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攝影 (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美聯社拍賣經典照NFT】

美聯社於5月25日宣佈,推出名為「AP ARTiFACTS: The 175 Collection」的新聞攝影系列 ,而且是用非同質化代幣(NFT)交易。

首張拍賣作品是攝影師 Joseph Rosentha 的二戰名作《硫磺島升旗》。

此系列,將會在該社175年悠長歷史中,選出10張經典新聞攝影作品。作品將用以太幣交易。.

當年硫磺島因位處美軍轟炸日本本土的途經要衝,美軍不惜代價需攻下,於是出動日本守軍兩倍的兵力,完全的海空優勢連番轟炸,但仍花一個月才攻陷。

雙方死傷慘重,日軍2萬2千人陣亡,島上其餘約1000人皆被俘虜。美軍一方接近7000人死亡,2萬多人受傷。

拍此照的攝影師回憶:「要在炮火中不被擊中,就像要在暴雨中狂奔而沒弄濕一片。」

他拍這張《硫磺島升旗》時根本沒預期會成二戰最出名的照片。.
他拍的也非首次見證此島最高山升起美國國旗的畫面;當天一早第一批美軍已上山升起一次,但這是臨時由戰艦拆下的小旗,大夥兒覺得遠處看不到,於是又取了另一副大旗重掛。.

Rosentha聽聞剛下山的第一回攝影師Lowery說他已拍過本想轉頭下山,不過Lowery建議他說山頂視野好,搞不好可拍到其餘精彩照,於是繼續前進剛好趕上了第二回升旗儀式。.

「從我的眼角,看到他們開始升起旗幟,我馬上舉機相機拍下照片。當下你說不上自己拍下了偉大的照片,你壓根兒沒想到。」

照片獲得1945年 #普立茲攝影獎,此後聲名更是扶搖直上。.

不過扶旗那六名士兵中,六天後就死了兩個,另一個在近月後也死於狙擊.戰後存活的只剩三人。.

最撲朔迷離的是,有幾年間軍方始終摸不清楚是哪幾位士兵在這六人中,人名修正了好幾次。.

甚至連照片的真實度也屢屢有人質疑,最大爭論點是說照片是擺拍的,而擺拍可說乃新聞照的大忌,若有爭議對照片的純金度當然大大有損(縱然確實是好照亦然)。

關於照片的擺拍爭議,Rosenthal也一再澄清:

說他拍完升旗儀式後,又為海軍陸戰隊拍攝另一張合照。幾天之後回到關島,他被一位記者問及拍攝過程,問到照片是否擺拍時,他以為對方問的是合照而不是升旗照片,於是便回答說:「那當然了。」

另一位同場拍攝的中士Bill Genaust與Rosenthal同站在並肩的位置曾拍了影片,兩人拍攝角度幾乎等同。可惜,Genaust 在不久後在中彈後失蹤,沒能做Rosenthal的堅強人證。以致令此謠言越傳越難考證,就和卡帕拍西班牙內戰民兵那張照有否擺拍,成了信者恆信的攝影史謎團了

話說回來,此照威力有多驚人?羅斯福總統睹照後,認為可以用來宣傳第七輪軍事債券。
他找來設計師以這張照片作為原型印製了350萬張海報,又下令將相中士兵帶回美國,為銷售軍券作巡迴演出,結果軍券空前成功,售出263億美元,高於原來目標的兩倍。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萊塢黃金期明星照hollywood glomour photography of golden era》

好萊塢明星照:是泛稱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好萊塢明星宣傳照,時間剛好與黑色電影(film noir)流行期重疊,基本上都是受了德奧表現主義劇場影響的產物。
(這兩者是有密切的相關連,但黑色電影題目大,且留待以後再談。.)

在傳媒全仰仗平面報刊的上世紀初,明星照的重要性遠非今日影迷所能想像,可這麼說:照片的重要性,甚至遠逾影片本身,是型塑明星魅力,甚至用以辨識影片風格與品質的唯一工具。

Louise Brooks(和葛麗泰嘉寶同期的德籍女明星)如此說:

『影迷追憶起明星的昔日印象,其實全來自電影的宣傳照,而不是影片本尊,比如我回憶起嘉寶時,我幾乎不記得她在影片中流連的倩影,卻腦海裡卻始終雋刻著她以幽秘眼神望向照相機的某張照片....
她就是照片裡的那個樣子,一張定照,永遠定格著!!』

好萊塢片廠對明星照的魅力與定位早有所知,也因此於一開始即聚焦於女明星,他们的精明盤算:是全力拉攏女性觀眾,因為:

『女性鍾愛的片子,男生絕對尾隨而來;而只有男生愛看的電影,女伴有可能裹足不前。』

正因如此,好萊塢明星照其實不單純是劇照;好萊塢有一套制式手法,千方百計溶入各項流行要素:從華麗的社會時尚到最前衛的打扮,由各個角度來精心妝點女明星以吸引女影迷的注目。

但一項莊重的前提則是:這一切的精巧設計必得建基於"羅曼蒂克"這主題上....
米高梅的影片一言以譬之:即是"ROMANCE"。.
作為明星照開山祖不用說,它製作的明星照正是圍繞此訣的業界典型:

葛麗泰嘉寶、莉莉安姬許、瓊克勞馥、英格麗褒曼、瑪麗蓮夢露等大明星奇花異卉/光芒四射的畫面,即乃上世紀前葉新大陸最引人的景觀了。

這些照片於百年後的今日看來,不僅絲毫不褪色,甚且有種光華愈炙的超時魅力。

簡言之,那是強烈個性與明星光環微妙揉合的化學效應;而照片中以黑色電影手法所醞釀的戲劇性光影對比也起了特殊的作用。

當然,那時的照片都是用攝影史上最高規格的大底機(八乘十或十一乘十四吋玻璃底片);畫質如同剃刀般清晰剔透。

不過,那時的好萊塢片廠制活躍著一批如GEORGE HURREL/C.S.BULL/LASZLO WILLINGER乃至如RUTH HARRIET LOUISE這類創造力無比充沛的攝影巨匠,或許是更具關鍵的。

對照片,如同電影,我是抱持復古觀的.器材越進步,人文意涵相對倒退,五顏六色也未必比單純的灰黑色階能表達更多的情緒與感動。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證件照標準拍法

證件照是最常見的人像攝影方式,基本要求在真實呈現入鏡者的容貌.

