.
但在色彩還原度上和飽和度上,數字攝影機仍舊與膠片攝影機之間差距很大,數字技術幾乎不可能達到膠片對色彩的敏銳度。
遺憾的是,底片的畫質優勢如今也已經大大減弱了——如果說數字攝影機還不能全面超越的話。
我們現在已經很難在影院中分辨出哪部電影用的是數位攝影機拍攝,無論色彩、景深、動態範圍,數位攝影機都已經能拍出足夠出色的畫面。
對底片與數位,還數電影導演最具發言權,2013年是分水嶺,那時支持底片派和數位派還是勢均力敵。
底片派,如史蒂芬·史匹柏還這麼說:
"我最愛的“從想象到畫面的跨越”是:一長條的光化學品,它可以用手捧起來,扭曲,折疊;可以用肉眼細察,也可以投放於某個表面供別人觀賞;它散發著香味,並不完美。
如今,人們已開始給它的壽命倒計時。但我會一直忠於這種“模擬”的(非數位的)藝術形式,直到最後一個實驗室關門。
但在《丁丁歷險記》以後他就轉向了.
李安也是;他和馬丁史柯西斯,山田洋次算是折衷派,也非堅持非底片不可了.
放眼好萊塢,如今堅持當底片死硬派,大概只剩昆汀·塔倫蒂諾/克林·伊斯威特/科恩兄弟和克里斯托弗·諾蘭等少數幾位.
但說實話,底片已日薄西山,僅存優勢遲早不保;這也是昆汀·塔倫蒂諾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新片為何都拉出70MM底片這等終極武器來應戰的底蘊.
70MM最早在1894年就有人研製成功,接著1924年福斯公司運用這些技術本想做商業運行,卻遭逢經濟大恐慌而中止;於是普遍商業運用是遲至1953年派拉蒙發展的VISTA VISION才算正式起步.
VISTA VISION畫幅是35MM的兩倍,為四格橫走放映形式(35MM為直走放映);代表作是"十誡".
1955年,TODD-AO系統繼之而起,65MM底片,發行拷貝70MM(包含5MM光學立體聲道);另加壓縮變形鏡頭,視角可達150度,可說已與當今的IMAX相差無已.代表作是"巴頓將軍".
1956年,ULTRA PANAVISION 70.米高梅與PANAVION聯合開發;是米高梅65MM攝影機與PANAVION 70MM放映機的組合.需加壓縮變形鏡頭,70MM發行拷貝.代表作是"賓漢".
最近連續看了幾部70MM電影,八惡人/2017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及敦克爾克;前兩者是ULTRA PANAVISION,後者是IMAX 70MM.
差別在一個是拍攝底片是65MM,另預留了5MM的光學聲帶空位,放片拷貝則合成為70MM;而IMAX則是底片拍足70MM(69.6 by 48.5mm),不須光學聲帶而以35MM磁帶播六聲道.
也就是說,不管何者都是舊稱的70MM影片.總之,不知是配合宣傳的記者不知這些新片只是老科技重進場,還是沒影史知識只憑廠商文宣寫稿,居然還冒出65MM影片這新名詞,其怪也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