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一年只回幾次的老家)--佳里--鹽分地帶最富庶的小鎮



在古早時,曾有過兩家極熱鬧的戲院.一家專演歌仔戲/新劇/馬戲等雜劇----眾名之曰:"舊戲園";



另一較時新的,則升格為專演電影,習稱之:"新戲園".



如此壁壘分明----自有不同擁眾------但舊戲園逐漸不敵,終於於七o年中歇業....



以及沒幾年後,不可免地完全拆除;



讓新戲園獨享了此後十年最後輝光....這又是後話了.







在電視仍絕無僅有的三四十年前,電影是鄉間唯一(更是至高無上的)娛樂.



而判斷一部電影賣座的指標,是放映天數;



普通片了不起一兩天就下片;賣座片則可上達五天/六天;



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翰祥''西施''上映時,全鎮兩個小學/一個初中/一所高中統統排隊去看,



(就像今天小學生的戶外教學一般----勾踐這人物以及其臥薪嘗膽的事績---是當年最政治正確的標竿);



想當然耳,映期就長了,記得好像持續了七天左右.



但破紀錄的,卻還是西片--''賓漢'',整整放了十天,門外的大招牌,那幾丈長的戰車看板於今



映像猶新..



各位猜''梁祝''映期多長?---史無前例的十四天,每天擠死人地塞滿了戲迷;



後來又追加了另一個十天的檔期.



當年梁祝盛況實在不可思議:凌波由港抵台時在松山機場萬人空巷的照片我還存在手邊,



當非今日戲迷所能想像.



當年初演時我有幸也參了一腳,但悲慘的氣息太濃厚.....絕非稚拙一小三生所能消受...



以至一切細節概屬模糊....



沒想長大在台中念興大時卻因緣際會被重映的"梁祝"迷了個半死...



那是大二暑假回家,漫長無謂的大白天隨便進去消磨時光,完全沒預料到樂蒂在戲中煥發的魅力,



居然有如酗酒....整個人像中了蠱一般在裡頭陷了一天;



接著的第二天...第三天...直到映期終了,完全魂不守舍.



.

如今想來,梁祝實在揉合了太多偶然的神采令它特別有魔力;



一.俗文學的宿命感在一完美的結構下糾結爆發,令觀眾感同身受地激起對男女主角的最高同情.



二.黃梅調的漪旎情調正好襯托此劇的悲劇性.



三,凌波反串的柔弱意象強化了文弱書生受欺凌的悲愴感,和屈服於造化捉弄的無奈...



四.完美的技術整合---周藍萍的音樂/靜婷,凌波的演唱,適當卡司與邵氏片廠齊整的班底搭配..



五,更重要的,李翰祥對舊戲種與通俗元素的嫻熟揉合;看過李的''騙術奇譚',當知道他是一位多高明的故事高手.



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樂蒂的那種既現代/又古典的氣質---令英台這實則前衛與獨立的新女性,更顯可親可信....



山伯的相對弱勢----而有英台的全心傾愛/無怨無悔----當然以某種超脫形式,益形放大了樂蒂的溫婉美質....



至於中土俗藝曲所多少埋伏著的一股曖昧的同性戀的潛流----令女扮男的雙雙配對的詭異魅力更有推波助瀾的功效---



這可由凌波金漢夫妻檔(後來的花木蘭等片)的另一類顛鸞倒鳳的變奏得到反證....



總之梁祝不單是六o年代黃梅調浪潮的拔尖之作----片子本身亦是諸多秀異元素的驚奇結合,懷古奇作.









圍繞梁祝一片的風風雨雨----其精采程度更不亞於本片---譬如此片,於影史後話--大可歸類為名利雙收的經典;



但究其實,勿寧該稱之為當年香江兩大影霸邵氏與電懋惡鬥的意外產物.







先是電懋搶先籌畫了梁祝的開拍----預計由嚴俊策劃/編導,李麗華反串山伯,尤敏飾英台.



這是一向走新潮路線的電懋回歸傳統的大作.



卡司堅強,又由最擅古裝戲的嚴俊執導-----新聞一發佈後,果真引發一陣轟動....



但長居優勢的電懋這回可算低估了死對頭的邵氏之強烈回應.....





蓋兩者於台港星乃至東南亞華片市場的激烈征逐----此刻又延伸至國際影展的顏面之爭....



前兩番亞洲影展(貂蟬/四千金)積累的恩怨----演變到居然要以操縱評審團來決定得獎陣容----面子裡子全盤通吃....



簡直已成了你死我活的焦土戰-----





於是邵氏決定不讓電懋等閒好過----它也搶拍....而且要爭到先---殺得對手猝不及防!!





當時的電懋----由老板陸運濤以下,到行政階成層的宋淇/姚克/陶秦等人,俱是文質彬彬的斯文人-----



當然玩不來那套市井行逕的割喉戰.....



這場戰役遂成了弱者逆襲成功的大驚愕----由後者落後至一舉掠先....



這是兩大公司一路纏鬥的最高潮----是後更印證了此乃兩者興衰的一大轉捩點....



當時的邵氏---大部份是拍銷往東南亞的低成本小片-----在票房與品質上不及電懋,故而積忿反擊的架勢,就有幾分破釜沈舟的味道...



一聲令下---片廠全停,所有資源一律挪給梁祝----李翰祥帶頭動員所有編劇幾乎是一夜間就趕出了開拍的劇本....



接著動員了六組導演日夜開拍...



幾乎是以昏天黑地的急速度----只一個月就迅速完工/搶先上映.....







梁祝史無前例的票房成就自不待提.(當年全票十六元,總收入超過二千萬;台北九十七萬人口中就有七十幾萬人看過此片)



但當年兵荒馬亂/搶拍的情況,對比於不久後的意外成功-----若聽過當事人之一的胡金銓於多年後的補敘---



自勿寧該視為是個影史少見的奇蹟.



蓋李翰祥一夜間趕出的劇本,可想而知是個粗胚-----不僅來不及分鏡,有些段落連台詞都得到現場才張羅....



胡金銓負責的那段"十八相送"----很倒霉的,就連腳本也付之闕如----於是就一路拍一路掰....



(當然也借用了不少老祖宗現成的東西---譬如越劇---呆頭鵝那段是全文照抄).



最扯的是----由於是六組分頭作業---服裝不連戲的狀況層出不窮----常常是同一場景衣衫又黃又綠連變好幾次,



讓一干趕著上片的製片編導臉色也黃綠一陣....但最後也是趕鴨子上陣了.





這片子不僅影響兩大公司的興衰,也根本改變了女主角樂蒂的人生軌道



她原本坐穩了五年的頭牌女星的地位,因凌波的乍紅而有了改變,遂急急改投對之延攬已久的電懋的懷抱....



這是她事業走下坡之始.....人氣/婚姻...於後一路拋錨.....



她只活了短短三十一歲......不能不說,這是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