但如今市面證件照為求美,都積心處慮讓面容盡可能討喜,於是普遍面部光影趨於扁平,加之又過度修圖,於是證照與本人差距遠矣!

但證件照的審核愈發嚴格,太離譜的所謂“最美證件照”審核不過的風險因此有之。

當然,人人愛美,既有"最美證件照"的需求,也說明一般人對證件照美感自有講究.

那麽,如何於中取得適當平衡?

我覺得是可由拍照時的漂亮光影為基礎,佐以良好衣裝及妝容,當可得富美感的證照又不失真.

《一.打光:》

人像攝影所用的光法其實全由西方繪畫經典演變而來,其中“林布蘭光法”最具影響.

基本法則是:在人物臉部形成一個三角型的光斑,故也稱作三角光。

這種方法能夠清楚有力地再現面部骨骼結構和鼻子形狀,產生立體、戲劇的效果。

【林布蘭燈法:】
主燈(A)放置在被攝者左邊或右邊45°,通過光比產生立體效果

輔燈(B)緊靠相機放置的產生正面光,消除或減少主光燈的陰影,輔光靠近照相機,燈影映入眼眸會形成1個炯炯有神的眼神光,確保令雙瞳成焦點.


髮燈(C)位於被攝者頭頂後側,產生輪廓光來增加真實感,表現髮絲、毛孔、織紋的立體感及質地;架燈時最好加上蜂巢片以防光線吃入鏡頭產生霧光(halo).


背景燈(D)位於被攝者背後,消除主、輔光陰影,使背景吃光後形成自然漸變,增加層次感

以上是燈光的組合及其光效原理,具體到拍攝中,基本步驟如下:

1、打開主光燈(A),並調節其角度,使三角光投在被攝者臉部的暗側。

2、打開正面的輔光燈(B),直接對著被攝者臉部的亮側。它能照亮被攝者的整體面部並增加深度。如果被
攝者戴著眼鏡,可以通過調整輔光燈的角度,避開眼鏡片反光。

3、調整輔光燈光強來控制的主輔光比,男士光比2:1,女士光比3:2為佳。

4、加入髮光燈(C)以及背景燈(D)。

5、接下來就是測光及選擇相機的光圈與快門組合。

6、最後檢查一下背景,看一下髮燈是否會在背景上留下亮點及在相機鏡頭中引起暈光。

在拍攝時,註意相機高度應位於被攝者視線水平線上,這樣拍出的姿勢更自然。

【相機設定:】

 光圈:f8-f11(鏡頭最佳成像)
 快門速度:1/125 (即低於閃光同步速度一檔的安全快門速度,另一個好處是可蓋過現場光的光度,以避其對主光的影響.)
 色溫:5400K  (與閃光燈色溫同)
 相機之色彩空間設定:SRGB

 【後期修圖:】
 為求證件照至臻完善,適度的圖像處理是有必要,但是一定要保留人像本色,還原自然、勿過度失真。

 以林布蘭燈光拍出的照片,其基本特性是:眼神明亮,鼻梁挺拔,臉型也顯瘦,可補救東方人五官扁平的弱點。

故而後期修飾時,只需要處理較大瑕疵,如亂髮絲和皮膚缺陷就可,切忌過度磨皮,會令臉部呈塑膠感極不真實。

  【補充】:攝影師與入鏡者之溝通:
拍攝時,千萬別說“看鏡頭、不要動、不眨眼、笑一笑!”之類廢話,拍過證件照的都知,這些語詞只會增添緊張!

友善、鼓勵及肯定語更易讓人放鬆、表現自信,攝影師可以和被攝者聊天,讓人放鬆並引出最自然的微笑.

這一點在證件照拍攝中的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所有的拍攝技法。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4 Fri 2017 13:34
  • 張郡

張郡

中國時尚攝影界於這幾年間突然冒出了一個八0後的新面孔.
特殊的是,他还是業外人士撈過界,但風格太穎異,令得孫儷、范冰冰、劉嘉玲等見多識廣的一線紅星也心甘情願成了他的頭一批狂熱粉絲.
名聲穿牆而出,連吳彥祖、張震、黃曉明等一眾男神也紛紛指名找他掌鏡;到後來連大腕電視劇也找他拍海報劇照.
眾人都說太崇拜他了,他能拍出別人難以捕捉的耽美韻味;尤其能挖出自己也沒能察覺的中國味和古靈魂....
這攝影師叫孫郡,是學美術出身的設計人,攝影非他本行,原先只是個假日帶相機玩玩的業餘攝家,但有天去看了場攝影展後忽然頓悟,決定轉行:想以攝影揉合其國畫專長開拓他獨特的創意路線。
於是他拋開描圖板改用相機寫詩,將照片化成了一張張古雅柔婉的工筆肖像畫,境界直追明清的文人畫傳統。

的確,中國時尚攝影師以西方是尚/忙於追逐現代意象,少有於傳統溯源開發本土創意的.
孫郡強烈宣稱:「我要走一條很窄的路子,窄到剛好只能通過我一個,容不得其餘倣效者。」
他口氣強橫,也確實不負所言開創既乃獨創又頗具古典氣質的新風格.
2016年6月7日,孫儷鄧超在微博上,曬出了一張由孫郡操刀的慶祝結婚五周年的全家福照。
話說全家福照稀鬆平常,但這張便是有那麼與眾不同的出奇處,照片一出,立馬於網路轟傳,200萬人點讚,轉發數居然破了好幾萬!
網路上最常問的焦點是:這是畫的嗎?怎那麼像工筆國畫?
孫郡的照片的確很難定位:是拍的,但每張都洗成黑白再用手工慢慢著色,之後再掃描進電腦,用photoshop做出如絲絹紙卷的質感,等如擬工筆畫的風韻.
他也從不搞合成,照片中每樣物事都是真實存在於拍照場景的;背景中的時令、花卉、擺設、一草一木等也講究絕對真實;比方他拍以男色與花為主題的《百花錄》專輯,就整整磨了四年還拍不到一半,
因為每拍一種幾乎就要花費一個月時間。
他說:「最難的是找到人和花之間的共同氣質,不能隨便拉個人和一枝花過來就拍了。這個花開的時候,那個人就得剛好出現在它面前,謝了,就只能再等一年。」
如此牛,難怪作品醒目!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AMERA TALK ] 無反勝單反?從相機發展史看,這只是遲早的事!

近年無反相機(Mirrorless)機多如雨後春筍,如今更已穩佔市場一席位。
回顧無反相機的發展過程,當中有不少創新構思相機也是曇花一現,就如菲林年代的Disc film、APS片幅,以至稱為橋樑相機(Bridge Camera)的便攝相機,浩浩蕩蕩出現,
但最後也是消聲匿跡。自2008年Olympus及Panasonic推出無反相機至今,無反相機歷經改良,而且有Sony的APS-C及135FF的加入,令無反相機與單鏡反光機並駕齊驅。

無反相機設計其實回歸基本

無反相機其實絕非新意,反而是回歸相機設計的基本,以數碼科技解決技術限制,與單鏡反光機平起平坐。談到無反相機,可追溯到1913年發明、首部135相機Ur-Leica,當時只屬試作品,然而相機外觀、已確立現代相機雛形。早期135相機並未採用反光鏡,鏡頭末端貼近快門,取景靠外置觀景器,及後增設鏡頭連動的取景測距器(Rangefinder),方便拍攝,後來統稱Rangefinder相機或簡稱RF相機。

RF相機之所以於60年代初讓路給SLR,原因在於RF相機不利配合遠攝鏡、而且取景視差SLR相機 Through the Lens 透過鏡頭取景,相比外置取景器,絕少視差,又可配合長焦距鏡頭使用。

對於新聞攝影記者,方便比一切重要,從60年代開始,SLR成為主流,RF相機漸漸沒落。90年代中期, 興起一陣自動化RF相機熱潮:
 例如日本京瓷(Kyocera)以Contax之名,推出G1及G2,配上自動對焦Carl Zeiss鏡頭群,同期亦有大量高級輕便相機出現:
 Konica Hexar、Nikon35Ti/28Ti、Minolta TC-1、Ricoh GR1系列等,當然還有Leica 的 M6,可見沒有反光鏡的相機一直存在吸引力,那究竟是甚麼?

除下無反相機的鏡頭,感光元件直接暴露眼前,又貼近鏡尾,換鏡都咪話唔驚!真的要小心翼翼,免得入塵,又或者刮花感光元件。其實無反光鏡相機鏡頭末端盡量貼近感光元件,
是基於光學設計及附合物理限制。於60年代前,廣角鏡頭只普遍於RF相機,例如Carl Zeiss的Biogon光學設計,鏡組末端深入機身,緊貼快門,那是達至更高影像質素的條件。

除此之外,於60年代初更出現直接改用RF鏡頭到SLR機用的「奇景」。
皆因當時技術限制,生產高質素SLR 用超廣角鏡頭異常困難,而攝影記者又急需使用SLR加超廣角鏡頭,辦法是直接將RF鏡改接環再套上SLR。
例如Nikon早年21mm鏡頭NIKKOR-O 2.1cmf/4,原為Nikon RF相機專用 S 接環,鏡組末端貼近菲林,所以使用時必需鎖上反光鏡 ,另配外罝取景器,是SLR使用超廣角鏡的折衷方案。

至60年代末,才配合電腦設計出SLR用廣角鏡,無須再鎖定反光鏡使用,可透過五稜鏡取景。亦有人指SLR反光鏡的輕微回彈,也會震鬆「相片」,令SLR的影像質素不及RF相機。
時至今日,部份攝影人相信「無反」鏡頭提供更高影像質素,從Leica M鏡頭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體積更輕巧是最大優點

於70年代或之後成長的一代,不少會以為相機原本就是「龐然大物」、反光鏡必然存在。
的確,當時頂級SLR,為方便專業用家使用,附設自動捲片器及不同測光觀景器。例如Nikon F2、F3,Canon F1、New F1等。
就算是目標業餘用家的Nikon Nikomat、Canon AE-1亦份量十足,連標準鏡隨時重達1公斤!

與此同時,各生產商亦繼續發售RF相機,但就以業餘用家為主,例如Canon Canonet系列、Minolta Himatic系列;而Minolta CL 及CLE則為少數仍於70、80年代生產的可換鏡RF相機。
RF相機配上標準鏡,外形明顯比SLR簡樸,在當時便顯得不夠專業,但其實DSLR的反光鏡及五稜鏡才是後來加上去。
如今無反相機縮短鏡頭與感光元件之間距離,令相機及鏡頭相比相同焦距的SLR鏡頭細小。騰出空間、降低重量、令相機「修身」成功,回歸自然「纖體」。

對焦速度不斷提升‧

初時無反相機使用對比度檢測 (Contrast Detection)對焦,相比DSLR 使用的相位偵察(CCD Phase Detection)對焦稍慢。
但如今無反相機已更注重專業用家,頂級的Sony A9甚至配備693 phase-detection AF點,再加 25 contrast-detection AF點,令無反相機可作極快速、準確對焦、完全媲美甚至超越DSLR。
除此之外,無反相機設計彷似RF相機,如Fujifilm X系列相機, 機身提供快門轉盤、鏡頭亦配光圈環,重塑經典手動菲林機外觀,復古之餘令人重拾基本攝影,就是直接調控光圈快門。

 取景自然真正Live View

菲林R F相機只局限用光學Rangefinder取景,並非透過攝像鏡頭,從而產生視差、使用長焦距鏡頭時難以作精確對焦。
但是無反相機將投射至感光元件的影像,傳送到LCD或電子取景器,效果與單鏡反光機相同。
如今電子取景器的解像度愈來愈高,提供近似光學取景器的清晰度,但是光學取景器能觀察景物實時變化,就是電子取景器更新率再高,亦難以比擬。
所以有無反相機生產商推出創新混合式取景器,令攝影師可切換光學與電子取景器,互補不足。綜觀各大生產商依然生產無反相機專用外置光學觀景器,可見光學觀景器仍有可用之處。

無反相機可成為主流

無反相機能否取代DSLR成為相機主流,早幾年本文在《DCphoto》原刊時 ,我們的作者當時說:談這個實在言之尚早,因為兩種相機各有優點。
但如今看來,無反相機已經對單反相機造成極大的威脅;無反相機刪減反光鏡,換來輕便機身,加上高質素鏡頭,便利拍攝精采相片。

回顧相機發展史,RF相機曾經出現的光輝歲月,如今這種昔日光輝已經借Mirrorless相機重現。
另一方面DSLR繼承菲林年代的鏡頭群,甚至可用早年手動鏡頭,對於講求通用性的專業攝影師來說,完全轉用新系統並非易事。
以現時形勢分析,無反相機各個陣營正積極迎合用家,推出更適用的相機。對於攝影人而言,當然期待有更多器材推出,方便拍攝特定題材。

 

(本文原刊DC PHOTO 06-2013 #144,2017年11月修訂)http://photo.popart.hk/newweb/archives/188842
http://photo.popart.hk/newweb/archives/188842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遊者"nighthawks"是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1942年的代表作,描繪午夜後的城市生活;孤寂感充溢畫面,此畫現藏於芝加哥藝術學院.

畫作的靈感來自一個在霍普居住地:紐約格林威治村的街角餐廳.

當時二戰正殷,成年男子俱開赴海外,令紐約街頭愈發寥落,道盡當年紐約的戰時氛圍.

畫家霍普的畫風這種孤寂感一以貫之,也強烈影響了後來的蒸氣龐克風潮及銀翼殺手等科幻電影.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觀察到網上糾團拍的場次中多了不少"大尺度"的場子.

所謂"大尺度"在歐美,這類照片又分出幾種不同層次的類別,依肉體暴露程度與情色濃郁與否,依次分階成;glamour/boudoir/nude/erotic等四範疇.

一般說來,區野如下:色情氛圍或鹹濕意味較重者,歸之為erotic,只露肉體而仍偏美感成份者,稱為nude;比方說,hustler(好色客)及penthouse較偏前者.
而playboy雖苦於友刊競爭,口味有加重加鹹之趨向,但基本上仍保有glamour/boudoir偏重美感的本格派作風.

至於glamour,則以各fashion雜誌/明星宣傳照為大宗,通常入鏡者是以禮服/宴會裝呈現,但這界線也未必分明,早在三○年代的好萊塢黃金期,許多明星愛以內衣炫媚,比如珍哈露梅蕙絲
瑪琳黛德麗等絕色女伶,就頗以這類曖昧閨密情色豔稱一時;好萊塢影業當也樂得拿這類薄紗內衣照大肆炒作/兩相得利.

簡單劃條定義線:肉體暴露較少,較宜對外呈現的,可謂之glamour;反之,袒露較多/衣裝私密,也只供私藏用途者,就歸為boudoir.:
以現階段而論,boudoir越發時髦也溶入某些fashion拍照手法,裸露程度也在轉化中,一般是強調其曖昧意態與性感氛圍,半遮半掩或許更添香豔,而於裸露中仍能流露出某種矜貴的氣質當屬更佳....

於是攝影師手腕及美學素養便是此中決勝負的關鍵了.

在英美,或許是獨立女性日眾,自主意志及性觀念愈發開放;boudoir照不再如以往般隱匿,而普遍被視為是種自我慶賀或具某種特別紀念意義的禮物,於生日/情人節/就職日/脫離婚姻/告別單身/順利減重/懷孕生子
這類特別的日子扮得美美地來個華麗大變身,便成了日興未艾的攝影新流行.

版上我看到也有不少攝友偏愛這類題材,不過我觀察到似乎也和此間拍大尺度照者同個手法,似乎都拍得太亮太白,完全無氛圍可言,有機會也來談談此中魁首的playboy是怎麼拍的.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年前我曾寫過ANNIE LEIBOVITZ拍英女王登基五十週年的''女王之怒一段趣事.
BBC當時拍的新聞片居然於YOUTUBE流傳著,先貼著看,於後再補充。 
https://youtu.be/14kJkRg5k-s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nie leibovitz拍明星:cate blanchet & katherine hepburn
觀察美籍猶太攝影家annie leibovitz拍明星有兩種套路:
一是搭賣座電影的便車,比如鐵達尼號大紅,就找來女主角穿戲服演出此片的關鍵場面;大亨小傳開拍便配合片方宣傳也專搭景拍幾組劇照等等.

另一種套路,則是找經典明星的老照片來依樣畫葫蘆一番.

annie最愛的明星之一凱特布蘭琪,便此仿效她最仰慕的前輩凱薩琳赫本,拍了好幾組致敬照,有大師加持,韻味確實青出於藍!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田義彥:東洋廣告攝影大師之三

上月去某大詩人工作室幫他拍用於新書封底的肖像照.

閒聊中,他提到上回新經典把詹宏志帶到日本拍的那張封面照,說自己也很覺心動云云...

大詩人謂:以往對自己的照片略不經心,但年紀稍長,文壇生涯已臨近收官階段,最近很多人幫他辦回顧展,才驚覺也該有一張代表照,(就好像KARSH拍的海明威)以標誌其風格特色了.

詩人當然不熟東洋攝影圈,不知新經典找的竟是上田義彥,東瀛第一把交椅/已算殿堂級的大師.

於是,我就略解釋一番---原來台灣出版社也肯大手筆為一張封面照費那麼大的功夫!有點像娛樂圈找捲川實花拍以示珍重之意.

(當然,此中亦有別,一來,捲川於專業界檔次差上田一大截,二來娛樂界愛搞噱頭,反正諸星未必分辨格調高低便是.)

不過,話又說回來,詹那張照片認真講不算好照,不是上田失手,而是他的照片風格,慣常就是那種:人物宛如植栽般嵌入於沉寂肅穆背景裡,彷彿帶著泥土味的空氣感瀰漫的那種氛圍.
看他拍的日本作家照,一律泥炭灰撲,很像是老屋土牆的陳年飾物,瀰漫歲月舊氣息,就缺了股放在封面可烘托氣勢的鮮明生猛....

另外,上田也很少操作肖像照這類業務,這與他的性情有關,廣告圈裡他是最有名的不愛擺拍其鏡中人物的,詹在照片裡姿態很僵表情憋扭,其來有自,蓋拍者與被拍者剛好都撞入彼此都不適應的情境了.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田義彥:東洋廣告攝影大師之二

已故世的殿堂級攝影家RICHARD AVEDON在討論攝影的定義時說:「所有照片都是準確的,卻沒有一張是真相」

當然,持反對意見的同行所在皆有,上田義彥就從未對照片的真實有所質疑,幾十年來一直以其素樸風格一路追尋其作品裡的寫實與真誠,縱然其本業一直是廣告.

他自立門戶後接到的頭幾份工作是時尚雜誌"流行通信";初出茅廬的上田很驚訝號稱前衛的時尚雜誌居然自由度那麼低,每個取景,人物的動作,都是事先設定絲毫動彈不得.

上田說,他無法想像自己老這樣拍照會是什麽樣子,所以他試著放入自己的風格,結果可想而知:編輯說「根本不是時尚攝影,連衣服都看不清的照片如何能刊登在雜誌上。」

這是他事業初期的大挫折,也了解自己絕不適合矯飾風格,所以回歸讓他較能發揮的廣告攝影.

樸素,是上田義彥作品中最大的特點,沒有華麗的背景和精緻的妝容,他還原了每一個場景最本質的樣子。

在他的鏡頭下,人物與背景的關系一直是他的思路所繫,他想連同人物周身的空氣也封印在照片上,所以孜孜於尋找一個絕佳的關鍵處可完美予以突顯。

樸素,卻異樣堅韌,即便是廣告照,也能在其中感受到上田本人強烈的風格意識,這恰恰是上田三十五職業生涯的撒手鐧。

上田,一共出版了22部寫真集,好照繁不勝數,只能挑其中幾張我覺特好的.

圖一 SUNTORY烏龍茶廣告,是三十年前趕在中國開放前後拍的,是上田成名作

圖二《QUINAULT》攝影集
上田說,拍美國華盛頓州的森林,宛如重新探索新的攝影可能。他想拍的森林,是力量的表達,並非是森林的風景照,而是「樹的肖像」。

圖三《at home》
上田說,他想將所有一輩子只會有一次的瞬間定格下來。所以有了《at home》的私藏照,對象是妻子和女兒,還有簡單的生活樣子。

圖四 約翰走路廣告的北野武

圖五 無印良品廣告 典型的上田風格

圖六 SUNTORY廣告照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瀛最幸福的OZISAN :談東洋寫真大師篠山紀信

2008年秋,我去東京看HI-END大展,順便找演歌黑膠和待升級的唱頭唱臂(當時台北這類LP物事早已斷市,惟御茶水及秋葉原某些店方能覓得,沒想這幾年居然又復興起)

東京的秋天真是棒透,每天吹著颯爽金風/晴空萬里,空氣又乾淨,我很能走路,經常一天就逛遍三四個區,入晚總要待到無景可逛又累又餓方蹣跚歸營.
回旅舍每晚的例行公事,首先是將記憶卡拍的照片存入notebook,繼之,趕在大浴池仍開放前去泡個熱烘烘的舒服澡,然後一面將檔案燒dvd(怕萬一毀損),然後整理一天買的書刊,一面看每半年一見(那時一年總要走兩趟日本)的電視.

就這樣,看到68歲的篠山紀信遭逮捕的消息,罪名是公然猥褻.
他是在青山墓園拍AV女優原紗央莉的裸體寫真時被日本警察當場逮人的.(據說那時女優正脫光光站在墓碑上)

總之,在深夜的日本電視突然看到這新聞可真大吃一驚!

吃驚之一,在東瀛無人不知的寫真大師,可說開啟東洋露毛拍照熱潮又踞佔賣座第一的大藝術家,居然還因其創作如窺色小賊般遭扣人!!,絲毫沒優遇特權!
吃驚之二,AV店無所不在,全裸照已成家常便飯的東瀛,躲到已算僻遠的墓園放裸居然還犯禁/是違法的,大師一無例外,真是今日方知!

長年以來一直有在看篠山拍的寫真作品,說實話在那之前,向來當他是通俗攝影家,不覺他有多厲害.
是到近來有稍涉商業人像,遭逢此中若干環節之難以突破,才頓然有所感悟此老能屹立競爭激烈的日本寫真圈半世紀而始終高踞頂峰,當有其出奇之處.
何況他行將八十而仍創作不懈,真乃神人也!

這些年來認真觀摩他的歷年作品,覺得該公平評價...藝術深度暫先不論,光談他於寫真集的輝煌戰績,可以說,這OZISAN真邪門,戰鬥力大爆表啊!

且看東洋寫真集史上最暢銷榜

NO.10 石原真理繪/MARIE/35萬冊
NO.9 葉月里緒奈/RIONA/40萬冊
NO.8 南野陽子/陽子一個人/43萬冊
NO.7 高岡早紀/One, Two, Three/47萬冊
NO.6 廣末涼子/H+R/48萬冊
NO.5 川島直美/WOMAN/55萬冊
NO.4 島田陽子/KirRoal/55萬冊
NO.3 樋口可南子/Waterfruit/55萬冊
NO.2 菅野美穗/NUDITY/80萬冊
No.1 宮澤理惠/Santa Fe/155萬冊

除了第二,四,八非他掌鏡外,前十名幾乎他一人統包了,便可知此老之厲害.

可以這麼說,日本演藝圈諸美女,沒讓他鏡頭品評過的,便不算個咖了.

先起個頭,後續再談其寫真集.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田義彥:東洋廣告攝影大師
 
1957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的上田義彥不是攝影科班出身,在他20歲那年,著迷於某位巴黎攝影家的作品,從此與攝影結下不解緣。

1980年到1981年,他先後到廣告攝影家福田匡伸/有田泰而門下學攝影。

只學了一年(簡直連稱學徒都不夠格)的1982年,上田就很大膽地在東京設立了自己的攝影工作室,從此走進了競爭激烈的日本廣告攝影行業。

從業三十五年來,主要客戶包括了SUNTORY、資生堂和無印良品等等。也就是說,他當年初生之嬻不怕虎的勇氣,一路亂闖終於讓他賭成功,就此成允稱東洋第一的廣告攝影大師.

但其中挫折一言難盡....

1982年上田剛自立門戶時,他拿作品給某廣告製作人自薦.

對方很不客氣地大潑冷水:“照片沒有廣告攝影中必要的明快感和美的要素,看來,廣告這行飯,你絕對吃不來!”

譏峭的冷評確實大大打擊了上田的信心,他一度懷疑自己半路出家的生澀與技術不足會否與其餘職業行家格格不入...

不過也因此,他決定自走其獨特的風格,業界認同的風格也許老練,但會否反而千篇一律而失去個性與醒目神采?

於是,他還是堅持按自己的方法拍,拍他喜歡拍的東西。

時間和事實證明,上田的堅持因此成了日本廣告界的殊異存在,沒人能拍出他那樣的廣告照,最風格化的幾家名公司如suntory,如資生堂如無印良品更是以彼此的獨特相互加持,成了多年不易的最密切戰友。

上田義彥的作品總是在平靜、樸素中帶著一絲優雅,體現出一種東方式的淡雅神韻。用光與技術,隱藏深密,極難察覺...

這或許是上田是個極度內斂的藝術家,激動不已的悸動都巧妙隱藏在鏡頭後。

他至今猶不時憶起,多年前拍過一次原始森林,當時架起相機,氛圍如此謐靜,他一時竟忘了是一群人正工作,只顧沈浸在一個人的世界里。

他說:“很不可思議,當我通過取景器凝視前方時,竟因眼前無比的寧靜與絕美,而渾身發抖”。

上田一直順其自然地做事,商業與藝術的紛爭很少讓他困惑,他用獨特美感尋得商業和藝術之間的和諧點。

“簡單地說,不想做的工作我是不會接的。工作一來,會用自己的方法來解釋,用熱情征服客戶,這樣他們也高興。”上田如是說。

欲深入其作品,請觀其網站
http://www.yoshihikoueda.com/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是攝影發燒友的大明星 周潤發

周潤發:【為了拍照你可以去周遊列國,而且都是在最美的時刻按下快門,別人看到的只是照片的定格,你卻享受到了全部的過程。】


中外明星中,愛攝影的不在少數,但肯定說,玩票居多,真正懂也全神投入的寥寥可數.

周潤發算是啟蒙極早/最認真的其中一位.他早在香港無線電視藝訓班時二十歲上下,便對攝影感興趣.

發哥素來不愛張揚,他對攝影如此狂熱愛好為外界所知,全拜其姐周聰玲之賜:1997年,在迎接香港回歸的一次大型影展上,發哥的姐姐周聰玲偷偷用化名拿了他拍的三張照片來參展.
結果其中一幅以西紅柿為全景的照片,奪了三等獎,由此,發哥才公開他業餘的另個嗜好。

周潤發曾辦過兩次攝影個人展覽:

2008年《Moving Pictures》攝影展,18張照片都是以其參演電影的幕後故事作主題.隨後發印首部個人攝影集1000本,所有收益捐給香港紅十字會的四川地震賬災。

2009年,與友人黃貴權合辦名為《香港印象》黑白攝影展,展出2004年後拍攝的41幅香港市民生活照,並將親友贈送的祝賀花籃折為現錢,捐助震災民。

發哥最得意的一組作品,也在《Moving Pictures》個展上展出,是在《滿城盡帶黃金甲》劇組時,側拍鞏俐的照片.
其中拍鞏俐化妝的一張後來公開標賣,以318萬港元高價成交,全捐給嫣然天使基金當善款。

正如周潤發寬泛的戲路一般,他的攝影選材範圍也很廣泛,靜物,人像,風景,他無一不涉獵,他偏好使用大畫幅相機和黑白底片。

大畫幅攝影不同於一般的數碼攝影,步驟繁瑣、講究頗多,無論是前期拍攝還是後期沖印,不但需要很多專業知識,更需要極大的耐心,平時拍完的黑白照片,全部他自己沖印,
沖印藥水都是由美國訂回來的,周潤發曾在香港舉辦黑白攝影展,就是以獨特的「鉑金塗相法」來洗參展照.

他說:「我喜歡未知的東西,按下快門只完成了拍攝中的一部分,進到暗房把照片做出來之前,你不會知道照片是什麼樣子,再加上拍8×10底片也貴,光底片就(港幣)100塊錢一張,
所以按快門的時候真的會考慮一下,這一下值不值100塊?而且這100塊還不含沖洗費哦!


發哥說他之所以愛拍照的緣由是:

「我一直在鏡頭前,希望能身處其後,通過鏡頭看外面的世界,我喜歡未知的東西,黑白很有味道,很有六十年代的特色,放一百年都沒有問題,就像陳年果皮一樣,有一陣香味」

「不一定因為被拍的本體是美好的事物,才能拍出美的照片,那是構圖及感受的功力,許許多多的美好,要由第三隻眼去感應的」

「為了拍照你可以去周遊列國,而且都是在最美的時刻按下快門,別人看到的只是照片的定格,你卻享受到了全部的過程。」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V4C4O9bJGk
攝影史上有不少大師的名聲通常只侷促在專業圈內,一離開其圈子便罕為人知.

好萊塢一群傑出的明星照攝影師即乃顯例,而此中之尤的george hurrell更是於好萊塢片廠關閉的三十年後約當上世紀八O年代,因南加大的學術研究加上網路的廣傳,方始聲名大噪;更因此帶動了一股重溫古典器材(大底機/玻璃底片)及控光方式(佛瑞爾聚光燈)的熱潮..

  【大師中的大師:george hurrell】

george hurrell是誰?簡單地說,他是於米高梅劇照部門開啟新浪潮,並從而縱橫好萊塢片廠黃金期數十年,威名顯赫的明星照第一把好手。

當他於1930年進米高梅時,當年的好萊塢照大體仍停留於十九世紀畫意風的做法,特徵是色調淡柔,擺姿一成不變而燈法更是尊古而僵化,簡言之,水準極其低落,和民間照相館的庶民照所差無幾.

hurrell厲害之處,即是以石破天驚之姿大膽改革燈法與擺姿,連呈像風格/修片方式也與同輩逕然有別.
於是乎,獨樹一幟的hurrell風格就此開宗立派:畫面銳利/高對比/新妝法/多變擺姿/層出不窮的打光新法....等等特徵;就此紛紛留住greta garbo norma shearer lana turner joan crawford等無數經典巨星的動人倩影.

總之,畫家出身的hurrell宛如好萊塢的畢卡索一般,用前所未有的強烈光影來烘托明星光彩,令每個當紅女星於聖潔光輝中透著十足挑逗魅力的明星照橫空出世;

簡言之,好萊塢明星照的黃金盛世,可說是hurrell憑一人之力開創了新局。

我是十年前看到amazon的新書廣告,一舉搜入三本方始認識這位明星照大師,但一直是到上個禮拜才看到youtube居然有hurrell本人現身說法的影片流傳,不由驚喜趕緊貼上獻寶.

影片裡有三個重點:

一.hurrell是蒙米高梅經典巨星norma shearer(代表作眾香國及瑪麗王后)之賞識而進入好萊塢的,在米高梅任職期間便此成了shearer的御用攝影師,有一回,她想爭取某部大片的一個風塵女角色...
要之,shearer向來是以端莊淑女為其招牌,她想大動作以此角色轉型得闖過的第一道關卡,便是她先生,也就是米高梅掌製片大權的執行副總裁irving thalberg;而在這之前,他已給她碰了好幾次軟釘子.
shearer於是想到一招,找到hurrell幫她拍了一系列"於聖潔光輝中漾著色慾魅力''的定裝照,果真就此輕騎過關,拿到了這角色....

二.莎朗史東是hurrell逝世前拍過的最後一位明星,史東據說智商破一百五,聰明之餘鑑賞力當也不低,也難怪她讓hurrell拍過後沾沾自喜,也在hurrell出的最後一本攝影集中寫了序文.

三.hurrell死時剛好數位初興,他倒始終仍用古早的大底機,但就八十老翁的眼力而言,對焦畢竟太吃力了,所以史東那批照片焦點都糊了;這也算器材遞變的有所省思之處吧.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Most Beautiful Woman To Grace Our Screens好萊塢明星照簡史:由其技術特徵及拍法談起》
好萊塢明星照攝影師是一群罕異的族群.
身處以“活動影像”為事業核心的片廠,其人卻以“定照”為生.
而且不同於其他工作團隊的群體作業;他們皆是個體行動/單打獨鬥,好萊塢影史也罕直接與之聯結.

究實而言,在八大片廠淪為陳跡之後,他們本有可能如米高梅廠拆屋時被尋得的那幾十萬張底片一般,堆集著厚厚塵灰/遺落在歷史的無名角落邊....
但幸好七○年代後,終於有學者追蹤調查,才建立了一份劇照大師的四十三人史冊.

從而才能於半世紀後,新影迷於目睹garbo/audrey/bergman/taylor等銀幕女神驚心動魄之美照/歎為觀止的同時...,還能牽著歷史的脈絡,找到那拍照的源頭.

這其中,於上世紀末聲名越顯顯赫的一個名字正是george hurrel,以拍joan crawford和norma shearer成名.
略次的,則有拍garbo的clarence sinclair bull以及唯一一名女流ruth harriet louise等等

這些劇照師工作的共同特徵,雖然都是致力於肖像照,但卻是窮首皓經於製造最特別的品種:

第一.這類肖像照,意不在呈現真實,而是反過來:無所不用其極地製造幻像.

第二.他們不是拍人;而是拍一群戴著炫目光環,極力散播:愛、誘惑、魅力、奢華及完美的神祇.

第三.在照片中你絕找不出任何凡人的痕跡----肌膚上沒有斑點、瘤疣、皺紋及傷疤.
       更看不到禿頭、缺牙、近視、老花等歲月的遺跡---那平滑無瑕的程度,有時連毛細孔都無以探見.....

由於神祇乃永生不朽的,所以他們的肌膚理所當然,該像大理石;或是透著光澤的石膏像.
也就是說這些明星照,即似活生生地這相紙上蘊釀了一團美國夢.
讓它像是聖像或圖騰:是被用來歌頌、膜拜,及當作寶物,珍而藏之的.

而驗證於好萊塢的片廠史,這類明星照的魅力的確也在好萊塢推向全球時的行銷戰中,發揮了摧枯拉朽的無比威力.
故而於今日不管純欣賞,或以之當作與電影文本相存參的附件,稍加研究其來源去脈,亦屬有興味的課題了.

Most Beautiful Woman To Grace Our Screens(2)
    【好萊塢明星照發展史:george hurrel】
在1920年代,好萊塢剛建制其明星照影棚時,大部份照片就跟鄉下小相館拍的少女與小男生的紀念照沒啥兩樣:同樣的柔焦/同樣的擺姿....

只除了放大了的佈景以及更醒目的臉孔(如史璜生/范倫鐵諾),概無差異,攝影師掌控品質及氛圍的程度幾乎為零!

一直到三○年代,當若干非科班出身的攝影師,如 george hurrel等,由東部現身於好萊塢交際圈,才有了不一樣的改變.

這其中,hurrel的崛起--尤其是個傳奇.

他本是畫師,買來攝影機的動機,本只為他自己及周圍之藝術家的作品,拍照存檔之用.
未料後來發現他靠相機卻比畫筆賺更多,就決意改了行.

hurrel最大的長處:就是懂得將油畫那或者微妙/或者強烈的光影對比運用在肖像照上.

而不是像當時的一般做法,只求曝光正確/不晃動不失焦就交差了事.

於是乎hurrel那些風格特出的作品,很快地流傳於加州藝術圈,又輾轉散佈到好萊塢影人手中.
於是(拍賓漢默片版的)墨裔明星ramon novarro就此成了他的常客,並引薦他拍了norma shearer.
如此契機,也就令hurrel一夕間奇蹟般進駐好萊塢第一大廠的米高梅影棚--也造就他成為影史上拍明星照的第一傳奇.

Most Beautiful Woman To Grace Our Screens(3)
【好萊塢明星照發展史:好萊塢明星照第一把手george hurrel】hurrell技術特徵是活用了燈光的靈活性,並強調照片對比與陰影的份量,因之張力特強.他也引進頭頂的後方逆光燈,令照片立體感大增....
要之,上世紀上半葉用的仍是木製大座架相機,移動彈性極小,燈也是幾千瓦的聚光燈很笨重,所以攝影師也幾乎不動;hurrel之與眾不同,便是發揮其活躍之動能,竄東竄西/奔上奔下,尋找器材及角度變化之可能;這就是他在米高梅影棚啟動的最大變革.
嘉寶被他拍過一次後,氣得牙癢癢,說他簡直像瘋子一樣,發誓再也不與之合作....蓋,她於米高梅廠內被慣得捧得如天后,,哪曾這般被個渾小子翻來覆去/窮擺姿!
當然識貨者大有人在;小老闆娘norma shears及繼嘉寶竄起的另一名天后瓊克勞馥便是,餘話後敘....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淺談日本寫真集史】

照相史的第一本攝影集為何?眾說紛云.

一般均認英國人福克斯•塔爾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於1841年製作的系列攝影作品《自然的鉛筆》(The Pencil of Nature),是史上最初的攝影集。
攝影集共分6冊,每一冊由直接貼於紙上的銀鹽照片3至5幀構成,共計24幀,內容是以巴黎為主的歐洲都市風光。

1938年,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舉辦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的攝影個展,同時推出了名為《American Photographs,1938》的展覽圖錄。
圖錄一改此前單張圖片互不關聯的形式,以一種連續性的體例來編纂,被認為是一開現代攝影集的先河。

至於東瀛呢?1956年,由《每日新聞》社以別冊的形式出版刊行的《雪國》,攝影家濱谷浩用鏡頭紀錄了東北地方新澙縣的村人賀新春、祈豐產的「追鳥」民俗,允稱日本最早的寫真集。

1960年,土門拳出版了《築豐的孩子們》,拍攝了某廢礦區兒童的艱苦生活。高度寫實的表現力,奠定了土門拳成了「社會派」寫實攝影大家的定位。

1961年,細江英公出版了寫真集《男和女》。豐饒性感的女體,大膽的、充滿性暗示的Pose,或曖昧或亢奮的表情,無不指向感官性的強化,予人強烈撞擊感。

上述幾部名作可稱是東洋寫真集的先行者,但此後進入日本經濟高峰期,流行文化及民間高消費力的推瀾助波....加上東瀛本為相機製造大國、老百姓藝術教育高度普及,及日本的影視產業發達等因素,日本便一舉竄起成舉世第一的寫真集王國.
於是,寫真集也逐漸脫離藝術範疇,走向窺奇與娛樂效果.

50、60年代的女星專門出寫真集的不算太多,大多散見於一些攝影家的專輯中,如圖三:

《サンデー毎日別冊 女優 早田雄二コレクションより》毎日新聞社 1991/04/13

 早田雄二生於1916年東京蒲田,1934年得獎開始拍攝之路,1937年為映畫世界社的《映畫の友》《映畫ファン》開始拍攝當時的女星,戰後開啟他的黃金時代。

 另一位大名家:秋山庄太郎(1920-2003年).
出生在東京神田,因初中女友而喜歡上攝影,1943年自費出版作品集《翳》,45歲以前主要拍攝女星,45歲以後則專註人物、風景、花,尤其是花,更是一生摯愛。

拍攝女星比較有名的攝影家,還有一位是:池谷朗(1934-2003),不過他比上面兩位要晚一輩,所以拍攝的女星就都是60年代之後的。

至於出版這些寫真照的大本營有兩重鎮:一是近代映畫社;另一則為:平凡パンチ.

近代映畫社創立50周年紀念集,匯聚了從原節子到內田有紀,橫跨日本戰敗後到20世紀末的五十多年間湧現的眾多女演員,對於了解戰後日本女星發展史非常有用,

平凡パンチ是日本著名的男性雜誌,存在於1964年4月28日—1988年,期間發表了大量女星寫真。

圖四:《平凡SPECIAL永久保存版 黃金時代アイドル水著寫真集》

先這樣,下文再說日本最暢銷的十本寫真集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 Pirelli calendar
企業界印行的年曆何其多,但若論最具聲望和炙手可熱當非創始於1964年的Pirelli calendar莫屬.

眾所皆知,這以當紅模特兒押陣,並由頂尖廣告攝影師掌鏡(且盡情裸露的)美女月曆,也可直截稱之為fashion界who's who年錄.

可這麼說,想知道七O年代以後時裝界那年是何model獨領風騷?或是問:哪個年代流行哪類風格的美形,只需一翻歷年的Pirelli calendar便一目了然.

(Pirelli calendar珍稀之處還在於它只送不賣,VIP限量版常被炒作到幾千美金而一冊難求)

但這年錄於2013年後開始調整方向,不再以拍美女為重心,而是改以表彰各領域成就拔尖的女士為宗旨,2016版由Annie Leibovitz操刀的那次尤其很不同!
(上回本來想找機會談談2016版的照片,不過既然2017版都出了,便先看照片)

2017年的主題為“Emotional”。本次掌鏡的是來自德國的攝影師Peter Lindbergh,他邀請了妮可基曼、海倫米倫、潘妮克魯茲等好萊塢一線女星作模特,並以黑白攝影及不後製方式來呈現最接近自然狀態的好萊塢女星,
以求觀者將注意力聚焦在照片所傳達出的情緒上。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nie Leibovitz & Vanity Fair Style - Group Composite Tutorial
https://youtu.be/fJzXOlUtNBs

<iframe width="854" height="480"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fJzXOlUtNBs"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vid Hamilton,
以其註冊商標的柔焦影像拍美少女的攝影名家,十一月二十五日死於巴黎家中.
就在他被昔日合作模特兒告上法庭說十三歲時曾遭其強暴的五天後.

警方說他死於臉罩塑膠袋窒息,疑似自殺,但仍需後續調查證實.

“Bilitis”少女情懷總是詩,是他於1977開拍的電影首作;以後的五部續作,題材皆雷同,是以為唯美情調聚焦於一群美少女,介乎藝術與色情之間的浪漫電影.
鏡頭與他的照片一樣,都是加了大量柔焦如夢幻一般的氛圍.

他也大量涉足廣告攝影圈並出版十數本攝影集.

由於作品的大量裸露及model皆為十來歲少女,最當紅時屢屢被告,所幸皆未成案.
總之,裸裎與純淨 、 感性與天真、 優雅與慾念 、 浪漫與色情... 一體都融合其作品中,令他的藝術生涯頗生爭議;但以如此慘烈的方式往生,也算有幾分悲劇性了.

他終年八十三歲.

於初學攝影的好幾年前也曾艷羨他如此高明的唯美手法,但東西書廊的原文攝影集賣好貴,也覺拍這題材頗高難度而作罷.
但他曾是技藝追求階段的某種標竿便是.
順便找來“Bilitis”的 主題曲影片,這是我最愛的法蘭西斯雷的音樂其一;重聽愛曲順悼藝術家>https://youtu.be/wPqFjHhc4nw

<iframe width="854" height="480"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wPqFjHhc4nw"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大景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